小班益智游戲教案 篇一
活動目標:能根據指令作出各種動物動作,發展快速反應能力。
活動準備:魔術帽、魔術棒、小青蛙和小企鵝圖片各一張
活動過程:
一、引出:教師扮演魔術師出場
教:小朋友們好,大魔術師給你們帶來了精彩的魔術,想看嗎?(想)
二、魔術表演
1、魔術師表演:
揮動魔棒:“變變變,變變變,變出個小青蛙”。從帽中取出青蛙圖片:“哇,魔術師表演得棒不棒?給我拍拍手。同上再變出小企鵝,并請小朋友學學企鵝怎么走。
2、請配班老師一起表演
魔術師揮動魔棒說:“變變變,把老師變成大象”配班老師模仿大象走。
魔術師再次揮動魔棒:“變變變,把方老師變成毛毛蟲”沒變,魔術師用魔棒在老師頭上一指說:“叮咚”,馬上蹲下變成石頭
三、魔術師和幼兒一起表演
1、教師提出要求
“變變變,變變變,變成毛毛蟲”
魔術師巡視,變得不對孩子的用魔術棒在他頭上點一下“叮咚”,該名孩子立即蹲下做石頭狀。
2、“變變變,變變變,變成小鴨子”
3、“變變變,變變變,變成大猩猩”
4、游戲可循環繼續。
四、邀請幼兒當魔術師進行表演
教師:魔術師累了,想休息一下,誰愿意來當魔術師表演?
1、邀請一名幼兒當魔術師,為他戴上帽子,揮動魔術棒,男孩女孩分組游戲
2、繼續邀請其他孩子,輪流表演,其他孩子集體表演
五、結束:
教師:魔術師今天太高興了,和小朋友們一起變了那么多游戲。好了,我要回家了,下次再和你們一起玩。拜拜!
小班益智游戲教案 篇二
游戲目標:
鍛煉幼兒手部小肌肉的靈活性。
懂得遵守游戲規則,感受參加集體活動的樂趣。
喜歡幫助別人,與同伴友好相處。
游戲準備:
幼兒已有各種動物的經驗、簡單的動作協調意識。
游戲玩法指導:
(一)、導入部分:
1、教師扮演各種小動物的樣子,讓幼兒根據動物的特點說說老師模仿的是哪種小動物。
教師扮演小鳥飛的樣子讓幼兒猜。
教師:"咱們用手指點點鳥,鳥飛了,嘟啦啦。不見了!"幼兒會自覺的跟著老師的動作去模仿。
(二)、展開部分:
1、教師用手指律動的形式引出兒歌。
教師:"小朋友,姜老師要給小朋友表演一個手指'魔術',讓小朋友看看劉老師的手指能變成什么?"教師邊做律動邊說兒歌,來引起幼兒的興趣,讓幼兒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師的手上。
2、引起幼兒興趣之后,開始進入教授階段。
教師:"點點蟲,蟲蟲飛;點點雞,雞會啼;點點鳥,鳥飛了,嘟啦啦。教師邊說邊演示。"
(三)、結束部分:
師:"小朋友和老師一起做一下,看看那個幼兒做的又好,說的又好聽啊。"幼;"好。"做完之后領著幼兒入廁、洗手。
教學反思:
新課程的理念是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活動中,我緊緊把握這個理念,使幼兒在積極愉快的氣氛中以游戲的形式,讓幼兒輕松地認識、理解了學習內容。課上的氣氛也是很活躍的,發言也很積極,較好地達到了預期設計的活動目標。
小班益智游戲教案 篇三
活動目標:
1、學習口手一致點數,嘗試用一一對應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
2、了解小雞會捉蟲的本領,喜歡模仿。
活動準備:
1、課件
2、點子卡2、3、4、5各一張,黑、白、黃、白四種盒子。
3、操作材料:貼有數量2、3、4、5的蟲子卡。
4、已了解小雞會捉蟲吃。
活動過程:
一、觀察畫面:雞媽媽帶小雞捉蟲(環節意圖:激發學習的興趣)
重點提問:
1、看看畫面上有誰?
2、數一數:雞媽媽有幾只?小雞有幾只?(幼兒學習點數,說出總數)
3、我們一起給雞媽媽的寶寶取個名字。
小結:今天來了一只雞媽媽,一共來4只小雞。
二、幫小雞捉蟲(環節意圖:學習手口一致的點數,嘗試比較物體的多少)
1、小雞有四只,雞媽媽捉蟲來也來不及,怎么辦呢?
2、我們寶寶一起幫幫雞媽媽,雞媽媽說你們可以到草地上、花叢里,石頭邊、大樹下去捉蟲,看看誰的本領大?
3、幼兒分別幫小雞捉蟲
教師:雞媽媽說了,小雞每次只能吃一條蟲子,你們捉到小蟲后,來喂小雞吃好嗎?(出示小雞相對應的盒子)
4、你們幫小雞捉好小蟲了。讓我們數數小雞分別捉了多少蟲?(幼兒手口一致點數,并正確說出總數),老師貼上相應的點子卡、數字卡。
5、比一比
教師:小雞都吃到小蟲了,我們來看看哪只小雞捉的蟲最多?哪只最少?誰跟誰捉的蟲一樣多?
小結:吃到5條蟲最多,吃到2條蟲最少,跟一樣多。
三、捉蟲送給小雞(環節意圖:鞏固學習的內容)
1、教師:老師這兒還有小雞沒吃到小蟲,你們能不能幫幫他。
2、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小能吃多少蟲子?(點子是2的送兩條,或數字是5的就送5條)
3、一個幼兒嘗試
4、寶寶想不想來試一試,你捉到小蟲一定要數一數是幾條?然后在送給小雞,送的時候看清楚這只小雞喜歡吃幾條的蟲子。
5、檢驗對不對?幫助幼兒改正。
小結:今天小雞們真開心,吃到了好吃的蟲子,雞媽媽說你們本領大,它說謝謝你們小四班的寶寶。
四、延伸
在區域活動中可以繼續“捉蟲”送給小雞。
小班益智游戲教案 篇四
活動目標:
1、練習邊抖動繩子邊走(跑)
2、練習用腳前后左右踏住晃動的繩子。
3、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與同伴共游戲的快樂,樂意與同伴一起游戲。
5、通過活動幼兒學會游戲,感受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繩子
活動過程:
一、海邊的波浪
1、幼兒分散在場地上,手拿一根短繩,把繩子拖在地上隨意抖動,讓繩子像海邊的波浪一樣,越抖越快,波紋越多。
2、幼兒排成一隊,一起抖動繩子,好象還浪拍打在沙灘上。
二、嬉水浪
1、兩名幼兒各持一根繩子,相對站立,一名
幼兒邊抖動繩子邊后退,另一名幼兒邊抖動繩子邊向前走,兩人來來回回,前前后后的邊走邊抖動繩子,好象水浪互追。
2、四組幼兒排成四隊,四隊分別向前走,向后走,形成交替的形狀,看上去就像海浪在涌動。
三、踏浪、追浪
1、一組幼兒排成一橫隊,做海浪的水波,用繩子邊抖動邊后退,另一組幼兒為踏浪,雙腳交替踏浪,踩踏到后兩個人交換角色。在游戲中要求幼兒繩子不要抖動的太高,以免摔倒。
2、兩人一隊,一人抖動繩子變向跑,一人追。
小班益智游戲教案 篇五
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認識區分上下、里外、前后的空間方位,學習方位詞:前面、后面、里面、外面。
2、培養辨別能力和發展方位知覺。環境創設小動物頭飾若干、教室用桌椅、屏風布置。
重點與難點
認識和區分上下、里外、前后的空間方位
活動過程:
一、躲貓貓
教師帶上“鴨媽媽”頭飾,幼兒選取自己喜歡的動物頭飾戴上,“鴨媽媽”蒙上眼睛,“小動物”們邊四處躲藏邊念兒歌:躲貓貓,躲貓貓,腳步輕輕快快躲,躲好告訴鴨媽媽。
二、在哪兒
幼兒躲好后,“鴨媽媽”問:“小雞,小雞,你在哪里?”小雞就回答:“鴨媽媽,鴨媽媽,握在小樹的前面。(或問:“小貓,小貓,你在哪里?”——“我在假山下面”……
三、回家了
“鴨媽媽”睜開眼睛,根據幼兒的回答,將將對躲藏位置的“小動物”領回家。游戲重復數遍。
小班益智游戲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在看看玩玩手指游戲中發現小手的變化與能干,知道各個手指的正確名稱。
有興趣聽著歌曲,隨著音樂的變化表演手指戲法。
教學準備:
(認知準備)知道小手的本領
(材料準備)音帶,多媒體
重點:表演手指戲法
難點:隨著音樂做動作
活動過程:
我的小手
——比一比
“和你的朋友比一比誰的小手更大些?”
“看看自己的手指,他們都一樣嗎?哪里不一樣?和你的朋友比比你的手指。”
——說一說
“每個人有幾根手指?它們叫什么名字?”
“你的小手會什么本領?”
小手變變
——小手戲法
“小手除了會做游戲,還會變戲法。看看小手變了什么戲法?”
“影子是怎么變出來的?手指是怎么做的?”
——我的小手變一變
“你的小手有什么戲法會變?”
小手的歌
——欣賞歌曲
“老師把小手的戲法變成了一首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理解歌曲
“手指變了幾次?都變了些什么?你會嗎?”
“我們一起跟著音樂來玩一玩。”
幼兒園小班手指謠教案 篇七
活動目標:
1、感受手指變變變的神奇之處,萌發對手指的興趣。
2、啟發幼兒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行創造性地添畫,體驗手指畫的樂趣。
3、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陶冶幼兒的藝術情操,增強環保意識愛護自己的雙手。
活動準備:
《手指畫》PPT課件、音樂2首(神奇的手指和棉花糖)、多種水彩顏料、畫紙每人一張、水彩筆每人一盒、調色盤、小貓頭飾、濕巾、紙巾、小紙簍。
活動重點:
了解手指的神奇之處。
活動難點:
添畫時的合理布局。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個小謎語:五個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齊。請小朋友們猜猜看它是什么?(鼓勵幼兒說出謎底——手指)今天老師就和小朋友一起來探索——神奇的手指師:請小朋友們想一想,我們的手指能做哪些事情?
小結:我們的手指可以寫字、穿衣服、拿勺子、洗臉。
二、活動操作師:我們的手指除了可以做這么多的事情,它還有很多神奇的地方呢!請豎起我們小耳朵認真聽。
1、神奇之一——手指變變變
(1)播放"神奇的手指"音樂,教師跟著音樂節奏做動作,幼兒觀看。
師:好不好玩?你們想不想試一試?
(2)再次播放音樂,幼兒跟著教師邊做邊學。
小結:小朋友們你們做的真棒,為自己鼓鼓掌!我們的手指都變成的什么?(毛毛蟲、小兔子、小花貓、大螃蟹和大老虎)師:我們的手指神不神奇?其實我們的手指還有一個非常大的本領呢,想不想知道?趕緊回到自己的小凳子上去,請看大屏幕!
2、神奇之二——手指畫
(1)PPT展示各種漂亮的手指畫:毛毛蟲、小花貓、梅花鹿、小人、小花、蝴蝶。
師:小朋友們要注意觀察這幅畫是怎么創作出來的呢?與我們平時看到的畫有什么不同?小朋友們看一看我們的手指,上面有很多的指紋,指紋也能創造出很多漂亮的作品喲!(PPT1)
(2)創設情境,激起幼兒創作手指畫的意愿。
師:小朋友們聽,是誰在哭呢?(小朋友們你們好,我畫了一幅畫,剛畫完大樹和太陽我的手指就受傷了,你們幫我把剩下的畫畫完好不好?謝謝小朋友們,我先回家咯!)剛才老師展示的手指畫是不是很漂亮,我們用手指畫幫小貓把畫畫完好不好?開動我們的小腦筋想一想老師的手指畫是怎樣完成的呢?
(3)幼兒和教師共同討論手指畫的繪畫用品、繪畫方法和注意事項。
繪畫用品:小貓沒有完成的作品、顏料、調色盤、水彩筆繪畫方法:用手指沾上喜歡的顏料,在中間空白的地方勻一勻,輕輕地按在白紙上,再用手指沾上其他的顏料涂在紙上,最后用水彩筆裝飾完成整幅作品。
注意事項:小朋友們,手指作畫課沒那么簡單,畫的時候要認真,把袖子卷起來,小心別把衣服弄臟了,老師還為大家準備了濕巾,作品完成了別忘了把小手擦干凈。
(4)幼兒嘗試作畫,教師巡回指導
(5)幼兒展示作品師:小朋友們小貓還在在家里等著我們呢,大家把小桌子收拾干凈,小凳子放到桌子里面,帶上我們的作品到前面來,老師看一看大家都幫小貓畫的什么。哇!我們幫小貓添了那么多漂亮的,它看到了一定會很開心的。
活動延伸在平時生活中,我們的`手指還有很多神奇的地方等著小朋友們去探索、去發現。所以我們要愛護自己的小手,多留意手指的神奇之處。好了,小朋友們,小貓還在家里等我們呢,帶上我們的作品去小貓家里做客咯!
幼兒園小班手指謠教案 篇八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內容,學念兒歌。
2、初步認識五指的名稱。
3、運用已有生活經驗,根據畫面大膽想象、推測并表達自己對兒歌的理解。
4、培養幼兒大膽發言,說完整話的好習慣。
活動重難點:
能理解兒歌內容,會念兒歌。
能認識五指的各個名稱。
活動過程:
1、認識手指:
“一只手有幾個手指?”五個手指一樣嗎?”比一比手指的長短、粗細。小朋友有名字,手指也有名字,請小朋友記住手指的名字。讓幼兒指著手指記名字: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拇指。
2、引起說兒歌的興趣
師:“手指很能干,還會睡覺跟起床呢。”教師演示兒歌中的手指動作。(大拇指醒來了,食指醒來了,中指醒來了,無名指醒來了,小拇指醒來了,大家醒來了。大拇指睡著了,二胖子睡著了,高個子睡著了,三胖子睡著了,小不點兒睡著了,大家睡著了。)
提問:兒歌里有哪些手指頭啊?(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它們都怎么樣了啊?
3、教師再次邊念兒歌邊把手指動作加上。
4、幼兒跟著老師學念兒歌,邊念邊做動作
5、請幼兒將兒歌念給家長聽(家長可以跟幼兒一起做動作)
活動反思:
《手指謠》是一個兒歌、游戲相結合的語言活動。活動不僅要求幼兒學會兒歌的內容,而且要求幼兒能根據兒歌內容做相應的動作,如果通過對兒歌的學習能使幼兒對手指的名稱有一定的了解,并能靈活轉換各手指等。這會是一個有趣的手指游戲。
在本次活動中幼兒的參與意識從弱到強,兒歌內容雖然容易記憶,但是對于用手指配合相應的動作時,大部分幼兒就有些手忙腳亂了。這可能有以下這幾種原因:
1、幼兒對于各手指的名稱還沒有完全了解。有些混淆。
2、各幼兒的手指靈活能力不一,有些幼兒的手指很靈活,反應也很快,兒歌中念到哪里,就能很快伸出相對應的手指來。而有些幼兒的手指就不是很靈活,雖然自己知道是哪個手指,但是伸手指的時候就是有些困難,不是伸的不到位就是兩個手指一塊伸出來了,也有的幼兒伸一只手時很快,兩手同時進行時,一下子就反應不過來。
這里就需要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在寶寶根據兒歌內容伸出手指時,家長可給予幫助。寶寶年齡小,不能理解數的實際意義,主要是引導寶寶積極的進行游戲。
小百科:手指是指人手前端的五個分支。手掌的五個終端部分之一,手指一般有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這五個。話說:十指連心。人類的手指蘊涵著人身的許多秘密。伸出您的手指來,讓科學家給您看看“手相”。
小班益智游戲教案 篇九
一、音樂導入法:
老師與幼兒一起聽音樂、做動作進入活動室。
二、觀察發現法:
1、看一看:啟發幼兒觀察,然后說出手上有什么?(手上有手心、手背、手指等)
2、比一比:啟發幼兒說出手指的名稱,并比較不同,引導幼兒與同伴、老師的手進行比較。
3、說一說:激發幼兒用語言來表達手能做許多事情,教育幼兒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把自己的小手變成最能干的小手。
4、保護好我們的小手。討論:怎樣保護好我們的小手。如勤洗手、勤剪指甲,冬天洗完手要擦油,出門要戴手套等。教育幼兒保護好自己的小手。
三、游戲鞏固法:
玩一玩手指游戲。
四、感知操作法:
變一變,老師和幼兒一起用手變“魔術”,鼓勵幼兒自由選擇喜歡的材料進行操作活動,如印畫、撕紙、穿項鏈、用橡皮泥串糖葫蘆等。
五、活動結束:
聽音樂離開活動場地。
小班益智游戲教案 篇十
活動目標
1、練習四肢靈活地連續鉆圈,發展幼兒身體的靈活性。
2、初步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
3、發展幼兒手部動作的靈活性。
4、遵守游戲規則,體驗與同伴合作游戲及控制性活動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寬敞、平坦的場地
2、塑料圈若干(充當救生圈,幼兒每人2個)
3、自制小羊貼畫若干(幼兒每人3—4張)。
4、紙箱(充當鐵籠)1個
活動過程
教師帶領全體幼兒走到場地四周站好。
教師進行游戲導入:有許多"小羊"被"大灰狼"抓進"狼堡",關到"鐵籠"中了,我們的身體要套過"救生圈",把"小羊"們解救出來。
教師請幼兒自選一組"救生圈",在圈后站好。
教師發出"出發"的口令,幼兒雙腳跳進第一個"救生圈",雙手拿"救生圈",從下至上套過身體鉆出來,將"救生圈"放回原處,再跳到下一個"救生"中……連續套過2個"救生圈",跑到"狼堡"的"鐵籠"(紙箱)上摘下小羊貼畫,貼在身上,從原路返回。后面的幼兒依此進行。
游戲可反復進行2—3次。
游戲規則:
1、聽到教師"出發"的口令后才能跳入"救生圈"中。
2、后面的幼兒要等前面的幼兒把最后一個"救生圈"放到地面后,才可以跳進去。
3、雙腳跳進圈中,由下至上套過身體鉆出"救生圈"。
4、要將套過的"救生圈"放回原處。
5、拿到小羊貼畫后要原路返回。
指導建議:
1、此游戲適宜在寬闊、平坦的軟地面上進行。
2、塑料圈的大小可以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能力進行調整,也可以有目的地投放大小不同的塑料圈讓幼兒選擇和練習。
3、塑料圈的數量可以根據幼兒能力進行增減,可以提供每組不同數量的塑料圈,也可在每次游戲后由教師進行了調整。
4,游戲角色可根據幼兒園情況進行更換。
教學反思:
游戲是幼兒的生命,幼兒愛游戲,活動中,幼兒情緒很高,他們在生動、活潑、愉快的情緒中積極、主動地進行鍛煉,充分體現了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活動量適中,是一節成功的游戲教學課。
本文由用戶海底星空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1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