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在圖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關系,并集體交流,使學生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2、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
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布置課前預習:
1、查找有關指南針的資料。
2、尋找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二、談話導入
(出示課本情境圖)通過前幾堂課的學習小明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今天他帶了一個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來到校園中的操場上,準備繼續學習更多與方向有關的知識。你們猜他帶的是什么?(指南針)
三、親身實踐,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針的歷史和使用方法,增強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針圖)由學生匯報交流預習1收集的資料,教師給予歸納,并重點指導怎樣利用指南針辨別方向:
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后來又發明了羅盤。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盤面上的指針受地球磁場的影響,紅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北,白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南。人們根據這一原理利用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2、根據指南針現在的指示說說校園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學樓,南面是花壇,東面是圖書館,西面是體育館)
3、借助指南針盤面上的標記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問:多功能廳、食堂分別在校園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導學生歸納:從“東”出發,東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北,東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南。從“西”出發,西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園的東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鞏固運用
1、給出一個方向由學生討論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認教室中的八個方向。
3、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4、練習二第1、2、3題。
5、練習二第4題:出示我國行政區域圖,問:這是哪國的地圖?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找出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說說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漢的什么方向?
五、全課小結
1、這堂課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2、交流預習2: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 篇二
教學內容:
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99-101頁例1、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練習二十三的1、2題。
教材分析:
本課題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七單元《分數的簡單計算》。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認識了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的分數,并能比較分數的大小,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為他們探究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數加減法及1減幾分之幾的計算奠定了基礎。但受整數加減法的影響,學生很可能認為+等于,鑒于這一點,教學時著重引導學生在情景中感知,形成正確表象;在操作中體會,得出正確結論;在交流中明理,認識到分數計算中分數單位并沒有發生變化,從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理念,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2、通過小組合作探索、對比觀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3、學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4、解決簡單的有關分數加減法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算理,正確計算。
教學方法
通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后經過比較歸納,最后概括算理,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采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于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動眼以及采用對口令搶答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效、有益。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復習舊知,夯實基礎
⑴、讓學生任意說說想到的分數,師隨機扳書這些分數:、、……)
⑵、根據板書,用“幾分之幾里面有幾個幾分之一”的話說一說。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之前已經學過有關分數的知識引入新知,不僅進行了有效的復習,而且由問題引發學生猜測推想,滲透新課所要運用的知識,為后續教學打下基礎。)
2、巧設情境,生成問題
分吃生日蛋糕的情景:
⑴、小明今天過生日,全家為他準備了生日蛋糕,媽媽將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小明吃了1塊,媽媽吃了2塊。
⑵、(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小明吃了蛋糕的,媽媽吃了蛋糕的)
⑶、情景存疑:“根據這兩個信息,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學生可能提出:
①小明和媽媽一共吃了蛋糕的幾分之幾?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 篇三
教學內容:
第9頁例5以及練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八個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八個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請用手勢指出你認識的8個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對了嗎?
2、老師說方向,你們就用手指向那邊方向:北、西南、東北、西、東北等。
3、出示中國地圖:請你分別指出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8個地區。
二、新知
1、觀察例5圖:問:這是什么圖呢?(動物園導游圖)請認一認圖上畫有哪些動物館?
2、請在圖中指出8個方向
3、解決問題
熊貓館位置?從大門出發可以怎樣走?(在動物園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獅山,再向西北走。)還可以怎樣走?也請你把行走路線描述出來。指名到黑板的掛圖前說說行走路線。同桌互相提問各個館的行走路線,比一比,誰說得準!
4、每個動物館的行走路線是不是的?你能說出了幾條?你在說同一動物館而不同的幾條行走路線時,有什么發現嗎?
5、小結:如果從不同的路線走,說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三、鞏固練習
1、說一說,1路公共汽車的行車路線。
2、第10頁第2題
全班讀題:熟悉小健的描述。
根據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樂項目用序號標在適當的位置上。講評。
四、總結
這堂課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最新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全冊教案文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綜合運用本單元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體會數學能廣泛應用于生活的價值。
3、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點:綜合運用本單元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今天,我們要到一座美麗的森林去旅游,請同學們做好準備,讓我們一起出發。
二、玩中學。
1、森林食品店。
(1)同桌之間進行游戲,一人扮顧客,承擔提出購物問題的任務,另一人扮服務員,承擔解決問題的任務。
(2)明確游戲規則。
(3)根據游戲規則,同桌之間開始游戲。
學生可以先解決“我要買松果和蘑菇,需要多少元?”和“30元能買哪些商品?”這兩個問題加以解決。教師在游戲中起到裁判員的作用。
2、紀念品商店。
同桌互換角色繼續進行游戲。游戲過程中,要認真傾聽對方的發言,獨立思考,敢于質疑。
三、學中做。
1、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數,并與同伴說一說。
2、學生走進生活尋找小數,可以用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自己對“生活中的小數”的獨特的發現。
四、做中得。
1、調查自己家兩個月水費、電費的開支情況,并記錄下來。
2、記錄后對數據進行分析,把自己的感受與同伴說一說,可以用數學日記記下自己的感受及節省開支的建議。
3、數學活動,從5元、2元、1元、1元、5角、2角、2角、2角、1角的人民幣里拿出7.6元,有幾種拿法?
五、總結。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五
一、 復習舊知識
出示鐘面喚起學生記憶,并撥幾個學生熟悉的時間讓學生認讀。
師:大家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誰能說說關于時鐘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時針和分針。(與學生共同說說它們分別是什么樣子的,是及時補充)
生: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鐘,走一大格是5分鐘,走一圈是60分鐘,也就是一小時。(若是學生說的不夠完整,教師引導學生共同進行復習)
生:……
師:同學們的記憶里可真好,看來大家學過的知識是難不倒你們了!那你們能正確迅速的說出鐘面上的時間嗎?來比比賽!(教師撥時間,學生認讀,對于不正確的給予指正,并說說是怎樣認讀的?
二、 導入新課
1、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可真聰明啊!敢不敢繼續挑戰自己?大家仔細看看老師出示的這些鐘面上針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嗎?
生:有的鐘面上有三種針,有的鐘面上有兩種針。(師提示:較短的一根指針叫時針,它表示多少時;較長的一根指針叫分針,它表示多少分。)
師:你知道最長最細的是什么針嗎?秒針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對,就是一秒!
今天咱們就來一起來認識一下秒。(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2、說說是幾秒,教師提問:秒針走一大格表示幾秒,從1走到4表示幾秒,從7走到1是幾秒,……同桌再互相說一說。
3、正確認讀鐘面上的時間(適當的給學生講解秒表的讀法)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這是什么發出的滴答聲?
鐘表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看了你們剛才的表演,你覺得1秒的時間過得怎樣?(學生暢談1秒時間感受)是呀,1秒的時間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里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幾個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學習1分=60秒,并體驗1分鐘
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么變化。秒針走一圈是60秒,分針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讓學生靜靜地觀看鐘面上的秒針走一圈。
問:1分鐘我們能做些什么呢?請你選一個你喜歡的活動,咱們來做一個1分鐘的體驗活動。
師生共同總結一分鐘可以做的事。
三、 聯系鞏固
1、填單位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時間單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們還學過哪些時間單位呀?現在老師想來考考你們,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人每天睡覺大約9( ) 系紅領巾大約20( ) 煮飯大約30( )
2、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課堂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計量時間的單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過得快不快?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能浪費1秒鐘!
五、課外作業。(略)
板書設計:
秒的認識
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
1分=60秒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情境,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確地進行計算。結合具體情境,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問題——植樹節馬上就到了,你們有什么計劃嗎?請看明明班的同學在干什么呢?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出示掛圖,大家看一看,這里有什么?
1、仔細觀察并說出圖意。
2、誰能根據這幅圖提出問題?
3、試著解決所提問題。引出:20×3=
4、討論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嘗試解決,拓展應用
1、每箱草莓40個,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個?(學生獨立解決,全
班交流)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
90根。
⑴3頭小象吃一堆香蕉,夠1天吃嗎?
⑵1頭大象一個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還能提出兩個數學問題,并試著解答。
四、小結:
在這節課中,我們學習了什么新知識?應該用什么方法計算比較簡便?本節課學生在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方法。
板書設計:
小樹有多少棵
有3捆樹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樹多少棵?
20×3=60﹙棵﹚
答:一共有小樹60棵。
需要多少錢
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案 篇七
教學內容:教材第83頁例3及相關題目。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能測量并計算出規則圖形的周長。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演示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能計算圖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知道周長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各種圖形、樹葉、直尺、三角尺、繩子。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情境導入
課件出示操場跑道圖。
師:同學們,我們經常在學校操場的跑道上賽跑,我們操場一圈是400米,我們繞著操場跑一圈,就是跑了400米。同學們想,“圍繞操場跑一圈”還可以說成“圍著操場跑一周”,這里的“周”是什么意思?誰來說一說你的理解?(學生思考,指名說一說)
師:同學們表達的都不錯。一周,可以理解為從一點出發,沿著操場邊緣走,走到與出發的地方重合;還有的同學說,一周就是從一點出發,圍著操場走,直到首尾相接。好,今天,我們學習的知識就與這個“周”有關系。
二、預習反饋
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1.認識物體的周長。
師:我們課桌上有這么多的實物,請大家摸一摸這些物體的邊緣。
學生摸一摸樹葉、三角尺、數學書等物體的邊緣。
師:請同學們沿著物體的邊緣一周,再摸一摸。
教師指名學生前來演示,其他同學跟著操作。
師:在數學上,我們把物體一周的長度叫“周長”。
2.探究平面圖形的周長。
課件出示教材第83頁的平面圖形。
師:同學們,這些平面圖形的周長指的是哪里?快用彩色的筆描描吧。(學生在課件上描周長。投影展示)
師:同學們發現這些圖形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它們都是首尾相接的。大家看這個圖形的周長指哪里?
屏幕展示:
學生討論后指名說一說。
師:這個圖形有一個開口,不是封閉的圖形,或說沒有首尾相接。這樣的圖形是沒有周長的。因為“周長”是一周的長度,這樣的。圖形沒有形成一周。所以周長指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
3.測量周長。
師:我們怎樣才能知道一個圖形的周長呢?請同學們每小組選一樣圖形,用你手中的工具,測量一下周長吧。(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指名學生匯報計算周長的方法,教師有選擇地板書。
方法一:用直尺一段一段地測量,最后把這些結果相加。
方法二:用一條繩子繞著圖形轉一周,然后用直尺測量繩子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十八第1題。
指名學生回答。
2.完成教材第83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名學生匯報。
五、拓展提升
下面圖形中,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都是1厘米,你能算出這三個圖形的周長嗎?
12厘米
10厘米
12厘米
六、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不僅認識了周長,還學會了測量周長的方法。測量周長時,同學們想法真是太妙了,老師為你們點贊!
七、作業布置
教材練習十八第2~4題。
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情境,讓學生在回顧親身經歷后,感受“周”的含義,為下一步學習做好鋪墊。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重點地調整教學方案。
通過摸一摸,理解周長的含義。
通過演示,讓學生明白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
測量周長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注意搜集各種方法,對于方法二要給予肯定和表揚。
板書設計
周長
例3
周長:物體或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
測量周長的方法。
方法一:用直尺一段一段地測量,最后把這些結果相加。
方法二:用一條繩子繞著圖形轉一周,然后用直尺測量繩子的長度。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等活動,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這一環節設計得很好,效果不錯。
不足之處:拓展提升的題目難度較大,教學評價欠缺。
教學建議:精心研究數學問題,要讓提出的數學問題有效,有價值。
三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案 篇八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 55 頁例 4 及練習十三的部分題。
教學目的:
1、通過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對熟悉的生活事例進行探討和研究,初步學會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正確地寫出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
3、在解決問題中,感知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會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練習本、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教室來了一位新朋友(出示聰聰的圖片),聰聰要完成一項任務,一起來看看吧。(出示課件)
揭示課題: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問題
二、創設情境,解決問題。
同學們喜歡上體育課嗎?三(一)班的這節體育課上老師遇到了一個數學問題,(出示課件)
1、提問:從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據圖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課件同步出現:可以分幾組,還多幾人?)
(1)、請學生到展示臺上演示自己的計算過程并進行解釋。
(2)、根據商和余數的單位提問: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余數2呢?
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規范的解答格式,提醒學生計算細心,并注意帶上正確的單位,最后還要寫上答語。
2、例題延伸:現在體育老師臨時想改一改分組的情況,有32人跳繩,平均分成6組。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請1名同學在黑板上做。
3、對比:仔細看一下這兩道題的解題過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嗎?(課件展示)
32÷6=5(組)……2(人)
32÷6=5(人)……2(人)
師:為什么算式一樣結果也一樣,單位會不一樣?(幫助學生進一步一理解)
小結:單位名稱是跟我們解決的問題有關,所以平時我們在用有余數除法解決問題的時候一定要看清問題,弄清商和余數的單位。
三、實踐應用,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1、看大屏幕,解決讀書節中的問題(57頁,4題)。
(1)先從圖中找信息。
“23元最多可以買幾本?還剩多少元?25元呢?”
學生獨立解答,反饋。
2、課件出示:
A、航模小組用25個車輪組裝四驅車,
最多能裝幾輛?
B、一輛貨車載重量4噸,要運25 噸貨物,至少需要幾輛?
(1)同學們自己先想想,再小組交流。
(2)列算式并解答。
(3)全班展示說明。
小結: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以上內容就是我為您提供的8篇《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希望可以對您的寫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本文由用戶楓葉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1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