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認識“芝、遂”等16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呵”。
2、默讀課文,遇到不明白的詞句試著猜一猜。
3、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為猴王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播放《西游記》片頭曲《云宮迅音》)
聽到這首曲子,大家想到了什么?(西游記)說起西游記,我們都知道《西游記》講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孫悟空本領高強,大家對他一定非常了解。本文中的“石猴”就是指孫悟空。那么,石猴到底是從哪兒來的?他又是如何成為猴王的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今天的新課——《猴王出世》。(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相關資料)了解作品和作者。
2、默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并為文章劃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況。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石猴第一個跳入瀑布發現了水簾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眾猴進入水簾洞,拜石猴為王。
3、再次瀏覽課文,說一說,課文按照什么順序寫的。(事情發展的順序)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第一部分。
(1)說一說,石猴是怎么來的。(一塊仙石孕育了仙胞,一日迸裂,產一個石卵,因見風,化作了一個石猴。)
(2)石猴出世之后是什么樣的?(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幾筆就勾勒出一個自由自在、快活逍遙、喜好交友而又頑皮可愛的石猴形象。
2、有一天,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石猴的生活,使他搖身一變,成了猴王,發生了什么呢?(一天,群猴發現一個瀑布。)和石猴成為猴王有什么關系?(有猴子說誰能進去找到源頭且不傷身體,就拜誰為王),聽到這句話,石猴的表現如何?(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石猴的性格(爭強好勝)。
3、說完,他是怎么做的呢?后面又發生了什么?齊讀相關片段,找出問題答案。
(1)發現了這樣一個好地方,石猴很高興(喜不自勝),連忙出來告訴其他猴子,又把其他猴子帶進了水簾洞。
(2)群猴進洞,發現了此等好地方,都興奮得不得了。這時,石猴提醒群猴(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于是,群猴拱伏無違,稱其“千歲大王”。從中可以看出石猴(聰明、機敏、爽朗、坦率,做事有計謀,是天生做首領、頭目的材料)。
現在大家知道,石猴是怎么成為美猴王的了嗎?(發現洞天—敢于挑戰—被拜為王)
4、思考:作者是怎么塑造出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語言、動作、神態描寫方法,把猴王寫得非常生動。
小結:正是因為作者妙筆生花,才塑造出孫悟空這樣個性鮮明、形象飽滿的人物形象。同學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也應該恰當運用這樣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語言更加生動,更有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課堂小結。
從課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機敏、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石猴。《西游記》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從19世紀開始,《西游記》被翻譯成日、英、法、德等十幾種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們喜愛。希望同學們能讀一讀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經典魅力。
板書設計
猴王出世
活潑可愛
敢作敢為
教學反思
教學時,以各種形式的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然后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討論探究;接著再讀課文,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遺憾的是沒有為學生拓展《西游記》中的其他內容。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二
教材分析:
本文講述了一個充滿智慧的斷案故事,整個故事可以概括為“調換驢——告驢——審驢——找到驢”四個部分:王五借以養家糊口的、漂亮的驢被人在市鎮上掉包,他無奈將驢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驢能夠認路的特點,通過巧妙“審”驢捉住了小偷。審驢的過程中,包公的巧用計謀、對于窮人的一視同仁,對于疑難案件的從容應對都讓我們嘆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計謀:他將驢調換,而不是偷走,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讓失主有些安慰,讓自己逃脫罪責。但這樣的計謀最終證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教學目標:
認識課文的生字新詞。理解“審”、“懊惱”、“聞所未聞”、“冒名頂替”的意思。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繼續培養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繼續培養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
教學構思:
通過“激趣質疑——細讀課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深入理解。通過“表演課本劇”的方式,為學生創設情境,培養表達能力。通過概括故事內容和列小標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查找資料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內容,了解事情經過。
學生學習過程:
課前活動:“猜猜我是誰”
每個小組請兩位同學上臺,一人來說,一人來猜!說的同學可以加上表情和動作,但不要說出所猜的人的名字里所含的字。(出示:“福爾摩斯(柯南)”、“包公”、“馬”、“驢”)猜完學生板書。
隨即采訪:
1、“包公”他性包名公?就像“關公”一樣,這是古人的尊稱。你對他有哪些了解?(一學生談、小組可以旁邊補充。唱歌也可。)
2、“馬”和”驢”有相同點嗎?(識途)
一、導入新課
1、擦掉“福爾摩斯(柯南)”、“馬”。今天,我們要講的小故事,就是和“包公”、和“驢”有關。
2、那“包公”和“驢”又有什么聯系呢?(先寫“申”,一起案件里都有申訴人,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原告”,當然也要有“被告”了。在一間屋子里,也就是過去的衙門里,解決原告和被告的糾紛,也就是“審案”了。把字補充完整。)
3、讀著這個題目,你有什么感覺?(奇怪、有趣,包公為什么要審驢呢……)那好,我們就一起來讀讀這個小故事。
二、初讀概括
1、在預習中有沒有遇到影響大家閱讀的字?可以互相提醒一下。
2、那我們就一起讀讀這個故事,看到底講了個什么事。(師生讀)
3、誰來說說講了個什么事?(學生概括,師指導)
4、看來“驢”在這個故事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再精練一些,能不能給經過加一個小標題。(調換驢〈如果說“丟驢”就加以引導〉——告驢——審驢——找到驢)
5、質疑:這個故事中有哪些你覺得奇怪,或者感興趣的地方,可以說一說!(隨機板書)
三、細讀探究
(一)引導略讀“調換驢“部分
1、在學習上即使有一點疑惑,咱們也千萬不能放過,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好嗎?剛才,為什么說“丟驢”不準確呢?
2、既然沒丟,好壞還有一頭驢,干嘛要去“告驢”呢?(兩頭驢相差太大、的財產)
⑴差別有多大?(學生讀書比較)
⑵差別再大不就是一頭驢嘛,萬一告到公堂又找不到那多丟人呀?(理解““的財產)
3、順勢引導、朗讀:難怪王五會有那樣的反映……誰想讀讀王五的表現?想想王五當時的心情!什么心情?再讀。
小結:原本荒。唐的事,細細分析起來,有時倒也順理成章。就這樣,一樁不大不小的案子擺在了包大人面前。
(二)學習“審驢“部分
1、剛才,大家對“審驢”的部分也頗感興趣,有的還有疑惑。咱們像小偵探一樣也仔細分析分析好不好?
提出要求:包大人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有沒有什么你不懂的問題,發現了先自己想想能不能解決,能解決的話一會兒可以考考組里的同學;不明白也不要緊,小組里其他同學思考完之后大家可以一起討論,看看集思廣義能不能解決。最后還可以拿問題考考全班同學,考考老師好嗎?
2、小組合作研究討論。
3、交流匯報提問
(1)有沒有挺難解決但你們小組齊心協力解決的很精彩的問題,和大家匯報一下。(以小組為單位匯報)
(2)誰來提個問題考考大家?(一生問,其他思考、回答)
學生匯報中抓住包公的表現:
“皺著眉頭想了想,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喊”——“驢”被告的案子很奇,開始也犯難,但馬上找到了解決辦法。
“關上三天、痛打四十大板”——驢的本性慢、比較遲鈍,為了讓驢“受夠了驚嚇”,才能飛奔回家。
“消息向四面八方傳開……到庭聽審的`不只是幾十號人……個個都想來看看熱鬧。”①這么多人來看,萬一審不好怎么辦?——了解驢的本性、胸有成竹。②不怕罪犯知道,把驢藏起來?——制造“審驢”的假象,可以讓小偷放松警惕。
四、小結:看來,我們的包大人確實是遇事冷靜、足智多謀呀!
作業設計
編小課本劇
板書設計:
包公遇事冷靜、足智多謀
審
驢調換驢——告驢——審驢——找到驢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創設情境,深入閱讀課文、走進文本,了解包公審驢的過程中的深思熟慮,從而體會包公的足智多謀。
學生學習過程:
一、復習舊知
1、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課文,你認為這是一位()的包公。
2、我也認為包公是位足智多謀的斷案高手,我們也來學學包公,運用我們的智慧從這些句子中找出藏逆其中的成語。(你最感興趣課文中的哪個句子?為什么?)看來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就能成為學習上的包公。
二、創設情境
1、在古代有一種官叫“提刑官”,專門負責檢查各縣所辦案件。今天,老師就來當一回提刑官,準備去查查開封府的包公所辦的案件,各位是否一起前往?那我們就出發吧!
2、各位,我們日夜兼程式,終于到了開封府。(課件:開封府的圖片)一路上不知各位是否聽到沿途百姓稱包公為“包青天”?我聽說這位包青天最近辦了一件離奇的案子,叫什么什么——審驢?!還聽說通過一頭驢找到了小偷?這可真讓本官好奇不已,我真想知道包公這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本官決定聘請你們專案調查員,(舉起手中的書)深入這個的現場去調查本案的來龍去脈,不知各位是否同意?
3、非常感謝各位的配合,請各位專案調查員從以下幾點進行調查:
(課件:)①包公審的是一頭什么樣的驢?
②包公是怎樣通過驢找到小偷?
③旁人是怎樣看待此事的?
4、在這里本官先謝謝各位了,不過本官還有一些特別提示:
在深入現場調查時,要尊重事實、多聽多問。建議從當事人、衙役、圍觀群眾等方面調查這案件始末,還要特別注意要了解他們當時的感受。(如:丟驢的人心情如何?衙役及圍觀群眾做何感想?)你們可以單獨進行調查,當然也可以幾個人合作調查。希望各位都有收獲!
5、各專案調查員深入“現場”進行調查。(各自讀文,從文中尋找答案。)
三、反饋調查情況
1、各位辛苦了!本官對此案有頗大的興趣,更好奇當時在場的人的反應,如當事人、衙役、圍觀群眾等。誰先來說說從這些人身上調查到的情況?
2、各專案調查員進行反饋。
3、結合學生反饋情況,進行以下點撥:
王五方面:
①你調查得真細致,不僅調查到事情的_,還詢問了當事人的感受。
②你剛才說那個當事人叫什么名字?那你是否調查了王五丟失的驢長什么樣子?現在的驢又是什么樣子的?你是否詢問了王五他發現驢丟時的感受?一頭毛色光亮的好驢,卻換來了一頭毛色難看的瘦驢,也難怪王五又氣又恨,懊惱極了。
衙役方面:
①有哪位是從衙役方面進行調查的?你是否詢問了衙役為何發笑?
②哈哈!如果我當時在場,肯定也會笑出來的,哪有這樣審案的呀!還有誰調查到了其它信息?
圍觀群眾方面:
①那么圍觀群眾又是怎樣看待此事?誰從這方面進行了調查?
②“審問驢子”這種驢子不用說老百姓了,連你我都很少聽說,也難怪他們好奇了。
4、從各位反映的情況看,大家調查得都很認真,這點本官非常高興。那么,現在誰能來總結一下包公到底是怎樣審驢的?
①說得是很詳細,但可能是本官年紀大了,聽起來有點亂。能否用表示順序的的詞來說說。(比如:先……然后……最后……)
②還有什么辦法更直觀明了?(比如:畫示意圖)
5、這位包公辦案還真有一套。但令本官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包公為什么要審驢,不審人?(包公怎么知道通過審驢能找到小偷的呢?)哪位愿意解解我心中的疑問?(看來各位調查還不夠全面,沒關系,再次進入這一現場,相信有更多的收獲。趕快再去調查吧!)
6、原來包公了解動物習性,懂得毛驢一旦遇到危難,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這樣一來就能抓到小偷了。唉!這一點老夫也自嘆不如呀!不知各位還從包公身上學到了什么?
7、本官非常認同大家的觀點。這位“包青天”認真觀察事物、辦案足智多謀,這些可都值得我們學習呀!
四、智慧延伸
1、本官還聽說過包公審石頭的故事呢!各位剛才都親耳目睹了包公的破案機智,為官就考考你們,若是你們會如何破此案?
2、課件出示案情前半部分。
3、若時間充足就當場說說,若來不及就另找時間。
(本官很高興看到各位也能夠發揮智慧解決問題了,請記住:智慧是一把金鑰匙,能幫我們解決各種問題!)
(本官很高興看到各位也能夠發揮智慧解決問題了,可惜時間有限,本官得前往另外一知州調查案件,不過請記住:智慧是一把金鑰匙,能幫我們解決各種問題!)
(本官相信各位一定能破此案,時間不早了,我們先作歇息,再來說說怎樣破案,不過請記住:智慧是一把金鑰匙,能幫我們解決各種問題!)
五、總結全文
1、靜下心來想一想,這個故事里都有誰使用了計謀?結果如何?包公使用了計謀,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計謀:他將驢調換,而不是偷走,這樣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讓失主有些安慰,讓自己逃脫罪責。但這樣的計謀最終證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2、其實,包公不僅審過“驢”,還審過“石頭”,還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讀一些包公審案的小故事嗎?
作業設計
預習下一課
寫一個關于智謀的故事
板書設計:
包公審驢
王五急中生智
小偷偷梁換柱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重點了解王子與黑熊搏斗并英勇犧牲的事件,感悟王子的勇敢無畏的品德。
教學難點琴聲分別描述了哪些故事情節,能結合課文內容找出來并說一說。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
導學過程二次備課
預習題綱
1、查資料了解冬不拉這種樂器及相關傳說
2、朗讀課文三遍。①讀準字音,認清字形。②把句子讀通順,讀正確。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完后標出文中的生字詞,把自己認為不好理解的段落或語句多讀一讀。
第一課時
一、讀課題,導入新課
1、放錄像,看冬不拉琴的樣子,聽彈奏冬不拉的樂曲。
導語:這種琴就叫“冬不拉”。冬不拉琴聲悠揚,琴的樣子也很有特色,那么這種樂器為什么叫冬不拉呢?這里面有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把你了解到的向大家做一下匯報。
2、能說說冬不拉琴的由來嗎?
二、學習生字,讀準字音
1、預習時易讀錯音的字有什么?易寫錯,易混淆的字是哪個?你是怎么區分、記憶的?
2、學習生字具體步驟:
(1)判斷正確讀音
冥思苦想(ín íng) 駿馬(ùn zùn)
依戀 (luàn liàn) 匕首 (bǐ bì)
(2)把正確字填在( )里
一( )莫( ) 自( )( )勇 如( )如( )
( )( )不 安 ( )死 如( ) ( )眉 不 展
(3)帶讀詞語
(4)自己讀一讀,記一記這些詞語(見書)
三、理清順序,了解結構
1、速讀課文,想一想先寫了什么又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按什么順序記敘的?
2、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解決簡單的問題。
四、布置作業
1、寫生字,抄寫詞語,積累本課書中的成語。
2、讀課后思考題,再次帶著問題讀書。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請齊讀課題,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后你說一說“冬不拉”指的是什么?這節課我們要細讀課文,看一看這種樂器得名的由來。
二、抓住重點,朗讀理解,體會情感。
1、默讀2-10自然段,思考
(1)你認為王子冬不拉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兒看出來的,邊讀邊畫批。
(2)全班交流(學生從哪一點切入都可以,教師最后梳理順序)
要點一:不顧個人安危(2自然段)
出示文字片
步驟①“自告奮勇”一詞什么意思?
②聯系上文想想為什么王子自告奮勇去除掉瞎熊?
(聯系第一自然段及國王的表現,理解“一籌莫展”、“心急如焚”、“愁眉苦臉”等詞語的意思。明白任務艱難,危險性大,別人無法完成,替父分憂,為民除害這幾個意思。)
要點二:膽大心細,不辭辛苦(5、6自然段)
①先讀一讀
②王子是怎樣找黑熊、布置獸夾的?把描寫他動作的詞語找出來,從中你看出了什么?
(不畏艱辛的為民除害,他決心堅定,膽大心細。)
③寫黑熊的這一自然段刪去可以嗎?為什么?
(不可以。這部分寫出了黑熊的狡猾,可以看出下面王子與瞎熊的搏斗時危險萬分的。)
要點三:勇敢無畏,不怕犧牲(7自然段)
①王子與瞎熊是怎樣搏斗的?讀一讀
②指名朗讀,大家評一評。
③你感到這場面怎么樣?
2、小結:
(1)冬不拉是怎樣的`一個人?
(2)理清層次,先寫什么又寫什么。
三、想象畫面,朗讀課文,體會情感。
1、“冥思苦想”什么意思?人們深思什么,苦想什么,為什么這樣冥思苦想?(聯系上文)
2、想出什么辦法?
3、讀琴聲這一部分,說一說通過音樂阿肯是在講述什么事情?
4、找出與琴聲相對應的故事情節讀一讀。(同桌對讀)
5、理解“視死如歸、低回婉轉、音韻鏗鏘、如泣如訴”幾個詞語的意思,這分別是怎樣的場景?
6、指名四人讀四種琴聲,指名四人讀四種相應的故事情節。
(1)指名朗讀
(2)說一說這幾個情節。(出示填空)
7、帶著想象,配樂朗讀。
8、配樂背誦(自由讀、背)
9、試著背一背,介紹自己是怎么背誦的?
(想象畫面背、回憶故事情節背、抓住四個詞語背等)
10、用琴聲敘述王子為民除害的故事,讓你感受到什么?
(音樂也是一種語言,音樂的魅力,音樂文化的特點)
四、弄清來歷,明白意義,體會情感
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說一說樂器的來歷。
五、總結全文,歸納板書,提高升華
1、全文還有幾處描寫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請你找出來讀一讀。
2、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請和大家說說。
3、歸納板書,提高升華
冬不拉紀念琴
自告奮勇承擔重任視死如歸
不辭辛苦準備作戰低回婉轉
毫不畏懼英勇搏斗音韻鏗鏘
獻出生命為民除害如泣如訴
六、布置作業,鞏固練習
1、繼續背誦課文15、16自然段
2、積累詞語,會說成語的意思。
3、小練筆:寫讀后感。要求從多角度寫
(如對人物的崇敬,對音樂語言魅力的感受)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會認本單元生字詞,會正確書寫,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重難點
對字詞要“會讀,會寫,會說,會用”。
樂學善思辦法
運用小組比賽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流程
一、檢測預習情況
1、組內交流,由小組長組織解決預習中不懂的問題,并把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梳理。
2、組長匯報
3、全班交流,解決問題。
4、教師點撥
二、檢測要求會認的字
1、采用開火車的形式輪讀,要求讀準字音,并能組成詞語。
2、個別字正音,多音字。
三、檢測要求會寫的字
1、采用聽寫的形式,組內兩人互批,成績匯報組長
2、組長匯報成績,記錄員做為記錄
3、獎勵前三組
4、教師點撥形近字的區別,理解:綴滿、墜滿。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各種方法,把課文讀通順。
2、引導學生通過默讀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進一步感知作者敘述故事和刻畫人物的方法。
3、引導學生聯系全文內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認識孔明、周瑜這兩個人物的特點。
4、幫助學生認識“瑜、曰、吾、晌、囑、擂”;會寫“曹、瞞、吾、囑、勿、詐、擂、吶”;理解“妒忌、軍令狀、遲延、調用、奇謀、神機妙算、欣然而立、軍中無戲言”等詞語。
5、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把對名著《三國演義》的認識加深、擴大。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讀懂課文,在讀的基礎上,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膽有識,足智多謀。
2.能從課文所描寫的人物性格中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作用。
教學準備:
1、師生共同閱讀《三國演義》中有關孔明借箭的內容資料。
2、查閱搜集介紹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關資料。
3、船模型及相關的演示材料。
教學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各種方法,把課文讀通順。
2、學習生字新詞。
3、初讀課文,了解文章結構。
4、介紹文章的背景、人物。
教學過程:
—、揭題激趣。
1.啟發入題,了解出處。
《孔明借箭》這篇課文節選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刪改。是—篇歷史題材的課文。學習本文時,首先要弄清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還要弄清故事中寫了哪幾個歷史人物,人物之間的關系怎么樣。
2.簡介背景,了解人物。
(1)東漢末年,正值孫劉聯合抗曹之時,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孔明借箭》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歷史階段,也就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赤壁之戰》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諸葛亮、魯肅各是怎樣的。人,之間關系如何?(曹操是漢室的丞相,周瑜是孫權手下的大將,諸葛亮是劉備手下的軍師,魯肅是協助周瑜統率三軍的。諸葛亮和魯肅都是主張孫劉兩家聯合抗曹的人。課文通過孔明借箭一事,贊揚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二、自讀課文。
1.借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請教老師和同學,讀通課文。有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出來。
2.自學生字新詞(劃出生字新詞,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義)。
3.填空練習,了解大意。
()要()三天趕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檢查自學情況。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 篇六
《遲到》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感受父親那份既嚴厲又深沉的愛,及作者對父親的感激之情。認識改正錯誤、從小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3、用已掌握的?品詞析句?的閱讀方法,多角度思考問題。領悟本文前后照應、先總后分的寫法。
教學重點:概括父親關心我的具體事例,從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抓住描寫人物動作、神態、語言的詞句來感受父親既嚴厲又深沉的愛,及我對父親的感激之情。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
2、劃分文章的層次結構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上學有沒有遲到過?遲到的時候,父母和老師是怎么對待你的?你怎么看待遲到這一現象?學生交流。
2、師: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作家林海音小時候就是一個經常遲到的孩子,她寫的《遲到》一文,讓我們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們讀后一定能受到啟發。板書課題。
3、小組交流課下搜集的有關作者的資料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同桌互相檢查讀課文情況,重點檢查字音。同位互相進行評價。
2、匯報讀書情況。教師對易錯的個別字進行檢查指導。
3、整體感知:讀了課文,你讀懂了什么?可引導學生從
①主要內容
②所寫事情,
③文中人物——?我?和?父親?等不同方面交流自己所讀懂的內容。 教師注意評價:學生表達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點;是否有與眾不同的發現等。
4、質疑問難: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情況,提出不懂的問題。 父親為什么打我?打了我為什么還要給我送東西?父親是否愛我?……) 5.評價,并引導歸納: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時候因為遲到發生在她和父親之間的一個小故事。)
三、速讀梳理,理清思路
1、快速讀文,邊讀邊想:作者林海音的父親是不是一位好父親?
2、同位互相檢查初讀課文的情況,清除字障、詞障,掃清閱讀障礙,重點檢查是否把字音讀正確、讀流利,教師對易讀錯的字進行檢查。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師:讀了課文,你讀懂了什么?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全文內容。 引導學生從?主要內容——所寫事情——文中人物?等方面交流自己所讀懂的內容。如,我讀懂了,這是一位對我要求很嚴格的父親,這是一位很疼愛我的父親。教師評價,總結所讀懂的內容是否正確,學生表達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點等。
4、圍繞?上學遲到?這條線索,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全文整理為四個部分。
(1)我有賴床的習慣,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來了。
(2)父親嚴厲地懲處了我,而結果是,我上學也遲到了。
(3)上課的時候,父親給我送花夾襖來了,我感受了到父親默默的愛。
(4)從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學生。
2、小組合作學習
(1)帶著問題自主閱讀。運用學過的?前后聯系、品詞析句?等方法進行閱讀,
(2)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師巡視、引導、點撥。
(3)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以引導點撥,力求讓學生能理解全面、深刻,同時引導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5、質疑問難。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情況,提出不懂的問題。 預計可能提出的疑難問題:父親為什么要打我?打了我為什么還要給我送東西?……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父親?嚴?和?疼?中含著的愛,改掉遲到這一習慣的過程,
2、感受父親那份既嚴厲又深沉的愛,及作者對父親的感激之情。
教學重點:概括父親關心我的具體事例,從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抓住描寫人物動作、神態、語言的詞句來感受父親既嚴厲又深沉的愛,及我對父親的感激之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情誘趣
1、 利用上課之前的這段時間咱們來背上幾首詩詞。
2、 評價。過渡:其實,我國古代的著作中有很多名句很富有哲理,也值得大家誦讀。《左傳》中就有這樣一句話: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他的意思是說什么? 是的,誰都會犯錯,怎么樣?你有過犯錯的經歷嗎?敢在這么多人的面前說說嗎?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人都會犯錯,這并不稀奇,作家林海音小時候就經常犯這樣一個錯——遲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課,相信能帶給你啟發。
二、細讀探究,解疑品讀
師過渡: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課文主要在講一件什么事?(作者小時候因為遲到發生在她和父親之間的一個小故事。)
1、細讀解疑。 上節課我們提出了一些問題尚待解決,這節課讓我們一起去文中找答案吧! (父親為什么打我?打了我為什么還要給我送東西?父親是否愛我?……
(1)帶著問題自主閱讀。請同學們仔細默讀課文,思考以上問題。在閱讀時可以做些批注。
(2)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要求組長組織學習,并做好記錄,推選出發言代表。教師巡視、引導、點撥。
(3)全班交流。注意引導理解、討論問題:父親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你從哪兒能讀出父親打得打得狠?(隨機引導學生練習有感情的朗讀。)
①打的動作:從?抄起?、?倒轉?、?一掄?等詞語可體會出父親打得非常用力,打得狠。
② 打的聲音:?咻咻?。
③打的過程:?從床頭打到床尾?、?哭號?等可以看出打得厲害。
④作者的傷痕:?那一條條鼓起的鞭痕,紅腫的,而且發著熱?。從?一條條?、?鞭痕?、 ?紅腫?、?發著熱?,可看出本次打得的確狠,出乎人的預料。
2、體驗品讀:誰最能體會作者挨打時的心情?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她會在這時想些什么呢?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增強口語表達的能力,培養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2.培養細心觀察的習慣,把近期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選最想寫的內容寫下來。
3.能抓住場景特點進行描寫。
教學重點:把近期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抓住場景特點進行描寫。
教學難點:在口語交際和習作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
1、整理在本組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收集的異域風情的相關資料。
2、課前從電影、電視、書籍、報刊或現實生活中收集一些感興趣的熱門話題。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口語交際)
一、談話導入,引出話題
談話引入:德國那開滿鮮花的窗口,向我們展現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境界;威尼斯那特有的水域風情讓我們向往,令人陶醉;泰國人與象共舞趣味橫生,體現了人與動物的親密和諧;彩色的非洲則向人們展開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你還想了解其他一些異域風情嗎?我們本節課就把你課前從電影、電視、書籍、報刊等渠道去收集其他一些異域風情介紹給大家。
【在教師的激情中,讓學生對單元的主題重新回顧,激起對交流話題的興趣】
二、明要要求,自主準備
1.默讀提示,了解本次口語交際的內容。(聊聊熱門話題)
2.圍繞這個中心,要說清楚哪幾個要點呢?投影出示:
(1)可以是國際、國內的重要新聞。
(2)可以是學校、家庭、社區中人們關注的事情。
(3)還可以是好人好事好風尚,可以是不良傾向新聞題等。
3、明確要求,自主準備交流的話題。
【讓學生選擇自己的話題交流,給學生以自主空間,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以人為本。】
三、創設聊天情境,分組交流。
1.按課前設計表格讓學生分類(學校里、家庭中、社會上)填寫各自最感興趣最想說的話題,把話題相同者組合成一個個小組進行討論,
2.學生小組交流,教師參與,提出要求:
(1)學會傾聽作好記錄。
(2)圍繞中心話題進行討論。
(3)分工合作,團結協作。聽的同學要求認真傾聽,抓住要點,聽后表明自己的看法。
三、全班交流,集體感受
1、每組推薦一名在全班交流。(在學生講述時教師要指導把事情的過程說清楚,說具體,引導學生打開思路。)
2、聽的同學要認真傾聽,給講述的同學評選出內容充實獎、感受真實獎、表達流利獎等等。
第二、三課時
(習作)
一、導入新課
談話引入:同學們,你可能游覽過祖國的名山大川,觀賞過奇花異草,這些自然景象給你留下美好的印象;生活中你可能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過種種歡樂與痛苦,也許因獲得成功而狂喜,因失敗而懊惱,因受到誤解而委屈,因看到優秀人物而受到鼓舞,因祖國的強大而自豪,因受到愛國主義教育而樹立遠大的理想等等,這些都是你寫作的材料。今天的習作不限定內容、范圍,只要是自己想寫的內容都可以寫。
二、讀題:明要求
1.自讀習作要求的介紹,弄清寫作的內容和要求。
2.分析要求。
⑴寫什么:自由作文,可以寫自然風光和季節變化,可以寫人、事件、物品,還可以寫新聞、感受或想象。
⑵寫作要求:把本學期的一些寫作表達方法運用到這次習作中去。順序清楚,內容具體,語句通順,不寫錯別字。
⑶擬題:地點命題、中心命題、有關事物命題、人物語言命題、事件命題、時間命題、用打比方命題等,但無論用什么方法命題,都要力求題目新穎,短小,語言活潑,引人入勝。
三、指導選材,歸納寫法
1、重點引導學生聯系各自近期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選擇最想寫的內容寫下來。教師一定要把學生的思路打開,鼓勵學生在內容的選擇、順序的安排、語言的使用上,能與他人有點不同,有點新意。
2、啟發學生從學過的課文中領悟寫法。
3、引導學生歸納寫法。
寫景:自然風光過風云雨雪,可以按觀察順序、時間順序或方位順序來安排文章結構,要抓住景物的`特點,還要適當地抒發自己的感情。
寫事:可以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先交代事情發展的時間、地點、主要人物,在寫清楚事情的經過。如果事情比較復雜、人物比較多時,要注意把變換的時間、地點交代清楚,主要人物的活動要細寫,次要人物的活動根據文章的需要來寫,最后寫事情的結果及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
寫人:就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方面來寫,還要通過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的特點。
狀物:要通過對特點的描寫,表達出自己對物的喜愛之情。
寫感受:寫自己的喜怒哀樂,夢想世界等內心世界,分為兩部分來寫,第一部分簡寫引起自己豐富情感變化或聯想的原因,第二部分詳寫自己的內心世界,或喜或哀的夢想。
編故事:既要有趣,又要合乎情理,把故事中所蘊涵的意義表現出來。
四、寫作練習
1、交流:同桌間說說想寫什么內容。
2、動筆:先擬定提綱,在動筆寫。
(學生進行寫作練習,個別學困生教師當面指導。)
五、評改賞析
講評中重點是場面描寫是否真實,具體,鼓勵學生參與評價;注意評價多方面性,鼓勵學生的寫作欲望和熱情。
【注重激發寫作的興趣和自信心,把生活作為習作的原動力,學會觀察生活,運用自己豐富的情感,在書面表達中提升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八
學習目標:
1、學會十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正確理解課文內容,理解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可貴品質以及麻雀對平凡生活的熱愛。
4、通過細膩的語言文字想象畫面,引導學生感悟作者語言表達的精妙。
教學重點:
通過引導學生品讀麻雀飛行時的不知疲倦和樣子的可愛,感受它生活的平凡、忙碌與快樂。
教學難點:
理解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可貴品質以及麻雀對平凡生活的熱愛。
教時:一課時
教程:
一、破題導入:
1、解釋題意。
2、質疑:看到了什么?為什么隔窗看?有什么感受?……
二、自學感知:
1、自瀆課文思考:文章圍繞“隔窗看雀”寫了什么內容?
2、檢查生字,指名回答。
三、點撥交流:
學習“行動、樣子”部分。(默讀勾畫)
1、我看到了什么?(談完就讓學生讀)
⑴腿跳:抓“不停、好象”指導
⑵尾翹:
⑶身體飛:抓“常常、一模一樣、非常可愛”指導
2、麻雀這樣的行為舉止給我留下了怎樣的感覺?(不知疲倦、可愛、充滿生機和活力等)
師:僅僅給我這樣的感覺嗎?
學習“思索”部分(默讀勾畫)
1、品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
⑴解讀表層意思
⑵聯系上、下文理解
①忙碌:不停地飛來跳去、“低飛、跳躍……活著”(省略了什么)
②平庸:“不會,也不會,不能,從…到、從…到,市井、那么、連”
2、師:在作者心里,麻雀是生活的強者,是人類生活的活標點。
3、讀讀第九段,想象畫面:從中你感受到什么?(喜歡麻雀)
為何這樣喜歡?(喜歡它的樣子,它對生活的態度)
它對生活是怎樣的態度?(“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在平凡中忙碌著,在忙碌中快樂地生活”)
現在,你怎樣理解這句話?(聯系全文和實際談)
四、總結提升
1、師:現在,你們認為我擱窗看的究竟是什么?(對生活的態度,再次朗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在平凡中忙碌著,在忙碌中快樂地生活”)
2、此刻,你們對麻雀有了什么新看法?
板書: 17隔窗看雀
腿跳 尾翹 身體飛 (所看)
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 (所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8篇《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希望可以對您的寫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我。
本文由用戶feng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1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