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復習教案 篇一
1、復習內容:20以內的數復習日期:年 月 日復習要求:通過復習20以內的讀寫、數序大小、組成和序數的含義,使學生加深對數的理解。復習重點:20以內數的組成。復習過程設計:
一location.href=”} 、復習讀數、寫數、數數、數序
1、教師出示數字卡片,指名學生讀20以內的數。 2、教師報數,學生寫數,如十九(學生寫19)等。
3、學生一location.href=”} 個一location.href=”} 個地數,從7數到15。
4、兩個兩個地數,從2數到20。 5、填數,練習二十三的第1題。學生在書上填,并指名學生口答,后集體口答,檢查學生熟練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的情況。 二、復習20以內數的組成
1、問:從右邊起第一location.href=”} 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出示計數器,教師在計數器上表示11讓學生讀出這個數,并問這兩個1表示的意思相同嗎?為什么? 指2名學生回答。3、問:誰會在計數器上表示“13’這個數? 指一location.href=”} 名學生演示,然后問學生13這個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location.href=”} 組成的子。
4、學生做教材第118頁的第2題。
5、師生對口令 (11一location.href=”} 20各數的組成)
如1個十和5個一location.href=”} 組成幾?十二里有幾個十和幾個一location.href=”} 等。
三、復習序數的含義 ’1、出示教材第116頁的第3題,先讓學生口答,再在書上填寫?!?1)從左邊起,紅珠子是第幾個? (2)把第14個珠子涂上顏色。2、數學游戲,猜猜我是幾。
(1)我是10前面的一location.href=”} 個數,我是幾?
(2)我比9少1,我是幾?
(3)我是12和14中間的一location.href=”} 個數,我是幾?
(4)我是19后面的一location.href=”} 個數,我是幾?
(5)我比18少1,我是幾?
(6)我是由1個十和2個一location.href=”} 組成的,我是幾?
(7)我是由2個十組成的,我是幾?四、復習加減法的含義 1、讓學生根據這幅圖列出兩個加法算式?!稹稹稹? ○○○ (1)指名學生說算式,教師板書 3+4=7 4+3=7(2)這兩道加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 2、學生看這幅圖,列出兩個減法算式,并計算得數。 指名學生說兩個算式表示的意義。五、課堂練習總復習的第1、2題。 1、先讓學生在書上獨立填寫,教師巡視并針對情況講解。2、學生獨立完成第2題。六、布置作業練習二十三的第1、2題。
期末復習教案 篇二
復習的總目標:
1.鞏固本學期所學的生字,重點在于通過各種不同的識字方法記住生字。
2.認識406個漢字,能正確書寫276個漢字。
3.掌握所教漢字中的筆畫和偏旁,知道漢字書寫的一般筆順。
4.初步掌握漢字的間架結構,能夠正確地說出漢字的結構特點。
5.繼續鞏固正確的讀寫姿勢,把字寫正確、規范、端正,保持書面整潔。
6.培養學生大膽說話,并且聲音響亮,口齒清楚。能用指定的詞語說一句完整的話。
7.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吐字清晰,聲音響亮,不指讀,不唱讀。
8.能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一些名句名段。
9.能理解課文中的詞語和句子,熟練使用句號、問號和嘆號,體會不同的語氣。
10.熟練地運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找漢字。
11.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對聯、古典詩詞、格言警句。
12.對寫話有興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
復習課時安排:
本學期復習時間共兩周:
1. 第一周,以分類為主,重點是字詞及要背誦的知識。
2. 第二周,以測試為主,進一步查漏補缺。復習重點:
拼音(復習漢語拼音,能做到正確地書寫大小寫字母和音節)
字詞(看拼音寫詞語;比一比,再組詞;填上合適的詞;換部首組詞;寫出同部首的字;查字典等)
句子(用規定的詞準確地造句;把句子補充完整,并加上標點;連詞成句等)
段(排序;閱讀短文;圍繞主題寫幾句通順的話等)
篇(按課文內容填空;默寫古詩)
復習措施:
1.生字認讀的措施: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多讓學生說,多找找易忘易錯易混淆的字詞,互相檢查、背誦、聽寫。
2.識字鞏固,配合一定量的強化書寫。
3.閱讀寫話復習。
a 注意解題方法的指導,學會答題。
b 進行寫話指導。
4.其他綜合性復習思路:
a 針對學生情況,因材施教,注意學生接受能力的層次性。
b爭取家長配合,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家校聯手展開學習。
c 組織“一幫一”互助對子,讓學生互相幫助,假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d利用好復習練習卷,在晨間和家庭作業時讓學生練習。
復習內容:
1.夯實語文基礎知識,加強生字詞的書寫、理解及運用的訓練。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梳理課文內容明確課文的大意,聯系語言環境理解常用詞語的意思。
3.加強句子的表達訓練,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句子的概念。并能圍繞主題,按順序寫幾句話。
4.以歸類的形式突破復習重點和難點,使復習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1)漢語拼音: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字:看拼音寫字詞,形近字辨析組詞,多音字(組詞,在句子中選擇字音),總結易錯的字,寫出相同偏旁的字(獨體字加偏旁組新字,再組詞。)復習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識字方法(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合一合等)。辨析本冊要求掌握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音近字。引導學生根據生字的偏旁,來判斷它們的用法,重在引導學生在運用和積累的過程中,發現和總結出它們各自的用法。結合具體的語境,設計一些練習題,讓學生在句子中找出反義詞,或者進行一些口答或者書面的填空。
(3) 詞語:反義詞、近義詞、填合適的詞(數量詞、詞語搭配)出現形式有:直接填空、連線、在句子中填寫。拓展積累詞語:你能寫出這樣的詞語嗎?(四字詞語、aabb式,abac式,abb式)
(4)句子:加標點、造句、被字句和把字句、比喻句。通過把句子寫完整的訓練,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完整的一句話,以達到讓他們寫一句完整話的目的。
(5)古詩背誦:要求背誦的課文,能填空或會默寫。
(6)閱讀:數句子和自然段。按要求畫有關的句子。(注意畫準、畫全。)根據短文內容填空。(要找到有關句子注意標畫,寫正確。)選擇文中的多音字的正確讀音或正確的字,選擇恰當的詞。詞語搭配、找近義詞、反義詞。(連線、填空)加標點符號。拓展(如:你想對文中的某某說點什么?)注意抓住主要人物說,句子要通順。
(7)看圖寫話:重點指導學生如何看圖。單幅圖看圖寫話:抓住圖上都有什么,是什么樣的。最重要的是抓住誰在干什么,怎么干的?干得怎么樣?當時會說什么,神態怎樣。(由圖展開想象。)[本冊的寫話復習,重點要指導學生做到以下幾點:仔細觀察畫面,弄懂圖意。積累一些句式,如:誰干什么。什么時候,誰在哪里干什么。并能運用指定的句式來寫話。根據表達的需要,學會使用逗號、句號、問號和感嘆號。認真檢查寫好的句子,發現錯別字及時改正。立足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和練習鞏固。
期末復習要以課本為基本出發點,重視課本內容和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給學生擴寬知識面,要加強各種句式的訓練,使學生能較為熟練地掌握把句子補充完整的方法。注重詞語、句子、古詩的積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并且要經常設計一些語言遷移的訓練,提高學生靈活運用課文語言的能力。加強閱讀寫話的練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擴大閱讀量和閱讀面,努力在教學中落實語文新課程標準。
還應加強學習習慣和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如:注意培養學生先仔細讀題目,弄清題目的意思后再做題的習慣。學生卷面的整潔性。
總之,在語文復習中教師要把基礎、閱讀、寫話同時作為復習重點,讓學生多做多練,并且還要教給學生做題的方法,不斷培養學生的分析、閱讀、寫作能力,還要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期末復習教案 篇三
期末復習教案
(五語)
二〇一五年元月
第一單元
復習目標:能有感情的朗讀本單元課文,回答課后習題,背誦第三課課文,能掌握本單元中的生字詞。
復習過程:
一、朗讀第一課。
1、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及寫作特點。
2、造句:娓娓動聽 身臨其境
3、多音字: 正
二、朗讀第二課。
1、會寫文中生字詞。
2、能用文中關聯詞造句。
3、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復習第三課。
1、背誦課文。
2、說說這兩首詩的大意并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你知道這兩首詩中的名句嗎?
四、復習“練習一”
1、背帶“風”的詩句。
2、誦讀《題秋江獨釣圖》。
五、完成下列作業:
1、聽寫本組詞語。
2、默寫第三課。
3、默寫帶“風”的詩句。
第二單元
教學目標:
能有感情地朗讀本單元課文,能回答課后的思考題,掌握本組中的生字詞。
復習過程:
一、朗讀第四課。
1、 練習背誦。
2、 回答:為什么把大自然說成“綠色的課本”?你喜歡這綠色的課本嗎?為什么?
二、復習第五課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課文為什么要用“裝滿昆蟲的衣袋”做題目?
三、復習第六課。
1、了解變色龍的特點。
2、理清文章條理。
3、能用文中帶點的詞造句。
三、復習第七課。
1、背誦課文4、5自然段。
2、回答課后第四題。
四、復習“練習2”
1、積累并學會使用歇后語。
2、誦讀有關觀察的名言。。
六、作業。
1、聽寫本組詞語。
2、照樣子寫詞語:
亮晶晶:
碧藍碧藍:
飄飄悠悠:
斤斤計較:
興致勃勃:
3、填關聯詞。
(1)( )美好的感情是珍貴的,( )請你加倍的珍惜我們的友誼。
(2)( )他上課專心聽講,( )他學習成績一向很好。
(3)( )這幾天大雨不停地下著,( )全班同學都能準時到校。
(4)( )我國地大物博,( )有永遠都值得自豪的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5)( )太陽離我們很遠,( )太陽和我們的關系很密切。
第三單元
復習目標:
能有感情地朗讀本組課文,回答課后問題,掌握本組生字詞及“練習3”中的練習題。
復習過程:
一、復習第八課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下列詞語:
自相矛盾 濫竽充數 畫龍點睛 張口結舌 張牙舞爪 驚嘆不已
3、造句:
……總是……
不要……而要……
二、復習第九課。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回答:理解推敲的意思?
3、字、詞語。
二、復習第十課。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回答:鄉親們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想想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3、多音字:逢 濟
4、造句:
猶如—-
像……一樣……
三、復習第十一課。
了解課文大致內容。
四、復習“練習三”
1、積累跟戲曲有關的諺語。
2、誦讀《幸?!凡⒎聦憽?/p>
3、學會拒絕。
五、作業:
1、聽寫詞語。
2、默寫本組要求背誦的課文篇段。
第四單元
復習目標:
能有感情地朗讀本組課文,回答課后的問題,掌握本組生字詞及“練習4”中的練習題。
復習過程:
一、復習第十三課。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你覺得文中那里寫的最精彩?讀一讀。
3、這篇文章介紹了偉人鄧小平的什么品質。
二、復習第十四課。
1、背誦課文。
2、了解高爾基和相關作品。
3、懂得“給永遠比那愉快”的道理。
四、復習第十五課
1、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說說為什么稱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
五、復習“練習四”
1、學習改錯別字。
2、背誦成語。
六、作業。
1、聽寫詞語。
2、默寫“練習四”第六題的兩句名言。
3、填上合適的提示語:
(1)媽媽( )說“你學習得自覺??!”
(2)讀了《滴水穿石的啟示》一課,王華( )說“以后我做事也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恒了?!?/p>
(3)柴進( )說:“這位林武師非比他人,乃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p>
(4)聽著聽著,我( )說:“他倆的情誼真深??!”
第五單元
復習目標:
能有感情地朗讀本組課文:回答課后問題:掌握本單元課文中的生字詞及“練習5”中的練習題。
復習過程:
一、復習第16課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說說文中的“三種松樹”都有什么特點?
3、造句:
二、復習第17課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回答:課文介紹了黃果樹瀑布的什么特點,然后連起來簡要地說一說。
3、找出文中有引號的語句。讀一讀,并說說引號的用法。
三、復習第18課
1、背誦課文第2至4自然段。
2、了解莫高窟的特點。
3、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四、復習“練習5”
1、學習把句子寫具體。
2、誦讀《邊疆小夜曲》。
3、學習設計公益用語。
五、作業:
1、聽寫詞語。
2、詞語搭配
記錄 形象 精美的 語言
描繪 故事 精彩的 計算
反映 生活 精煉的 壁畫
描摹 生活 精確的 演出
第六單元
復習目標: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回答課后的問題;掌握本單元的生字詞及“練習6”中的練習題
復習過程:
一、復習第19課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課文第2、3、4自然段寫了哪兩個方面的內容?課文是怎樣將它們聯結在一起的?
3、造句:
4、理解富蘭克林為了做成實驗的可貴品質。
二、復習第20課
1、了解課文內容。
2、回答課后第三題。
3、感受談遷厄運打不垮的信念。
三、復習第21課
1、學習字詞。
2、體會諾貝爾的精神。
四、復習第22課。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滴水穿石”的啟示。
2、說一個事例來說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3、多音字:給
五、復習“練習6”
誦讀《浪花與礁石》。
六、作業。
1、聽寫詞語。
2、把下列句子寫具體:
(1)漓江的水多清啊,( )。
(2)這座大樓真高啊,( )。
(3)校園里盛開著( ?。┗ǘ?。
(4)我一直( )參加班級各項活動。
第七單元
復習目標:
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回答課后的問題;掌握本單元的生字詞及“練習7”的練習題
復習過程:
一、復習第23課。
1、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解釋下列詞語:
發配 八十萬禁軍教頭 流配 依草附木
3、多音字:
解 禁 還
二、復習第24課
1、背誦文中第5自然段。
2、學習字詞。
3、回答課后習題4、5。
三、復習第25課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講講《.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意思。
3、造句:暫時 凝視
四、復習第26課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解釋帶點的詞語,再說說句子的意思。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3、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說一說。
五、復習“練習7”
1、讀背“朝代歌”并說出所知道的各個朝代的名人。
2、背誦第5題的12個成語。
六、作業:
1、聽寫詞語。
2、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默寫《清平樂 村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3篇《期末復習教案》,希望對您有一些參考價值。
本文由用戶楓葉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1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