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乘分數》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實錄]
一、情境引入:
師:小明與小強是好朋友,他請小強到家里做客,請小強吃西瓜,先切了一半留給自己的父母,兩人吃的各占了西瓜一半的一半,問小明吃了整個西瓜幾分之幾?
生1:兩人都吃了這個西瓜
生2:兩人共吃了這個西瓜 ,每人吃這的西瓜的 × =
師:他用了一個乘法算式來表示(板書算式),大家觀察一下這個算式與原來我們學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樣?
生:這個算式是分數乘分數,以前我們學的是整數乘分數。
師:你們也能寫出一些分數乘分數的算式嗎?
學生自己寫出一些分數乘分數的算式并匯報呈現到黑板上。
× × ×
× × ×
× (老師也來寫一個)
…………
二、探索算法:
師:觀察所有的乘法算式,分一分類:
生1:假分數與假分數分一類,真分數一類
生2:同分母分數相乘的為一類,另外的一類
生3:同分子的分為一類,另外的一類
生4:分子是一的為一類,分子不是一的一類
生5:我認為 × 也可以看成分子是一的這一類,因為 可以約分成
師:今天我們研究問題時就用剛才這位同學的分法,即分子是一的為一類。
(一)探究幾分之一乘幾分之一的算法
1、 請學生挑幾道幾分之一乘幾分之一乘法算式,嘗試計算。
2、 匯報計算情況,提出計算方法。
生1: × = ,我是這樣算的,分母相乘,分子不動。
生2:我選的也是這題,兩乘數的分母,分子各自乘就可以了。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預習后知道的。
生2:我算的是 × ,結果是 ,我是根據剛才小強吃西瓜的題來想的,先把西瓜平均分成5份,有6個人一共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把這一份再平均分成6份,一共把西瓜分成了30份,他們每人吃了其中的 。
師:有很多同學都確信,幾分之一乘幾分之一只要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不變或相乘,你能不能想辦法難驗證或說明它是正確的?
3、 學生舉例說明或驗證計算方法及結果。
4、 每人有了驗證或說明的方法后,小組內交流驗證情況。
5、 組際交流
組1(要求兩人來匯報):我們驗證的是 × = ,因為 =1÷3,那么 × =(1÷3)×(1÷3)=1÷9=
也可以把一張紙平均分成3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這樣一共把這張紙平均分成了9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是 。
師:這種方法你聽懂了嗎?這個9是怎么來的?
生1:按他的想法來說,是折出來的,先平均分成3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3份,實際上是把這長方形分成了9份。
組2(邊說邊畫):我們用的是線段的方法,畫一條線段作為單位1,把它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一份,再把這一份平均分成3份取一份,就是把這條線段平均分成了9份,取了其中的一份。
組3:我們證明的是 × = , =0.5, =0.25,0.5×0.25=0.125=
組4(教師要幫助學生在黑板上書,學生說:“我自己來吧!”于是他邊寫邊說):我們小組驗證的是 × = , =1÷30, =1÷5, ÷ =(1÷30)÷(1÷5)=1÷30÷1×5=1÷6=
師:現在我們已經有這么多方法來驗證幾分之一乘幾分之一的計算方法,我們能不能確信剛才我們的猜想?(能)那幾分之一乘幾分之一可以這樣算,那么另外的一些分數的乘法是怎么算的呢?
生:我認為也可以和剛才一樣,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相乘作分子。
師:你確信嗎?能你不能也舉一些例子來驗證一下。
匯報:
生1(邊畫圖邊解釋):我驗證的是 × = ,先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取中的兩份,再把這兩份作為單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結果是 就是 。
生2:我驗證的是 × 根據猜想是 = ,我們知道 × = × ×9×5= ×45= = ,我還發現了兩個分數相乘,兩個分數中的分數與分母如果可以約分的話,就可以在計算過程中進行約分,會使計算方便。
師: × = × ×9×5,為什么可以這樣算,根據是什么?
生: 里有9個 , 里有5個 ,所以可以這樣算。
生3:我驗證的是 ,
=
師:這是利用了什么?
生:乘法的分配律。
生4:我驗證的是 = , 表示 的 是多少,那么 = ÷6×3=
師:我們有這么多辦法,足夠證明計算的方法,而且我們還發現,再計算過程中的能約分的先約分計算會更方便。
師:學到這里,誰能來總結一下。
生1:分數相乘時,能約分的可以先約分。
生2:分數乘分數,分母相乘作積的分母,分子相乘作積分子。
師:以前我們還學過那些有關分數的乘法?(整數乘分數,分數乘整數)這些乘法有什么共同點?
生:都可以用剛才我們得到的法則來計算。就算是整數乘分數也是這樣。象5× 可以看成是 × =-
師:說得很好,凡是有分數的乘法,我們都可以用今天我們所學的法則進行計算。
回憶一下整節課,你還記得我們是怎樣得到分數乘分數的計算的法則的?
生:我們先猜想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再舉例子用了很多方法不驗證或說明我們的猜想,最后得到了結論。
師:對,“猜想——舉例驗證——得到結論”,是我們學習數學很有效的方法,在以后的學習中,同學們就可以用這樣的思路去學習我們的數學。
教學反思:
1、 給學生自主,學生的創造力將不可限量。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上了這一課讓我更深刻的理解了這句話。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權力真正還給學生后,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在不同班級的幾次上課,都有不同的驗證和說明的方法出現,這些方法遠遠超出教師課前的預設。上課前我們預計學生的驗證方法不外乎:“化成小數”、“折紙和畫圖”、“分數的意義”這三種情況,而我們的孩子卻又想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用除法驗證乘法”、“乘法的分配律”等各種超乎想象但又非常合理的方法。究其原因,就是學習變成了自己的事,學的更主動,潛能發揮到了極至。
2、自主探究活動中的新型師生關系
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變得更有主動,活動的空間更大,有很多時間走出了教師監控的范圍。因此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都要轉變,教師在活動中的主要任務是:呈現主題,協調建議,幫助指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現問題,小組合作,協同研究,都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大部分時間是以參與探索者的身份出現,與孩子們一起研究,師生之間建立起平等、和諧、民主伙伴關系。只有當學生遇到困難難以克服時,教師才以指導幫助者的身份出現。于是在我們的課堂中學生會大膽的向老師說: “老師,我自己來。”“老師,在我需要時再給我幫助。”
3、一個兩難問題:讓學生充分體驗還是落實基礎知識?整節課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的探索、討論活動:先讓學生從情境問題,在解決現實問題的同時為后面的研究提供討論的素材,有了研究素材后抽象出數學問題,讓孩子們繼續研究討論提出猜想,最后在舉例檢驗猜想后形成共識,得到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理解算理,由于學生的自主探索,化費了大量時間,最后整節課沒有進行法則的應用練習,只是對本課進行了總結。從時間的分配上來說,后面的鞏固與練習時間幾乎沒有,孩子們對分數乘分數的計算到底做的怎樣我們并不了解,按常規本節課并沒有完成教學計劃(在教案的后面還有一些練習未完成),這一現象不僅使我想到:現在的課中更注重的是怎樣讓孩子們參與學習的過程,如何讓孩子們在探索中學習,很少考慮知識點是否落實,怎樣去落實。我們是讓孩子們停下探究的腳部參與練習,這恐怕不合適,我們是讓孩子們不停的去探究,而不管知識落實情況,可以也不恰當,那我們該怎么辦?!
4、是否創設情境,如何情境創設?關于課的一開始是否要創設情境,在本課的試教過程中幾易其稿,分數乘分數這一內容,在生活中很難找到原型,要創設一個恰當的情境并不容易。于是我們產生了兩種引入課的思路,其一是開門見山式,一上課就出示課題《分數乘分數》,讓學生寫出一些分數乘分數的算式,說一說它們表示的意義,再進行分類……;第二種方案是像實錄中的一樣,先創設情境,讓學生列出一個分數乘分數的乘法算式,再讓學生寫出各種分數乘法算式,然后進行分類探究……采取第一種方案,學生在探究時顯然是少了一種思考的依托,對分數乘分數就是求幾分之幾的幾分之幾這一意義理解的不夠,因此在驗證中,大部分學生只能對結果是否正確進行舉例驗證,而對算理的說明是不夠的,于是用折紙、畫圖進行驗證的學生了了無幾,孩子們對分數乘法計算法則的算理的理解普遍感到有困難。采用情境后,學生的思考好象有了基礎,在驗證時,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分西瓜,并迅速類比到折紙、畫圖。在實錄中學生就有這樣的表現(生:我算的是 × ,結果是 ,我是根據剛才小強吃西瓜的題來想的,先把西瓜平均分成5份,有6個人一共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把這一份再平均分成6份,一共把西瓜分成了30份,他們每人吃了其中的 。),這一情境顯然成了孩子們思考的拐杖,讓他們在探究中更好的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算法和算理。從中也使我們體會到情境創設的重要性。
《分數乘分數》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的與要求
1、使學生知道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也適用于整數和分數相乘,把分數乘法統一成一個法則。進一步鞏固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
2、使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進一步培養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以前我們學習了分數的意義,下面請同學們看黑板上貼的長方形紙,涂色部分分別表示這張紙的幾分之幾?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繼續對它們進行操作,并引出新課
二、組織探究
1、教學例4 出現教材中的圖形
然后問:畫斜線部分是1/2 的幾分之幾?又是這個長方形的幾分之幾?
由此明確:1/2 的1/4 是1/8 ,1/2 的3/4 是3/8
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求1/2 的1/4 是多少,可以怎樣列式?
求1/2 的3/4 呢?
師問:你能列算式并看圖填寫出書中的結果嗎?
打開書p45完成
提示:根據填的結果各自想想怎樣計算分數與分數相乘?
學生進行討論得出:分數與分數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學例5
(1)讓學生說說23 ×15 和23 ×45 分別表示23 的幾分之幾?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結論計算這兩道題嗎?
學生試做
訂正完后問:你能用什么方法來驗證你的計算結果呢?
(2)驗證比較
讓學生在自己準備的長方形紙上先涂色表示23
再畫斜線表示23 的15 和23 的45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對學困生進行指導
看看操作的結果與你計算的結果是否一致?
學生觀察比較
3、歸納總結
比較剛才計算的每個積的分子、分母與它的因數的分子分母,討論有什么發現?
得出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分數乘分數,用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
三、練習
1、完成p46的試一試
提醒學生注意:計算分數與分數相乘時,能約分的要先約分在計算
通過交流進一步明確計算分數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
四、分數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的推廣
同學們,下面著幾道題你回計算嗎?
出示:2/11 ×3=
4×5/6 =
請同學們先完成p46的填空,提醒學生把整數看作分母是1的分數來計算
討論:分數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適用于分數和整數相乘嗎?為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1)整數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數,所以分數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也適用于分數和整數相乘
(2)實際計算時可以直接按以前學過的方法計算分數和整數相乘,而不必把整數改寫成分母是1的分數,這樣比較簡便
(3)也可以整數與分數直接進行約分后再計算。這樣更簡便
教師進行示范如p46
2、練習
完成p46的練一練
引導學生用直接約分的方法進行計算
五、綜合練習
1、做練習九的第1題
先在圖中畫一畫再列式計算
2、做練習九的第3題
說出錯的原因
3、做練習九的第4題
看誰算的最快
六、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惑?
七、作業
練習九的第2、5題
教后記:本課的目的是使學生知道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也適用于整數和分數相乘,把分數乘法統一成一個法則,進一步鞏固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基本達到教學要求。
《分數乘分數》教學設計 篇三
聽課隨感:
以上是徐老師在進行《分數乘分數》這個教學內容中展開算理探索的主要步驟的教學片段。他的教學思路獨特,簡潔。出示幾個簡單的分數,讓學生自由組合成乘法算式并嘗試計算,在有了多種方法算出答案后進行橫向比較,得出“分子相乘的積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與“化成小數進行計算”最后的得數是相同的,由此說明“)我○www.huzhidao.com(分子相乘的積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這種方法是可以計算。然后又通過縱向比較得出,“分子相乘的積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的方法計算分數乘法不僅適合全部這種類型的計算,而且比較簡便。緊接著徐老師就放手讓學生通過畫圖來驗證這種方法為什么可行,給予學生明確的探究目的,提供充足的探究時間與空間。與前一節課有著截然不同的探索步驟。
探索步驟的不同,是因為今天有了前一節課做鋪墊。課一開始徐老師就展示了整數與分數的乘法,然后就很自然地引出分數乘分數的一道題,讓新知識與舊知識相聯系,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上,發展新知識,促進知識的有效遷移,促使學生形成優化的認知結構。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但為什么可以這樣來計算,恰恰是學生所不理解的,所以這才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如何突破難點,徐老師采用了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畫圖驗證”,從中也讓學生有探究的需求,讓我們剛剛得到的抽象知識用直觀的圖畫,形象地展示、說明。這是一個學生主動探索、解釋新知的過程,是思維的火花不斷碰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斷引導著學生進行反復的驗證,說明,解釋,然后歸納,概括,最終反映出“分子相乘的積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算法的真正含義,不光突破了難點,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探索興趣和探究精神。最可貴的是,在懂得這個算理后,徐老師引著學生又回到起點,看看整數成分數的乘法,原來它也適用這種方法,使學生更加了解“分子相乘的積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是反映計算分數乘法普遍規律的一般計算法則。
雖然學生要學的知識是前人發現的,書上寫的明明白白,但對于學生來說,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個人再現類似的創造過程來形成,因為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并不是簡單的接受,而必須以再創造的方式進行;作為數學教師也不能簡單地將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經歷這個再創造的過程。由此可見,在新知生長點的教學環節中,留下適當“時空”,讓學生進行創造活動,很必要。
分數乘法教學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29~30頁例2、練一練,第32~33頁練習五第6~9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知道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可以用乘法計算。
通過操作,觀察,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和解題方法。
教具:長方形紙、彩筆、水杯。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你想不想繼續往下學?在學新課之前我們先來復習一下上節課的內容。
復習:計算下面各題,并說出計算方法。
上面各題都是分數乘以整數,說一說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以及計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教學例2
出示例2的圖,然后出示條件:
小芳做了10朵綢花,其中是紅花,是綠花。
引導學生理解:“其中”是什么意思?
使學生明白是10朵中的,然后出示問題。
紅花有多少朵?
引導學生看圖理解:求紅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
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
學生可能列式:10÷2=5(朵)
在此基礎上指出:求10朵中的是多少,還可以用乘法計算。
教師說明要求,學生列式解答。
在此基礎上教學第(2)題,怎樣解決
(2)綠花有多少朵?
可以先讓學生在圖中圈一圈,借助圈的過程理解求綠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5份,求這樣的2份是多少,引導學生用以前的方法解決。
10÷5×2=4(朵)
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求10朵的是多少也可以用10×來計算。
學生獨立計算,訂正時指出:
計算10×可以先約分
2、引導學生進行比較
通過對上述兩個問題的計算,你明白了什么?
小組討論:10朵的,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這樣的2份是多少。計算10×時要先約分,實際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引導小結: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
三、練習
1、做練一練的第1題。
先讓學生根據題意涂色,然后列式解答。
2、做練一練的第2題。
通過填空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
3、做練習五第6題。
4、做練習五第8題。
提問:求月季和杜鵑各多少棵時,為什么乘的分數不一樣?
5、做練習五第9題。
比較三道算式的計算方法,你有什么體會和大家分享?
四、總結
本節課學習了那些內容?通過學習你有那些收獲?還有那些疑問?
五、作業
完成練習五第7題。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五
我上了一節分數乘法應用題。課后我感到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不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數形結合的思想
由于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道理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圖形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在本單元教學中就顯得中觀重要了縱觀教材中,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也有著不同的層次,例如分數乘法(一)和分數乘法(二)中是利用具體的實物圖形,幫助學生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在分數乘法(三)中是利用直觀的幾何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道理;接下來的分數乘法應用中,我們還將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法應用的問題;使用的圖形越來越簡約體現了教材對數形結合思想滲透的一個過程。
數形結合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抽象變為直觀的過程,而是抽象變為直觀之后,再從直觀變為抽象,也就是要講“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兩個方面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完整的是學生經歷數與形之間的“互動”,才能使他們感知“數形結合”,才能使他們能在解決問題時自覺地應用“數形結合”的方法。
二、是充分重視學生“說”的訓練。
在以前應用題的教學中,對“說”的訓練重視的不夠,表現為學生只會做題不會說,這個片斷,我不僅關心學生是否會解答問題,更關注解決問題是采用了什么方法,以及方法是怎樣想出來的。引導學生把思考過程有條理的說出來,為了深化學生的思維,避免死記硬背、機械模仿,解題后要求說出算式的依據,在說中及時得到反饋,進行矯正、補充,這種“說”的訓練,不僅能幫助學生正確分析數量關系,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促進語言與思維的協調發展。
三、是很好地解決了“大部分學生會,怎么教“的問題。
因為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本節內容并不難,為此我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培養他們學習應用題的興趣。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要求學生死記數量關系,找出誰是單位“1”,誰是分率,知道要求是分率對應的問題用乘法計算等,學生只會用一種方法,長此以往,對靈活解題是不利的,在這節課中,問題開放,采用四人小組合作,引導學生探索、相互研究,大膽發表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說”中學到知識,增長本領。
分數乘法教案 篇六
教具、學具準備
1、 根據例題制作的掛圖、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
2、 每個學生準備一張長15 cm、寬10 cm的長方形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談話,以學校粉刷教室或家庭裝修新房等學生身邊的實例引入。
出示粉刷墻壁的畫面,給出條件:每小時粉刷這面墻的1/5。
師: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提問題,教師板書。
以分數乘整數的問題作研究內容,如“4小時可以粉刷這面墻的幾分之幾?”
師:怎樣列式?(板書1/5×4)
師:列式的依據是什么?為什么用乘法?(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讓學生計算,并說說怎樣計算。
師:我們解決了4小時粉刷多少的。問題,那么1/4小時可以粉刷這面墻的幾分之幾?(出示問題)怎樣列式?依據是什么?
學生討論匯報。(根據“4小時可以粉刷這面墻的幾分之幾”的列式類推出,或根據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可以列出1/5×1/4)。板書算式。
師:(結合板書講解)我們已經知道求4小時粉刷這面墻的幾分之幾,就是求4個1/5是多少。求1/4小時粉刷這面墻的幾分之幾,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那么1/5×1/4如何計算呢?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
板書課題:分數乘分數
二、操作探究計算算理
1?筆合旅嫖頤搶刺教址質?乘分數怎樣計算。我們每人準備了一張紙,把它看作這面墻,先在紙上涂出1小時粉刷的面積,應該涂出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學生操作。
學生交流是怎樣涂的?(用折或量、分的方法把紙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如下圖)
師:我們已經知道,求1/4小時粉刷這面墻的幾分之幾,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再涂出1/5的1/4,小組討論一下,應該怎樣涂?
小組匯報(把涂出的1/5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
學生自己涂色。
師:從涂色的結果看,1/5的1/4占這張紙的幾分之幾?1/20
師:我們可以得到1/5×1/4=1/20。根據涂色的過程,你能說說是怎樣得到的嗎?
學生討論交流匯報。
教師歸納(用多媒體或投影片演示涂色過程):我們先把這張紙平均分成5份,1份是這張紙的1/5,又把這1/5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這張紙平均分成了5×4=20份,1份是這張紙的1/20。由此可以得到(板書)。
三、遷移延伸,歸納法則
提出問題:3/4小時粉刷這面墻的幾分之幾?
師:“3/4小時粉刷這面墻的幾分之幾?”是求什么?(1/5的3/4是多少?)
小組討論并操作:怎樣列式?涂色表示15的34。怎樣計算?
交流計算方法和思路:與前面一樣,也是把這張紙分成5×4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板書)
根據板書的兩個計算算式討論歸納計算方法。
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得到:分數乘分數,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四、反饋提高,鞏固計算
出示例4,讀題。
師:怎樣列式?依據什么列式?
由學生討論得到:根據“速度×時間=路程”,列出3/10×2/3。
讓學生獨立計算。通過請學生在黑板演算或用投影展示學生的演算過程及結果交流計算情況,強調能約分的要先約分再乘,這樣可以使計算簡便。并結合學生的演算情況說明約分的書寫格式。
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分數乘分數怎樣計算?
學生獨立完成“做一做”。
教學目標
1、 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算理,從而掌握計算方法。
2、 發展學生的觀察推理能力。
分數乘法教案 篇七
教學內容:
教材第8頁例6、例7,做一做1~2,練習一5~11。
教學目標:
1、懂得分數混合運算的順序和整數混合運算的順序相同,能熟練進行有關分數混合運算的計算。
2、知道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對于分數乘法同樣適用,并能夠運用所學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3、在觀察、遷移、嘗試學習、交流反饋等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會計算分數混合運算,能利用乘法的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
教學難點:
根據題目特點,靈活地運用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提問:整數混全運算順序是怎么樣的?
預設: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法。
2、追問:遇到有括號的題該怎么來計算?
預設:有括號的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算中括號里面的。
3、計算題并提出要求:觀察下面各題,先說說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
1/23+2/5
68-54
1/2(3/6-1/4)
二、探索新知
1、向學生說明: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按照此規則,學生仔細確定運算順序后計算下面各題。
1/33/5+1 1-5/721/25學生獨立完成,小組內訂正。
2、分數混合運算
出示例題6:一個畫框,長 米,寬 米,做這個畫框要多長的木條?
3、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已知長方形畫框的長是45m,寬是12m,求做這個畫框所需要的木條的長度,就是求這個長方形畫框的周長。
4、學生獨立列式或啟發自學,交流收獲。
教師啟發:兩個算式都是分數混合運算,那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呢?
(1)請學生自學教材第9頁的內容。
(2)指名交流匯報。引導學生發現:分數混合運算的順序和整數混合運算的順序相同。
5、學生獨立完成計算過程,交流匯報。交流時,指名說說整數混合運算的順序是什么?
分數乘法教案 篇八
重點:
1.理解和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應用題的結構和解題方法。
2.滲透對應思想。
難點:
1.理解這類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2.用線段圖表示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質疑、引新
1.說出、、米的意義。
2.列式計算:
20的是多少?6的是多少?
學生完成后,可請同學說一說這兩個題為什么用乘法計算?
3.談話:同學們,我們知道,已知一個數求它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這是乘法意義的擴展出現的新問題,那么這一意義還可以解決什么問題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祟課題、分數應用題)
二、探索、質疑、悟理
1.出示例1(也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自編)
學校買來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
①讀題。理解題意,知道題中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搞清數量間的關系。
②分析。重點分析哪句話呢?吃了這句話是分率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這樣的4份)。
③畫圖:(課件一演示)補:把100千克當做什么?(單位1)
畫圖說明:
a.量在下,率在上,先畫單位1
b.十份以里分份,十份以上畫示意圖。
C.畫圖用尺子,用鉛筆。
④嘗試。根據同學們對題目的理解,利用已有的舊知識,讓學生獨立思考,試著列式解答。也可以同桌討論,互相啟發。
學生可能會出現下面解答方法:
解法一:用自己學過的整數乘法做
(千克)
解法二:(千克)
在充分研究基礎上,教師可將兩種解法分別寫在黑板上,并請同學講出算理和思路。解法一是根據分數意義,把100平均分成5份,吃了這樣的4份,所以先求1份,用除法,再求幾份,用乘法,是以前學過的歸一問題。解法二是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吃了,是吃了100千克的,所以把100千克看作單位1,要求吃了多少,就是求100的是多少,根據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所以用乘法計算。
⑤小結:知道一個數是多少,求它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像這樣的應用題,就可以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用乘法解答。
2.鞏固練習
六年級一班有學生44人,參加合唱隊的占全班學生的,參加合唱隊有多少人?
訂正時候強調1)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
2)為什么用乘法計算?
3.學習例2
例2小林身高米,小強身高是小林的,小強身高多少米?
在學習例1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審題后,試著畫線段圖表示數量關系。
(課件二演示)
先畫單位1
再畫單位1的幾分之幾
畫圖時注意與例1的區別。(例1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畫一條線段表示數量關系數,例2是甲乙兩類關系,畫兩條線段表示數量關系為好。)
在學生分析比較數量關系的基礎上,請同學指出問題就是求米的是多少?
列式:(米)
答:小強身高米。
4.改變例2
改變例2的條件和問題成為下題(可讓學生完成)。
小強身高米,小林身高是小強的倍,小林身高多少米?
改編后,可讓學生獨立畫圖完成。
(米)
三、歸納、總結
1.今天所學題目為什么用乘法計算
2.用分數乘法解答的題的條件和問題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從哪里入手分析?(都是已知一個數(即單位1)是多少,還知道它的幾分之幾(分率),求它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從分率可入手分析)
四、訓練、深化
1.先分析數量關系,再列式解答
①一只鴨重千克,一只雞的重量是鴨的,這只雞重多少千克?
②一個排球定價36元,一個籃球的價格是一個排球的,一個藍球多少元?
2.提高題
①一桶油400千克,用去,用去多少千克?還剩多少千克?
②一桶油400千克,用去噸,用去多少千克?還剩多少千克?
五、課后作業:練習五1、2、3
六、板書設計:
分數乘法應用題
100==80(千克)
答:吃了80千克。
(米)
答:小強身高是米。
以上內容就是我為您提供的8篇《分數乘法》,希望可以對您的寫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我。
本文由用戶楓葉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1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