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一
教學依據(jù):
教讀任何一篇課文一定要注意與作者、與編者、與作品三方面的對話。
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xiāng)村世界的主要表現(xiàn)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于虛偽、自私、冷漠的都市,卻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廟供奉的是“人性”。
就教材的編輯意圖而言,根據(jù)單元開頭的單元提示短文所說,是按照“民俗”的主題來編排課文的,所以,關注民俗文化因該是本單元教學目標的著眼點之一。
研讀課文本身,我們發(fā)現(xiàn)在“歌會”的大標題下,三種不同場合的民歌演唱鮮活滋潤,各有風情,我們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捕捉到沈從文字里行間所充溢著的活力,是一種自然本色的生命力。而這一切,正如他在原文《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中所說“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彼晕覀兛梢园颜n文的解讀為是一曲“生命的頌歌”。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了解三種不同場合的歌會。
2、品讀作品語言,通過多種形式的展示,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賞析能力。
3、感受作者情懷,感受云南歌會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進而激勵學生關注民俗文化。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個性研讀文本的能力。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注重課文的朗讀,語言的感悟積累。
教學難點:
激勵學生感悟生命之美,關注民俗文化。
教學構思:
本文計劃兩課時完成。分為預習課與展示課。
第一課時是預習課,主要以自主閱讀、小組合作等形式,疏通字詞,完成導學案中的部分內容,讓學生對云南歌會有初步了解,并以小組為單位對研讀的重點做好展示準備。
第二課時是展示課,主要以小組展示、老師點撥等形式,對文本研讀賞析,感受云南歌會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進而激勵學生感悟生命之美,關注民俗文化。
全班分為5個大組,每大組又分為A、B小組,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參與完成教學任務。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預習課)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2、完成導學案二、三。
教學過程:
一、默讀課文。
請認真默讀課文兩遍,完成以下任務:
1、標劃課前提示、課下注釋、課后練習。
2、中心句、關鍵詞、自己喜歡的句子,對于特別喜歡的句子寫一點點評。
3、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的注音、理解。(重點“讀一讀、寫一寫”)
二、美讀課文。
把課文有感情地朗讀一遍。(可比賽或合作)
三、研讀課文
1、借助資料,了解作者。(把重要信息整理在課本上)
2、完成導學案二、三。
附:導學案
二、課文初探
1、落實字詞
A、注音:
迤( )西 譬( )喻 淳( )樸 蹲踞( )
忌諱( ) 酬( )和( ) 鐵箍( ) 熹( )微
龍吟鳳噦( ) 即物起興( )
B、釋意:
悠游自在:
熹 微:
2、在認真研讀課文的基礎上,完成以下兩個問題:
你對云南歌會有了哪些了解?
個人探究:(可從演唱場合、方式、內容等方面考慮)
小組合作:(對篩選的信息分析、匯總)
你認為沈從文先生是帶著怎樣一種情感寫這篇?你能否從課文中找到依據(jù)?
個人探究:
小組合作:
3、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提出1-2個你認為有價值的問題,小組探討,不能解決的問題寫在下面。
三、文本拓展
東莞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四、合作探討
1、各學習小組逐一討論明確導學案二、三中的問題,把討論后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匯總起來上交老師。
2、各小組認真研討分組的預習任務,明確答案,小組代表做好展示準備。
一組:研讀全文,思考云南歌會有幾種不同場面?演唱地點、內容、形式各有什么不同?
二組:研讀第一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選擇這部分中你們認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梢韵认胂肽膬鹤罹?,適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溫馨提示:朗讀、語言賞析、表演、繪畫、仿寫等,鼓勵有個性的表現(xiàn))
三組:研讀第二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選擇這部分中你認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梢韵认胂肽膬鹤罹?,適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溫馨提示:朗讀、語言賞析、表演、繪畫、仿寫等,鼓勵有個性的表現(xiàn))
四組:研讀第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選擇這部分中你認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梢韵认胂肽膬鹤罹?,適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溫馨提示:朗讀、語言賞析、表演、繪畫、仿寫等,鼓勵有個性的表現(xiàn))
五組:研讀全文,你們能否從三種不同場合的云南歌會中發(fā)現(xiàn)共同點?如果有,是什么?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第二課時(展示課)
教學目標:
1、品讀作品語言
2、感悟作者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作者、題目。(課前播放音樂《彩云之南》)
師:同學們,“彩云之南”是哪里?
——
今天,就讓我們和沈從文先生一起走進風光旖旎的云南,領略生面別開的云南歌會。
板書:題目、作者
師:哪位同學可以為大家介紹一下沈從文?
示例: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在散文、小說創(chuàng)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師:你怎樣獲取了這些信息?
示例:看注釋、查資料、上網(wǎng)搜索等等。
師:請同學們注意學習這種自學的方法。老師也想補充一點,沈從文曾在云南生活長達8年之久,他像愛自己的故鄉(xiāng)一樣,愛上了云南的山水,云南的百姓,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能夠體會到這種情感。
二、小組展示
師:預習課同學們已經(jīng)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今天就分小組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有請第一小組的代表。
第一組代表發(fā)言(中心發(fā)言人先說,其他同學可補充)
示例:我們探究的是云南歌會的三種場面的不同。演唱地點分別是山野、山路、山寨;第一種場合的演唱內容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第二種場合是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第三種是唱什么都不犯忌諱;演唱的形式有對歌、漫歌、傳歌。
(師:注意引導學生從原文尋找答案。)
教師點撥
1、師:能否用簡潔的語言對三種場合加以概括?
示例: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山寨傳歌。(學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師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2、師:“對歌”“傳歌”都出自課本,為什么第二個場合要概括為山路漫歌,而不用山路唱歌?
你能否結合原文說一下你的理由?(引導學生注意研讀文本)
示例:不可以。從“一面——一面—–”等句子中可以感受到趕馬女孩是輕松愉悅的心情,是隨意的自由的歌唱,山路唱歌不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
3、師:提醒其他小組同學做好筆記。
第二組代表發(fā)言(中心發(fā)言人先說,其他可補充)
示例:我們展示的是第一個場面的歌會。我們選擇了兩種不同的展示形式。A組賞析2節(jié)人物描寫;B組仿寫3節(jié)人物外貌描寫。請A、B組的同學分別展示。
A組示例:“一連”“三個”“逼”等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年輕女人對歌水平高;“輕輕”“理理”“拍拍”“笑笑”等動作、神態(tài)的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年輕女人心情的愉快輕松。(學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師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B組示例:本班同學的一段肖像描寫。
教師點撥
1、師:你能否把這種高超的技藝、輕松的心情通過朗讀體現(xiàn)出來?
—-
2、師:“一連”“三個”“逼”是輕讀還是重讀?為什么?“輕輕”“理理”“拍拍”“笑笑”讀時要注意什么?
示例:“一連”“三個”“逼”需重讀,可以體現(xiàn)年輕女人水平高;“輕輕”“理理”“拍拍”“笑笑”語速要舒緩。
3、指導學生誦讀“那次——去了”部分,老師傾聽,相機點撥,指導,再讓學生齊讀。
4、師:你認為3節(jié)的人物外貌描寫有什么特點?能否結合原文來說?你們小組在仿寫時注意了什么?
示例:原文人物外貌描寫抓住了人物外貌特點,寫得比較細膩,如“黑中透紅棗子臉”“白白的糯米牙”等詞語真實細膩地刻畫了人物形象。所以仿寫時應注意這些。
5、師:你知道這種外貌描寫的方法叫什么嗎?它的特點是什么?
示例:人物描寫中的工筆描繪,特點是真實細膩。
6、師:范讀3節(jié),提醒同學進一步體會工筆描繪的特點。
7、師小結:山野對歌,雖然是劍拔弩張的比賽,沈先生卻著重渲染了它的輕松與快樂。
第三組代表發(fā)言(中心發(fā)言人先說,其他可補充)
示例:我們展示的內容是山路漫歌的場面,展示的形式是A組朗讀加表演,B組語言賞析。
A組示例:學生選擇課文中的精彩片段一生朗讀,其他模擬動作或唱歌(學生也可能有其他展示,老師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B組示例:“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而成的”寫出了花的可愛。“矗起頭頂花冠”的“?!焙汀暗芍鴤€油亮亮的眼睛”的“瞪”動詞寫出了戴勝鳥的調皮,可愛。(學生也可能有其他語句的賞析,老師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師:請其他同學點評、補充。
教師點撥
1、師:題目是歌會,為什么要花大筆墨寫環(huán)境呢?是不是喧賓奪主?
示例:用環(huán)境的美襯托歌聲的美。(學生也可能有其他的理解,老師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2、師:還有沒有更深的理解?廣東本地有沒有這種山歌呢?與山歌相比,廣東特色的文藝有什么?
示例:粵劇
3、師小結: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根植于它的土壤中,正所謂地杰方能
人靈。請大家記住,正是因為有了云南的山靈水秀,才有了淳樸自然的云南民歌。
第四組代表發(fā)言(中心發(fā)言人先說,其他可補充)
示例:我們小組展示的是村寨傳歌,A組同學用圖畫的形式展示對村寨傳歌的解讀,B組同學用朗讀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參加歌會的人物。
A組同學黑板展示簡筆畫,并對簡筆畫的內容解說、介紹。(如代代相傳的特點、熱情無私的精神等)
B組同學一生朗讀“我以——真不少”部分,其他穿插表演。
(師: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鼓勵學生個性解讀,老師對學生的不同理解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教師點撥:
1、師:參加村寨傳歌的都是什么人?多不多?為什么作者不厭其煩地介紹他們的身份?(引
導學生感受村寨傳歌場面的宏偉,氣勢的壯觀,領悟云南歌會是民間的歌會、百姓的歌會)
——
2、師:村寨傳歌中大家僅僅在傳歌嗎?你能結合原文分析一下嗎?(引導學生結合原文分析
體會歌會不僅傳歌,更傳遞了熱情與智慧)
——
3、師:如果朗讀這一部分,描寫老吹鼓手的那一句如何去讀?(引導學生體會“最當行出色”“早”“卻”等詞要舒緩、重音。)
——
4、自由朗讀:“集會表面——原來如此”部分,注意讀出贊美欣賞的語氣。
5、師小結:有人說,心中擁有陽光的人,才能把陽光撥撒到別人的心理,老吹鼓手不僅在傳歌,更傳遞了真誠與熱情,這種情之美是最動人的!
6、師:以上我們分析了三種場合歌會的不同,那么透過這些不同,我們能否發(fā)掘出他們的相同點呢?請第5小組的同學深入分析一下。
第五組代表發(fā)言(中心發(fā)言人先說,其他可補充)
示例:我們探究的是云南歌會三種場面的相同點。我們通過分析認為三種場合的歌會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學生可能有不同答案,老師都應該給予肯定、點撥、引導。)
教師點撥
1、師:你認為沈從文先生為什么對云南的歌會感興趣?(引導學生認知歌會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
——
2、師小結:在云南的。歌會上,有輕松愉快、有淳樸自然,更有熱情與真誠,就是這些深深吸引了沈先生,而他也早在課文的開頭就以總領全文的兩句話,表達了這種贊賞之情,請齊讀課文第1節(jié)體會,注意讀出贊美之情。
3、生齊讀課文1節(jié)。
三、擬寫副標題
1、師:通過以上的品讀、分析,我們已經(jīng)對課文有了相當?shù)睦斫猓芊駨牟煌嵌龋瑸楸疚臄M一個副標題,傳達自己學完本文的獨特感受?請獨立思考,想好以后可以到前面板書出來,也可以和直接和大家交流。(自由發(fā)言,鼓勵不同的答案,激勵思維火花的碰撞)
示例:“云南韻”“不同的歌會,同一種美”“情動云南”等等。
師:以上同學的答案非常精彩,也觸動了老師,在云南的歌會上,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怎一個美字了得!而透過這些美,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一個個鮮活質樸熱情的生命,所以沈先生也是用這篇譜寫了一曲“生命的頌歌”?。ò鍟?/p>
四、課堂釋疑
1、師:預習環(huán)節(jié)同學提出的有價值而尚未解決的問題提出1-2個,大家共同釋疑。(先請?zhí)岢鋈苏効捶ǎ渌瑢W補充,老師引導、點撥。不一定要有完整答案,只是引導思考,探討)
——
2、師:最后,老師提醒同學們注意,任何一篇課文不能孤立地學習,我們應該了解編者的意
圖,本單元是民俗單元,編者選編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同學們能關注民俗文化。
有消息證實,世界上篇幅最長的史詩--藏族英雄史詩 《格薩爾》,目前也面臨瀕危搶救的問題;嶺南文化的瑰寶——粵劇目前“鐵桿”戲迷只有20xx多人。同學們,相信你們現(xiàn)在的心情一定和老師的一樣沉重。所以老師特別希望通過今天這篇課文的學習,提醒大家注意:
有些聲音我們不能遺忘,雖然時間讓它們沉下歷史的河床,但當伴著田間嗒嗒的馬蹄和奏響在山野村落的鳥鳴,民歌、腰鼓、戲曲、民間藝人悠揚的二胡,這些民俗文化的精粹在我們的耳畔隱約傳來的時候,同學們,讓我們駐足、欣賞,讓這些天籟之音,把我們的智慧之燈點亮,讓民俗文化源遠流長!
五、布置作業(yè)
師:想不想做民俗文化的守衛(wèi)者?
——
請課下小組合作完成課后練習四。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課文,認識和了解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廣大鄉(xiāng)村普通百姓的苦難生活,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悟。
2.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能力,學會思考人生。
3.感受作品中蘊含的父子之情、同學之情,以及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培養(yǎng)樂觀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和互助友愛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難點:
1.重點:抓住重點,有條理地復述故事。
2.難點:認識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廣大鄉(xiāng)村普通百姓的苦難生活,體會苦難生活之于人的意義。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今天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誰都離不開書籍。
想一想,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請學生說說,并談談閱讀感受)不少同學對自己的第一本書已經(jīng)記不清了,但詩人牛漢對自己的第一本書卻永志難忘。那么,他讀的第一本書到底是一本什么書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詩人牛漢去了解圍繞著第一本書演繹的故事,在體味語言特色的基礎上,把握第一本書的深刻含義。
二、整體感知1.檢查預習生字詞的情況。
(1)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酷(kù)似摻(ch1n)脊(jǐ)背枉(w3ng)讀
2)解釋下列詞語: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凄慘:凄涼悲慘。奧秘:奧妙神秘。
翻來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復。摻和:摻雜混合在一起。
知書識禮:有知識,懂禮貌。指人有文化教養(yǎng)。酷似:極像。
2.播放媒體資源中的動畫,在美妙的音樂中欣賞《我的第一本書》的朗讀,初步感知全文。
3.默讀課文,請學生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要求:
A.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發(fā)生的過程。B.讀音準確,口齒清楚,聲音洪亮。C.語言簡練生動,表達自然流暢。思考下列問題:(1)說說“我的第一本書”的含義。
明確:“我的第一本”不僅僅指那半本課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課。這人生的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呢?
明確:作者追憶“第一本書”的心情是學生,他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同時感情也是復雜的,因為那本書里深藏著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huán)境,同時也映照著那個時代人們不幸的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三、研讀與賞析: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lián)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么?
明確: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童年沒有幽默”寫其童年生活的艱苦而沉重,不僅自己家的生活是窮困的,幾乎所有同學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畢竟是童年,無論生活多么艱苦,也抹不去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氣,能和小伙伴們在一起,和小動物們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間,就是快樂的,而且童年時代只要玩起來,什么困苦都會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
2.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特意地補述了他一生的“出息”,“他一輩子挎著藍子在附近幾個村子里叫賣紙煙、花生、火柴等小東西?!边@算什么“出息”?作者為什么作這樣的交待?
明確: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這說明他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父親以他教師的經(jīng)驗感覺得出,這樣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當“我”拿回那半本書讓父親裝訂完整時,喬元貞哭著對“我”說,他不能再上學了。這樣,那半本書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了,而“我”后來到條件好一些的學校上學去,而喬元貞這樣一個聰明好學的孩子在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失學了,人生成長的第一個階梯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再加上當?shù)匚幕?、?jīng)濟的極度貧困和落后,一輩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還能有什么發(fā)展可言呢?還能有多大“出息”?在這里,這就促使我們更深入的思考了??傊?,作者對那個時代的苦難進行著辛酸的“訴說”,對苦難生活中小伙伴們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讓讀者從喬元貞的命運中嚴肅思考生活與人生。
3.“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
明確:這里的“枉”可理解為白白地,無價值的,無意義地。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它不僅表明第一次跨進學校的大門,走進了知識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書里鑲嵌著父親的深情,同學的友情,童年的樂趣和生活的苦難以及在苦難生活中抗爭的一段心路歷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一本書。如果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么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作者巧妙地運用雙關的修辭,“本”既指第一本國語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歷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三
觀潮
探究目標:
〖知識方面〗
1、記重點字詞;
2、結合課文理解“橫貫”、“天下奇觀”、“人聲鼎沸”、“風號浪吼”、“漲”等詞語及比喻句。
3、熟讀課文,準確地翻譯課文。
〖情感態(tài)度方面〗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豪情,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能力方面〗
1、朗讀正確的翻譯本文內容,體會本文的創(chuàng)作特點,體會作者蘊含的思想感情。
2、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正確概括段意。
探究重點:
精彩的場面描寫,精巧的結構安排。
探究難點:
策略與方法:討論式、啟發(fā)式、分析 。
學時安排:
兩課時
學法點撥:
本文在不長的篇幅里,用了簡練的筆觸,卻勾勒出一幅絢麗多彩的觀潮長卷,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出當時的社會風情。
這幅長卷極有層次。首先描繪錢塘江漲潮的宏大氣魄,接著敘述水軍演練的各種陣勢,再次記述吳中健兒的高超水技,最后又把觀潮的盛況展現(xiàn)給讀者。就這樣,由遠處到眼前,由漲潮到觀潮,層層寫來,歷歷在目,真是一次繪聲繪色的現(xiàn)場報道。
這幅長卷又刻畫得極為形象生動。寫潮水,大筆揮灑;寫人物,工筆細繪。形象的比喻,生動的敘述,隨處可見的對比、襯托,豐富了讀者的視覺、聽覺和感覺印象,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創(chuàng)設問題空間,激發(fā)自主探究興趣:
“興趣是的老師”,興趣作為一種自覺的動機和認識傾向,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有定向、推動和激勵作用。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潑的心理傾向,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笨梢?,興趣是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內驅力。當學生對學習感興趣時,他們就會樂意去學習。并表現(xiàn)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銳的感知。托爾斯泰曾經(jīng)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興趣是中國,但不能停留,自主探究的興趣應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生動鮮明的教學情境,多種激勵的機制都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興趣。
而設計疑問,提出問題,即教師要結合新舊知識和學生的知識能力現(xiàn)狀,獨具匠心地設計一些激疑性、探究性、遷移性、發(fā)散性問題,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無窮”的教學境界,更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或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為“自主探索學習”作充分的心理與智能準備。問題空間有多大,探究的空間就有多大,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就有多高。
探究過程:
一、 預習–導學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教師導入
同學們,你們到過江邊嗎?你們可知道,大江大海不僅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有波濤洶涌的時候,還有由于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會發(fā)生定時漲落的現(xiàn)象,這就叫作“潮”。
板書“潮”。
一位曾親眼看見潮水漲落的人,把他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板書“觀”。范讀課文。聽讀思考。
下面請你們聽一聽他的描繪。請你們聽的時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樣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順序,使你在頭腦中出現(xiàn)了幾個畫面。
(一) 初步感知。
1.作者簡介
周密(1232~1298),字草窗、萍洲,又號四水潛夫,南宋詞人、筆記大家。辛棄疾等豪放派詞人相繼謝世后,“歷下周密”卻以他的清麗詞作盡洗靡音,成為南宋后期的重要文學家。周密祖籍濟南歷城。靖康之難后,舉家遷往江南,流寓湖州。1232年,他出生于父親周晉任縣令的富春縣署齋中。周家是一個世代官宦的書香門香。周晉工詞,常與名流酬唱答對。周密幼年耳濡目染,飽受陶冶。青年時就參加父輩師友們的唱和,雖年少而筆力不弱,漸漸“才情詣力,色夕絕人?!蹦茉?,善工詞,書學歐柳,善畫梅竹蘭石。周密的詞詞句精巧,清新秀麗,讀來令人賞心悅目。周密雖生于南方,但始終沒有忘記家鄉(xiāng)。并常以“歷下周密”,“齊人”,“華不注人”署名。入元以后,他棄官歸隱,更增添了懷念故鄉(xiāng)的悲傷,常以詩詞來表現(xiàn)自己的離愁別恨。周密在隱居期間,曾以保存宋代史料為己任,著錄了《齊東野語》、《武林歸事》等筆記,還保存了一批宋朝文學、文物資料。他所選的《絕妙好詞》輯132家的作品,許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詞人作品,靠這個選本流傳下來。
2、注音:
雷霆(tíng) 書齋(zhāi) 艨(méng) 艟(chōng)
履歷(lǚ) 倏(shū) 焚(fén) 舸(gě)
泅渡(qiú) 僦(jiù) 仞(rèn) 羅綺(qǐ)穹(qióng) 溯(sù)
3、解詞: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農歷十六日)
方其遠出海門(發(fā)、起)
既而漸近(不久)
吞天沃日(用水淋洗)
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窮盡)
乘騎弄旗(舞動)
標槍舞刀(舉、樹立)
如履平地(踩)
倏爾黃煙四起(忽然)
人物略不相睹(微、一點)
一舸無跡(船)
隨波而逝(去)
溯迎而上(逆流)
出沒于鯨波萬仞之中(時現(xiàn)時隱)
雖席地不容閑(即使)
4、詞類活用:
皆披發(fā)文身(動詞,刺花紋
乘騎弄旗(名詞,馬)
(二)、我的疑問
二、 學習–探究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 . 學習第一段。
方法:默讀。
要求:邊默讀邊思考:作者在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寫了什么?
學生應弄懂,交代了觀潮的時間──農歷八月十八日早晨;觀潮地點──海寧縣鹽官鎮(zhèn)的海塘大堤上,描寫了觀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觀潮的場面──人山人海;潮來前江面的景象──平靜、霧蒙蒙。(這是主要的)
要求學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2. 學習第二段,要求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大潮來時的景象的?又是從哪幾方面來描述的?
明確:理解作者由遠及近,從聲、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從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與力,激發(fā)學生贊美、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亮點探究
(1)、《觀潮》第一句說:“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古人又稱浙江大潮“壯觀天下無”,這是夸張說法嗎?為什么?錢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寫對象,點明了題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說集全文要義于首句。古人稱錢塘江大潮“壯觀天下無”符合實際,不是夸張,因為這一奇觀舉世無雙。錢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錢塘江的江口在杭州灣的人海處呈喇叭狀,向內逐漸淺狹,海潮倒灌,潮波傳播又受到內江狹窄江面的約束,這就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涌潮。每年農歷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潮最盛。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攔門沙坎,潮水涌進遇到強大阻力,潮頭當然會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騰咆哮,排山倒海般洶涌而來。潮頭高度可達3、5米以上,潮差可達10米。其三,大潮與月亮和太陽引力有關。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發(fā)生的周期性漲落現(xiàn)象,錢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與月亮和太陽引力有關。
(2)、作者在《觀潮》這篇散文中,繪聲、繪形、繪色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觀潮”的?
作者從四個方面寫觀潮:潮來之狀,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觀潮之盛。作者由遠而近寫“潮來之狀”,當它遠遠地從海口那兒漲起來時,僅僅像一條銀白色的橫線。后來,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墻、雪堆的山嶺,潮頭之高能吞天沐日。“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筆,作者生動地描寫了南宋水軍演習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數(shù)百條戰(zhàn)船擺開的陣勢方面,以顯示演練水軍場面的宏偉,又通過描寫水軍演練過程的一舉一動,表現(xiàn)他們武藝高強。“弄潮之技”更讓觀眾大開眼界, “披發(fā)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溯迎而上”寫弄潮兒的猛勇,“出沒于鯨波萬仞”寫弄潮兒的矯健;“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寫弄潮兒的絕技超凡。最能表現(xiàn)“觀潮之盛”的語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長表現(xiàn)觀潮場面之大,盛況空前;以“車馬塞途”寫看客之多;以“雖席地不容閑也”寫觀潮人擁擠之極。
(3)、渲染、烘托和對比是作者在文中所運用的三種寫作手法,請各找一個例句,并說說它的作用。
“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是渲染錢塘江大潮的“偉觀”,增強了藝術效果。烘托又稱“襯托”、“映襯”,女口“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是烘托觀潮人極多和觀潮盛況?!俺鰶]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是對比,突出了吳中健兒弄潮表演技藝超凡。
(4)、寫作貴奇,奇能引起讀者的注意,滿足其好奇心。《觀潮》“奇”在何處?
文章以奇取勝,主要是形奇、神奇、意思奇、文字也奇。作者寫江潮涌動時,抓住了形、色、聲、力四個特點;寫水軍演習則主要表現(xiàn)他們武藝高強和動作迅速;寫弄潮兒踏潮走浪彩旗不濕,奇在他們個個身懷絕技。至于寫觀潮場面,側重寫觀潮人多得出奇。
( 5)、《觀潮》既描繪了一幅風景畫,又描繪了一幅風俗畫。找出與其對應的段落。
第1、2段描繪的是風景畫;第3、4段描繪的是風俗畫。風景畫和風俗畫相互交融,豐富了讀者的欣賞趣味。風景因風俗而增色,風俗賴風景而添輝,增添了人文內涵和民族特色。
三、 鞏固–拓展 (聽來終覺淺,絕知要躬行)
(一)知識在身邊
1、讀第1段,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 描繪錢塘潮之“形”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② 描繪錢塘潮之“色”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③ 描繪錢塘潮之“聲”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④ 描繪錢塘潮之“勢”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2、讀第2段,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 寫參加演習船艦之多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寫陣勢變化多端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③ 寫水兵演練技藝之高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④ 寫雙方演習作戰(zhàn)之激烈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⑤ 寫演習聲勢之大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3、本文重點在描寫____________________,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寫襯托了重點描寫的場面,主次分明。
4、“潮來濺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闭堅诒疚闹挟嫵雠c這兩句詩描寫相一致的語句。
答案:1、① 僅如銀線
② 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③ 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
④ 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2、① 艨艟數(shù)百,分列兩岸
② 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③ 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④ 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⑤ 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3、水軍和健兒的水上表演 江潮之盛和觀潮者之眾
4、“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p>
(二)牛刀小試
1、測測你的注音速度
① 艨艟( ) ?、凇≠繝枺?/p>
③ 則一舸無跡(?。?④ 僦賃看幕(?。?/p>
⑤ 溯迎而上( )?、蕖≈榇淞_綺溢目(?。?/p>
⑦ 吳兒善泅者數(shù)百(?。、唷★嬍嘲傥锝员恶烦r( )
2、請告訴我下列加粗詞語的意思(加油?。。?/p>
①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 ) ② 方其遠出海門(?。?/p>
③ 海涌銀為郭(?。? ?、堋”M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
⑤ 出沒于鯨波萬仞中(?。?⑥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p>
⑦ 天下之偉觀也(?。? ⑧ 剛玉城雪嶺際天而來(?。?/p>
【參考答案】
一、① méng chōng?、凇hū ③ ɡě ④ jiù lìn?、荨ù
⑥ qǐ ?、摺iú ⑧ qióng
二、① 農歷每月十六?、凇‘敗瓡r?、邸⊥獬恰、堋∽鰟釉~,窮盡
⑤ 鯨魚出沒之波,指巨浪?、蕖∷叀、摺【跋蟆、唷∵B接著天
(三)決勝中考
閱讀《觀潮》選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shù)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shù)百,皆披發(fā)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1、第一段中描寫演習中陣勢變化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表現(xiàn)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描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點明這是在潮水暴漲時表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選段中采用比喻進行描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水兵作戰(zhàn)技藝嫻熟
2、弄潮健兒的英姿 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
3、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前者生動地表現(xiàn)了水兵作戰(zhàn)的英勇和技藝的嫻熟,后者突出戰(zhàn)斗的激烈
四、 智者之思(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1.我學到的知識:
2.我的閱讀體會:
3.我對母愛的認識:
五、識海泛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1.錢王射潮的傳說
錢塘江的潮水從來就是很大的,潮頭既高,潮水沖擊的力量又猛,因此錢塘江兩岸的堤壩,總是這邊才修好,那邊又被沖坍了。真是“黃河日修一斗金,錢江日修一斗銀”呵!那時候,潮水給人民帶來的災害,從這句話里也就可以想見了。
到唐末五代辰光,有個吳越王,名叫錢繆,勇猛無比,當時一般人都稱他為“錢王”。
錢王治理杭州的時候,各種事情都感到不寒而栗容易辦,就是這道錢塘江的海堤修不好,潮水一下子沖擊過來,又把海堤沖坍了;潮水一天一夜兩次,叫人簡直沒有法子能把海堤修筑起來,可是錢王又催著要修。錢王手下的人很著急,都怕修不好,錢王發(fā)脾氣,可要修好它,難哩!大家一商量,沒法子,只好老老實實地報告錢王道:
“大王,這海堤還是不修吧,總不會修好的。因為錢塘江里面有個潮神在跟我們作對,一等到我們把海堤修得差不多的時候,他就興風作浪,鼓起潮頭,把我們的海堤給沖坍啦?!?/p>
錢王聽了滿肚火,氣得胡子一根根直豎起來,眼睛瞪得象銅鈴,厲聲喝道:“吠!你們這批沒用場的家伙!為什么不把那個潮神拖上來給宰了?”
手下人慌忙說道:“這不能夠,這不能夠,他是個潮神,在海水里面,跟龍王住在一起的哩!我們沒法去找他。何況他來的時候,是隨著潮水翻滾,都在潮頭的海水里面;我們凡人,既看不到,更沒法子捉拿他。人們就是趁著鐵打的船去尋找,只要一碰到潮頭,也會給吞沒了的?!?/p>
錢王聽了,兩眼火星直冒,大吼道:“呸!難道就讓這個小小的潮神來胡作非為嗎?不行!”手下人沒一個敢吭聲。錢王朝他們望望,知道這低頭彎腰的臣人,沒能為了。想了一想,說道:“好,讓我自己去降伏他!到八月十八這一天,給我聚集上一萬名糾正箭手箭手到江邊,我倒要去見見這個潮神!”
你道錢王為什么一定選八月十八這一天呢?原來八月十八是潮神生日,這一天潮頭,水勢更是排山倒海兇猛無比,而且潮神會在這一天,騎著白馬跑在潮頭上面的。
八月十八日到了,錢塘江邊搭起了一座大王臺,錢王一早就到臺上觀看動靜,等待潮神到來??墒菑漠?shù)靥暨x出來的一萬名精銳的弓箭手,卻陸陸續(xù)續(xù)地一下到不齊,錢王見了嫌慢,就喝令他們心須立郎聚齊到江邊,排列好陣勢。
這時有個將官,走上前來跪下稟道”大王!弓箭手跑向江邊來時,要經(jīng)過一座寶石山,這個地方山路狹窄。只能容一人走過,何況過山又得爬上爬下的,因此來得慢了。
錢王聽了,喝道:“呀呸,這樣豈不要耽誤了除滅潮神的大事么!”
錢王立刻跳上千里駒,飛也似地來到了寶石山前,一看,果然如此。他連忙跑到山巔上面向四面了望一下,只見這山的南半邊有條裂縫。于是他坐了下來,把兩只腳踩在山的裂縫處,用力一蹬,哈!這山竟然給他一下蹬了開來,中間出現(xiàn)了一條寬寬的道路。那些將士見了,人人喝彩,個個歡呼!沒多久,全部弓箭手就通過這條大路,到江邊聚齊了。從此,這兒就壩叫做“蹬開嶺”。那錢王一雙碩大無比的大腳印子,直到今天,還深深地陷在石墻上面哩。
錢王又飛快地騎著馬到處巡視了一番,等他再到江邊大王臺上的時候,一萬名精兵早就排好了陣勢,個個雄赳赳、氣昂昂地拿著弓箭,望著江水。錢江沿岸的百姓,受盡了潮水災害,修堤治水,哪個不歡喜,誰人不盡力!如今聽說錢王射潮神,都爭著來觀戰(zhàn)助威,真是家家閉戶,人人出動,幾十里路長的江岸上,黑壓壓地擠滿了人。錢王見了這般聲勢,更力加膽壯起來,忙叫人拿來了紙筆,寫了兩句詩道:
“為報潮神并水府,錢塘且借與錢城。”
馬上把詩丟進江水里去,大聲叱道:“喂,潮神聽了!如果你答應了,就不許把潮水涌來!假如你潮水仍然要來,那就不要怪我手下無情啦!”岸上的百姓以及弓箭手聽到,都歡呼起來,那聲音象雷吼一樣;大家腳蹬起來,地下都搖搖晃晃地震動了,每一個人神色緊張地對著江水,觀看動靜??墒浅鄙癫]有理睬錢王的告誡,一會兒,但見遠遠一條白線,飛疾滾來,愈來愈快,愈來愈猛,等到近旁時,就象爆炸了的冰山,傾覆了的雪堆似地奔騰翻卷,直向大王臺沖來。錢王見了,大吼一聲、喝令:“放箭!”話音一落,他搶先就“唆”的一箭射了出去。
這時,只見萬名精兵,萬箭齊發(fā),直射潮頭。百姓們都跺腳拍掌,大聲吶喊助威。一萬支箭射了,又是一萬支箭;一萬支箭射了,又是一萬支箭;“唆唆唆”,霎時射出了三方支箭,竟逼得那潮頭不敢向岸邊沖擊過來。錢王又下令:“追射!”那潮頭只好彎彎曲曲地向西南逸去,最后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因此,直到今天,潮水一到六和塔旁邊就快沒有了;而在六和塔前面,江水彎彎曲曲地向前流去,象個“之”字,后來人們又叫這個地方為“之江”。
從這個時候起,海堤才得造成。百姓們?yōu)榱思o念錢王這次射潮的功績,就把江邊的海堤,叫做“錢王堤”。也有因為錢王打敗潮神,才建起了塘,就把這堤叫做“錢塘”的。
2.錢江涌潮成因
雄偉壯觀的錢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響外,還跟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錢塘江南岸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象半島似地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進難退,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僅寬幾公里,江口東段河床又突然上升,灘高水淺,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涌進來時,由于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磨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后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3篇《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希望可以對您的寫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我。
本文由用戶indos分享,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2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