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公開課教案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人的生命是父母賦予的,體會父母為養育自己付出的辛勞,知道孝敬父母,能夠尊敬父母和長輩,學會理解親子之間的“愛的沖突”
2、教學過程和方法
通過“探究園”中的“八重奏:親子之間”活動,展示在親子之間的各種表現,體會父母的關愛,正確認識與父母之間的矛盾。
通過“探究園”中的“節日的禮物”活動,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的關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愛,學會理解,學會感恩。要愛自己的父母,理解他們,盡自己的能力孝敬父母和其他長輩。
教學重點
體驗父母的愛
教學難點
理解“愛的沖突”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提問導入)
老師:是誰賦予我們生命,是誰把我們撫養至今,是誰每天為我們準備可口的飯菜,是誰將我們成堆的衣服清洗干凈,是誰對我們噓寒問暖,關心備至,又是誰在我們每晚挑燈夜讀時陪在我們身邊?
學生異口同聲:父母
活動一:愛的清單
思考1:父母除了賦予我們生命外,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還為我們做了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①教我們說話走路 ②為我們生活奔波忙碌,提供物質保障 ③為我們學習操心④教我們怎樣做人┄┄
思考2:將“愛的清單”另一半完成,回憶一下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我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
學生討論回答:在父母生病的時候照顧他們,幫父母干家務等
老師:世界上最偉大無私的愛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故事)一、《天亮了》的創作背景 二、唐山的地震中以對父母為救自己的兒子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三、《青春的童話中》莫南和媽媽的故事
父母對我們的愛河我們對父母的愛分別放在天平的兩端,那將是不平衡的,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而我們為父母做的又太少太少我們要永遠記得父母的恩情
活動二:觀看書本“探究園”中的“八重奏”,哪些表現了親子之間的“相互關愛”,哪些表現了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愛的沖突”
老師:小時候,我們無論是衣食還是精神上都完全依賴父母,那時候感覺父母就是自己的天和地。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發現開始與父母之間有了間隙,與父母爭吵的次數越來越
多,有時我們會抱怨:父母變了,他們變得好羅嗦,再不像以前那么通情達理,愛我疼我了。
我們與父母之間出現了“沖突”。
思考:既然我們和父母的關系如此血脈相連,又為什么會出現“愛的沖突”呢?雙方要怎么樣才能化解“愛的沖突”?
學生選擇最有感觸的事情,討論怎樣化解沖突。
典型沖突:父母偷聽孩子的電話或偷看孩子的日記
學生討論: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你的身上,你會有什么感覺,進而會有什么行為?
學生發言:我會很生氣,因為父母侵犯了我的隱私權,是對我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我可能會跟他吵起來。
老師根據學生回答引導:這樣的“愛的沖突”就出現了,如果我們以為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那么沖突就可能會升級,最終會傷害到父母的泥,那么如果我們來換位思考,你來站在父母的立場上體會一下父母的用心,看看會有什么感覺。
學生換位思考:假如你是父母,當你面對因為被偷聽電話或者被偷看日記在一旁生氣的孩子,你準備說些什么來表明你行為的用意或者此刻的心情呢?
活動三:設計發言——孩子,我想對你說
學生可能設計的發言:孩子,父母偷聽你電話是想知道現在你都在和什么人來往,身邊是不是有對你有幫助的朋友;父母偷看你日記,是想了解你最近的想法,想知道你遇到了哪些困難,父母只是希望能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幫你,能夠了解你的想法,真正成為你的朋友,希望你平安幸福的長大。
老師小結:盡管有時父母會做出一些讓我們很不開心的事情,會使我們和父母發生爭吵沖突,但我們知道我們最需要的還是父母的理解最關心最疼愛我們的也還是父母,父母給與我們的只有愛。也許有時候會因為其方式的不恰當回小小的傷害到我們年少的自尊,進而演化為沖突,但不管怎樣,這都是“愛的沖突”他以為愛而產生,只要我們和父母互相理解學會體諒,那么這些“沖突”也必將在愛中化解。
活動四:節日的禮物
活動導言:父母賦予我們這么多,我們又將用什么來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呢?讓我們在一個特別的日子為父母獻上一份特殊的愛的禮物,并談談你的禮物有什么特別的含義。
課堂總結: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相信同學們對自己的父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你的心中一定有許多話要對他們說,那么下面就讓我們把這些話記錄下來,作為給父母的一封信。在這封信里你可以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激之情,也可以為自己的某一次任性胡鬧向父母道歉,還可以向父母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議,希望大家能寫出自己心里最真實的想法,把最暖人的話送給自己最親的人——父母。
板書設計:
我和父母
一、相互關愛
二、愛的沖突
要學會換位思考,理解父母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愛的藝術》的基本觀點。
2、感受不同階段的愛。
3、父愛與母愛的比較。
4、區分“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委我愛你”。
能力目標:
1、比較法,通過對父愛與母愛的比較,重新審視愛。
2、問題探究法,以時間和邏輯順序分析“愛是一種能力。”
3、討論法,聯系自身,感悟生活,獲得愛的真諦。
情感目標:
1、引導學生把對“愛”的認識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靈。
2、享受愛的同時,試著學會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如何理性地看待愛。
教學難點:文章的思路和結構的分析。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進入今天的主題之前,給大家說兩個真實的事例。舉秦怡和史鐵生母親的例子。(略)可憐天下父母心,在我們成長的風風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遠是無怨無悔的。今天,我們將一同走進美國作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傾聽他是如何理性地審視人間最真最濃的情!
二、弗羅姆及《愛的藝術》
弗羅姆,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主要作品《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他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使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并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集體朗讀)
三、知識積累,預習檢查
1、給下面劃橫線的字注音
罪孽秩序剎那咄咄逼人惶恐休戚相關歸根結蒂
2、解釋下面的詞語。
愛情:(狹義)男女之間相互愛戀的感情(廣義)人與人之間相互愛戀的’感情(同性戀等)
節外生枝:本不應該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問題之外又岔出了新問題。多指故意設置障礙,使問題不能順利解決。
歸根結蒂:蒂,花或瓜果連接枝莖的部分。歸結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驚奇的聲音。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使人難堪。也指形勢發展迅速,給人壓力。
三、推進新課。
誦讀文本,感知文脈。
在預習的基礎上再給學生5分鐘時間整體把握全文,自己嘗試編寫全文結構提綱。“愛不是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全文按照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來敘述母愛與父愛在他構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中的作用。
(一)解題,理清脈絡
對象:母親、母親、孩子
內容:愛
層次:母愛、父愛、孩子
明確:
1、體驗母愛(1—3)
2、感受父愛(4—7)
3、完善自身(8—10)
(二)閱讀一、二部分,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母愛與父愛分別有那些特點?
問題二:母愛與父愛有哪些不同?
問題三:母愛與父愛有哪些積極性與消極性?
學生自主解決,主要是尋找關鍵語句。
明確:
特點與區別:
母愛①無條件。祝福、和平,不用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鄉。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愛①有條件,需要努力,順從是最大的道德。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紀律等。
優缺點:
母愛①偉大,渴求。②不需努力,無需贏得。
父愛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須努力,否則會失去。
問題四:比較分析,說說兩者差別的原因。
母愛——童年時期以時間區分
父愛——成長時期
母愛——被人愛、無條件以能力區分
父愛——通過努力、有條件
小結:(初步得出弗羅姆觀點,集體朗讀)
愛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藝術。
問題五:什么樣的愛才是成熟的愛?
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比較:前者因為需要別人,才去愛別人,是被動的,這種愛是幼稚、不成熟的。
后者是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是主動的,這種愛是成熟的。
通過此段說明,引出最后一部分。(問題引入)
第二課時
(三)閱讀最后一部分,思考
問題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②樹立起兩個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學會自立。
④把母親的良知建筑在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斷力上。
對文章進行小結,以時間和邏輯的順序,分析了愛是一種能力。(對照板書)
四、合作探究
通過本課兩種愛的對比,弗羅姆為我們指出了成熟的愛的標準,在我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該如何去實踐這兩種愛,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題設置主要是幫助學生如何健康地成長,并能從父母之愛延伸為他愛,由小愛向大愛升華。)
引導:結合個人經歷說體驗;聯系名人大家經歷談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離開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話題——這是一種幼稚的愛,因為需要父
母(聯系課文)——這篇文章學過之后,有什么啟發,今后該怎么去做——恰逢母親節,不少同學說了具體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離世五個月的年輕的母親。這不在我的教學設計范圍內,是課堂上本人有感而發的)——學會愛他人,學會珍惜。“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愛首先是給而不是得”“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2、聯系電視劇《親情樹》,大姐孫雨欣用無悔的青春換來了弟弟妹妹永遠的尊敬和永恒
的親情。
3、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人民的總理愛人民,人民的總理人民愛。
通過以上的討論和層層推進,希望讓學生明白:
①愛的途徑——努力和奮斗
②愛的內涵——愛他人,愛自己
③愛的升華——珍惜情感,感恩
4、嘗試回答問題:
為什么文章的題目叫“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應該是雙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兒期是接受愛,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應該學會去愛別人,給與愛!這樣孩子才會趨向成熟!
(暢所欲言,深入探究)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位王子愛上了一個森林女妖,女妖病了聲言吃了王后的心臟病就會好。王子義無反顧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際剖開王后的胸膛摘走了母親的心。捧著熱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樹根絆倒,把母親的心摔了出去。這時母親說話了:孩子你摔疼了沒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啊!我們從呱呱墜地一直到長大成人都被愛所包裹著,有時我們竟然因為周身的瑣事將父母的關愛忽略了。學了這篇文章,難道我們的心弦沒有與作者的某些觀點產生共振嗎?結合你的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感受到的父愛或者母愛。
我們再來聽聽弗洛姆的哲思箴言,看精彩語段
五、課堂小結
在我們成長的磕磕絆絆中,總有無數的愛包圍著我們,不關有來自父母的,還有來自方方面面的。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享受這些愛的同時也試著去愛護和關心身邊的人。當這個世界因為有了你的愛而無比溫馨時,我相信:這個時候的你應該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歐陽菲菲的《感恩的心》,讓我們對所有關心和幫助我們的人大聲地說聲:“謝謝!”(《感恩的心》音樂聲響起)
六、情感延伸,真情書寫(課后作業)
弗洛姆想教會我們愛的藝術,那么我們現在就學著去愛別人,先從我們最親的人開始。給親愛的父母寫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頭,或直接讀給他們聽。
板書設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母愛——童年時期以時間區分
父愛——成長時期
母愛——被人愛、無條件以能力區分
父愛——通過努力、有條件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 篇三
課前系統部分
一、課標分析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論述類文章,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著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
二、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是從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弗羅姆《愛的藝術》中節選出來的,《愛的藝術》這本書闡釋了愛并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從而學到手的一門藝術。
這篇文章是第四模塊第三單元的精讀文章。這一單元的六篇文章是隨筆、雜文,屬于論述類文章。具有思想深度,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時,作為學習主導者的教師,要努力縮短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是倫理學方面的隨筆。父愛與母愛這個問題與學生的關系非常密切,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愛與母愛的籠罩下成長起來的。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習經驗等。
學習這篇文章,首先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看看作者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整體把握的前提下,體味關鍵語句、難點語句的含義。還可以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評價。對于作者的觀點,學生可以有不同的看 www.huzhidao.com 法。
三、學生分析
記敘能力、說明能力和議論能力是中學生重要的語文基本能力。初中生形象思維發達、邏輯思維相對較弱,而高中生在初中基礎上邏輯思維逐步增強。初中著重培養學生的記敘能力、說明能力,而高中在培養學生記敘能力、說明能力的同時,著重培養學生的議論能力,從而使學生的記敘、說明、議論能力獲得協調發展。而在整套高中語文必修教科書中,議論文只有兩個單元(文言文除外)。這個單元作為首先出現的議論文,意義非比尋常。針對學情,這個單元的學習目標和重難點將作這樣的設計。
四、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作者,理解父愛的本質和母愛的本質,了解弗羅姆關于健康而成熟的靈魂的觀點。
能力、方法目標:初步掌握閱讀論述類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讀方法。1先粗讀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即可2、再想一遍,想文章的旨意、結構層次。3、細讀全文,直到文章的哪些地方應當特別注意,應該深入揣摩。4、再細讀一遍,咀嚼、消化。要深入體會含蓄蘊藉的意思,要透徹理解精微細致的情境,要領略議論臧否的分寸。
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理解、探究和評價作者對父愛與母愛及人理想人格的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把對“愛”的認識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對“愛”進入哲學層次的思考。
初步激發學生培養健康而成熟心靈的激情。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對文章進行結構分析。
難點:對父愛與母愛本質的理解及部分關鍵語句的理解。
六、教學策略
點撥法、問題探究法、比較閱讀法
七、教學用具
ppt課件
課堂系統部分
課前探究部分
1.課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設計動因:盡管這是一篇說理性散文,但文章飽含感情,語言精粹洗練,學生在大聲朗讀中可以更好地領會文章內涵、品味語言。)
2.利用網絡、圖書等資料了解作者弗羅姆。
3.思考以下問題:
同學們從小就在父母的愛中長大,隨著你的成長,你越來越體會到父母對你的愛的不同。請具體評述。
默讀課文,邊讀邊勾畫自己認為重要的詞句,以及理解起來有困難的詞句,以便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討論。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3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希望對您的寫作有所幫助,更多范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我。
本文由用戶xiaoxing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2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