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木葉》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積累文中詞語并熟練使用。
2、領會古人是如何寫“木”的,作者又是如何體察“木”的特征的。
3、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文章精髓。
4、學會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精髓。
教學難點:
體察詩歌藝術的精微之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體讀法。
一、教學導入:
教師朗讀幾首寫樹木的詩歌,引入課題。或請學生背誦一兩首寫木的詩歌入題。
二、預習診斷:
1、選擇注音正確的一項(A)
A、陸厥(jue)招徠(lai)橘頌(ju)
B、寒砧(zhen)涔陽(qin)錠藥(ding)
C、窸窣(cui)曙光(shu)號咷(tao)
D、亭皋(gao)竹筌(quan)干燥(cao)
2、用課文前面列出的詞語組一個短語:
炊煙裊裊、北風蕭蕭、風度翩翩、冉冉升起、文意綿密、情意纏綿
3、“木”在形象上有幾個藝術特征?
提示:“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種落葉的因素。它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模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干,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其次它還按時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于是“木葉”顯得更加空闊。“木葉”中的“葉”帶有綿密的意思,“落木”則連“葉”這個字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三、理清全文內容,歸納全文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就是“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一個“木”字。
1段:“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2段:說明“木葉”就是“樹葉”,但用“樹葉”的十分少見,大量的是用“木葉”,又發展到用“落木”。
3段:說明“木葉”“落葉”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鍵在于“木”字。在詩歌中,概念相同的詞語,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區別。
第二部分(4~6段)說明“木”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
4段:說明“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
5段:說明“木”為什么含有落葉的因素——詩歌語言的背后含有暗示性。
6段:說明“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
第三部分(7段)作出小結: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四、畫出文中所引的古詩文語句,再用8分鐘左右的時間體會其中的“木葉”包含的意味。學生有不理解的地方,請教老師。
五、完成課后的第二題。
1、朗讀這三首詩詞。
2、學生先獨自體會其中“梅”這一意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與同學交流。
提示:王安石的《梅花》表現了梅花的“凌寒獨自開”的高貴品格,這與我國把松、竹、梅譽為“歲寒三友”的文化傳統相一致,三個意象同是高貴圣潔的象征。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表達的是“寂寞開無主”的無奈、“黃昏獨自愁”的凄涼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澤東的詞與陸游的詞題、調相同,意境卻截然不同,毛詞巧妙地把陸游詞中對梅花不幸遭遇的傾訴和孤芳自賞的表露化為對她達觀堅定的描述和高貴純潔的贊頌,詞中有一種超越時空的壯美和豪放樂觀,振奮人心。
3、另外再搜集幾首寫梅花的詩詞,體會其中的梅花包含的思想感情。
瀟湘神
劉禹錫
斑竹枝,斑竹枝,
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
瀟湘深夜月明時。
長相思·雨
萬俟詠
一聲聲,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燈,
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
不道愁人不喜聽,
空階滴到明。
菩薩蠻·落梅
孫艤
一聲羌管吹嗚咽,
玉溪夜半梅翻雪。
江月正茫茫,
斷橋流水香。
含章春欲暮,
落日千山雨。
一點著枝酸,
吳姬先齒寒。
六、你同意作者對“木葉”的理解嗎?請提出你的看法。
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營造一種小小的學術氣氛,激發學生對學術興趣,塑造學生做學問的信心。
教師提示:“咬文嚼字”有可能牽強附會,但作為初學詩歌的學生來說,“咬文嚼字”有利于打下扎實的基礎,值得重視。
七、布置作業:
1、完成同步練習。
2、選取一首詠物詩,體會其中的意象包含的思想感情。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學三維目標
1、品味文中詩句,理解古代詩歌中“木葉” 意象的意蘊;比較 “(落)木(葉)”與“樹(葉)”的不同,把握“木”的藝術特征。
2、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明確本文寫作目的。
3、初步培養學生感悟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豐富意蘊,提高詩歌的閱讀欣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 品味文中詩句意蘊,比較“木”與“樹”的不同,從而把握“木”的藝術特征。
2、難點: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意象品味練習。
三、教學方法:
1、學生探究為主,師作引導;
2、指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句,篩選主要信息來解答有關問題,把握文意;
3、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詩詞填空
1、(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討論明確,以上詩句中“落木”與“落紅”分別是“落葉”與“落花”,作者為何不用“落葉”與“落花”,卻用“落木”與“落紅”?這個問題我們請著名學者林庚先生來作解答,導入課文學習。
二)釋題:“說”屬于議論文體,本文是文化隨筆(文藝短評);“木葉”是文章論題,本文是就古詩中“木葉”意象進行分析說理。
三)作者介紹(指生讀屏幕上內容)
四)研讀課文(老師作方法指導:各種讀法結合,通過抓文段中關鍵詞句,篩選有效信息,來把握文意,回答有關問題。)
1、略讀文章前三段,討論明確以下問題:
1)本文談到了一個什么文學現象?
2)“木葉”是什么?對此作者有何質疑?
3)“木葉”到“落木”,其與“落葉”或“樹葉”的不同,關鍵點在哪?
4)小結前三段:我國歷代詩人們鐘愛“木葉”這一形象,其關鍵在“木”字。(下文具體分析“木”的特征。)
2、重點研讀第4、5、6段(全文中心)
1)讀第4段,探討以下問題:
(1)“木”一般用在什么場合?
(2)生讀這段內容,找出引用的詩句,仔細體會其內涵。
(方法:找文中關鍵詞句來談)
1) 體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中“高木”的意味。
2) 體會“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中“高樹”的意味。
(3)比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木”是否還有別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讀。)
2)讀第6段,明確下列問題:
(1)概括“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2)品讀比較文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與“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木葉”與“落葉”的不同意蘊。
(3)填表比較“(落)木(木葉)”與“樹(葉)”的不同,進一步明確“木”的特征,以突出強調。
3)讀第5段,分析“木”何以會有如此特征,探討詩歌語言的潛在暗示性問題。明確:
(1)文中是怎樣具體闡述這一問題的,結合實踐準確把握其內涵。
(2)明確詩歌語言富有暗示性觀點是本文作者的寫作目的所在。
3、讀第7段,作全文小結。
4、全文思路梳理,整體把握。
五)拓展練習。運用文中詩歌語言富有暗示性這一觀點,學以致用,作連線題。
六)課堂總結。
七)布置課后作業。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三
《說木葉》這篇課文選自試驗修訂本高中語文第五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本單元所選都是文藝學論文,從各個角度介紹了民族文化藝術的優秀傳統及獨特風格。說木葉著重分析了中國古典詩歌用木葉而不用樹葉,又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從而闡發了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所以本篇文章對古代詩歌語言的無限的表現力進行了精辟的透視,不但使我們感受藝術的魅力,提高文學鑒賞力,還能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從中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征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就定為引導學生通過品味作者引用的詩文準確體察語文的微妙之處,于細微處見精神,含英咀華,來解讀詩歌的內涵和抒情意蘊,真正感受詩歌語言的精粹。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只把教材做為一個例子。本課教材的淡化體現為課外的內容將要占到課時的一半。
依據教學大綱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古詩詞語言暗示的表現技巧和歸納的方法,積累古詩詞名句
2、能力目標: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及從相關資料中抽象出一般規律的能力
3、情感目標:借助在品味詩句時的審美體驗,喚起學生對古代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學生奮發向上。
學生學過篇詩歌,但只是對詞句的分析和對情感的理解,并沒有深層挖掘詩句的表達技巧,對語言的微妙處也沒有敏感的體察,而這正是古詩詞含蓄蘊藉之處,正是古詩詞魅力所在,本課以此作為教學的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學會這一表達技巧,能夠有意識理解和運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學素質。在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時要本文用的是歸納法,從多個詩句中木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歸納出詩歌語文暗示性這一特質,所以在拓展時教師要注意到這一知識點的積累和能力訓練,讓學生自己依據剛學過的知識概括出共性的東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標是基于新教材對于學生心理的關注而確立的。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對學生情感態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隨著對學生心理學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智力因素有時顯得無能為力,因為非智力因素在某種情況下占主導地位,現代教學能夠兼顧二者,用非智力因素來促進智力因素,達到真正使學生健康地發展。傳統語文課人文教育方面還顯得薄弱,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使語文課美感得不到充分體現。本課實現情感目標主要用詩句的優美意蘊來打動學生,重視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流程
導語:我設計的導語是:請同學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
這個導語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第二個環節是提出問題。采取布魯納的發現問題式,課前由學生做預習,學生可能會提出宏觀和微觀,我想先引導為宏觀問題,就是:作者發現了一個文學現象,是什么。經過四個到六個學生的回答,教師加以總結。這樣處理教材因為本課是自讀課文,練習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因為只想通過課文讓學生能夠理解文學詞語的暗示性。這個環節的設置想檢驗學生讀書的高度,有的學生注意微觀的句子或字詞,有的注意宏觀的內容、思路或手法。我想本課的學習可以從宏觀入手,讓學生能夠高屋建瓴地來把握文章,提綱挈領,切中肯綮。
第三個環節是分析品味:和學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進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處“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句詩寫屈原看到秋風中飄零的樹葉感傷自己的;“后皇嘉樹,橘徠服兮”這個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樹,自然而然讓人想到一棵形態美好、儀態萬千的樹,這是屈原對自己高潔品格的暗示。這時教師盡量少數或不說,讓學生自己品味出來,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讓學生通過比較討論分析意象,準確把握意象表達的情意,這個環節意在通過練習咬文嚼字使學生感悟詩歌語言精妙的表達效果,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鼓勵學生談自己的見解,通過討論達到共鳴。
第四個環節是課外拓展。
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人們的感傷情緒。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穩定的感情色彩,這時引入梅和柳兩個意象。比如說梅的意象,讓學生說出它代表的是一種什么樣的品質和情緒。并讓學生看四首詠梅的詩歌,對梅的意象進行分析討論。第二個意象是柳,三首詩,每個組任選一首。讓學生任選主要考慮學生可能愿意選簡單熟悉的那一首詩,這時鼓勵學生知難而上,也是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最后布置作業。在課件中展示松、竹、月等意象,讓學生任選一個意象,課下搜集幾首詩寫成一篇小文章,談這個意象的藝術特征。這個環節想對本課知識進行強化,也是對本課知識的檢驗。最后這兩個環節是在運用斯金納的強化律,對學習行為進行及時強化。
本課的板書設計為
意象藝術特征
木——-空闊黃色
樹——-飽滿綠色
梅——-高潔堅貞
柳——-柔美依戀
本課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首頁就有樹葉的閃動,讓學生進入教學情境,能夠開啟學生的想象力,可能會想到枯黃葉子表達什么情意。中間部分用了《登高》這首詩的配樂朗讀,聲音是課件中最靈動的東西,一個優質課件必備的要素,課件沒有聲音,也就沒有了生命。因為朗讀能夠渲染氣氛,能夠以情動人。從《登高》的朗讀中感受淪落他鄉年老多病杜甫仰望茫無邊、蕭蕭而下的木葉產生的憂國傷時的無窮無盡的愁思,油然產生對杜甫這位現實主義大詩人人生遭際的同情和景仰,從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拓展部分,用梅、柳、松、云等圖象,達到視覺上的美感,使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從而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使學生主動探索詩歌意象所表達的情意。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四
一、教材特點和重點分析:
《說“木葉”》這篇課文是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第三課,本單元所選都是文化隨筆,在寫法上,它們往往旁征博引,這個單元的學習導言就提到:“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征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容并不多,在結構疏理上可簡單化。為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只把教材作為一個例子。本課教材淡化的處理體現為課外的內容將要占到課時的三分之一多。
二、學生情況的分析:
學生的古典詩歌的積累不多,詩歌的鑒賞能力也不高。課文中的具體詩句學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篩選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及“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課外延伸的詩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考慮,任務不能太多。可以每一大組分析一首,先讓學生獨自分析,然后四人學習小組交流形成書面的文字表達并在全班進行交流,學會舉一反三。
三、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理解詩歌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夠初步學會古典詩歌意象鑒賞的一般方法。。
四、教學重點:
1、理解“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五、教學難點:
1、課外延伸,通過分析具體詩歌從而了解意象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課前預習:
1、掌握重點字詞;把文中涉及的詩歌名句摘抄到積累本上,并理解主要詩句的意義。
2、結合課后練習一預習課文。
八、教學過程設計:
(一)詩歌導入,提出疑問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是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的杜甫的名詩,可是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句我有疑問,“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頭從天而降呢?今天我們就從著名學者林庚的《說“木葉”》中尋尋答案。(板書題目)
(二)分析課文,理解觀點
1、在概念上說,“木葉”是意思?
明確:從概念上說,“木”與“樹”的意思幾乎相同。那么為什么在古典詩歌中,出現單獨的“樹”但為何單單幾乎沒有“樹葉”一詞呢?因為只要是“樹葉”在古典詩歌中都簡化為“葉”。(這三個小問題是一個承接一個的,文中的信息非常的明顯)
2、“木葉”不簡化為“葉”,這就說明了“木”和“樹”在藝術形象領域是不同的。古代詩人們如此鐘情于“木”,那么“木”肯定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有獨特的魅力。我們先來了解“樹葉”和“木葉”有怎樣的不同?
明確:“樹葉”:因為“樹”與“葉”的形象之間十分一致,樹是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葉子的。因此,“樹葉”可簡化為“葉”。
“木葉”:“木”具有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的影子,常使人想起樹干,很少想起葉子。“葉”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所以“木”就含有落葉的因素。
(請學生體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進一步形象化理解“木”與“樹”的不同。)
3、既然“木葉”含有落葉的因素,那么“落葉”與“木葉”的意味是一樣的嗎?(答案明顯是否定的)那么,“落葉”與“木葉”有什么不同呢?
明確:以曹植《美女篇》為例,“落葉”是春天和夏天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即便是“黃葉“也是在蒙蒙的陰雨中濕潤的落葉。而“木葉”則是有落葉微黃的顏色但又必須是干燥的。
4、“木葉”和“落木”有怎樣的不同呢?
明確:“落葉”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雖然“木葉”也有疏朗的意味。
5、所以,現在我們就能解開剛上課時提到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疑惑了。那么我們現在來小結一下“木”的藝術形象。
明確:“木”是含有落葉的因素,在顏色上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是干燥的,感覺很干爽的,意境空闊。
(這是課文的主要觀點的提煉,只要把握住這些基本的信息。學生就能明確“木”在藝術形象領域與“樹”的截然不同的意味。進而能夠明白意象的把握對詩歌的分析與鑒賞有著怎樣的作用。)
教師小結: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告訴我們對于文學作品的“句式”、“繁簡”和“字眼”等方面要抱著嚴謹的態度。樹,是我們常見的客觀事物,它有自己的形狀,有顏色等屬性,但當詩人把它寫進作品就需要融入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志趣,那么樹就不再是物象,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緒,經過情感提煉和藝術創造,于是選擇“木”。那么今天林庚先生就告訴我們在詩歌鑒賞中要非常注意對意象的細細體會。
(三)文章啟示,糾正誤區(教師提醒)
看了這篇課文,有些同學覺得分析詩歌很容易了。只要看到“木”就認為是寫疏朗的清秋,剛剛發下來的《古代詩歌常見意象小整合》也對常見意象的一般寓意作了介紹。只要記住常見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鑒賞詩歌了。的確,在我國詩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內蘊,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詩人或語境中所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學們在具體的詩歌的分析中還是要考慮具體的語境的。
(四)課外延伸,訓練能力(課后練習二結合補充材料)
1、先請學生談談對梅花品質的認識。
2、在教師的引導下,來分析王安石的《梅花》。
指導學生抓住意象的基本特點,從“凌寒”、“暗香來”等詞體會梅花的高貴品格。
3、請學生自主分析陸游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比較“梅”這一意象在這兩首詩中的所表達出的不同品質和情感。
(五)布置作業:課后請同學們通過查閱書籍和上網再找一些有關“梅”的詩歌,結合補充材料上的詩歌,寫一篇對“梅”意象的分析和鑒賞的隨筆。(這個單元學習文化隨筆,可以讓學生嘗試)
《說木葉》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本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征,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容并不多,在結構疏理上可簡單化。為何用“木”不用“樹”,這個問題是全文的關鍵,也是重點。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理解“落木”與“落葉”的不同意味,了解其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3.品味關鍵語句,獲得審美體驗,喚起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教學難點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熟讀課文,會生字,能準確注音,排除字詞障礙。
3.學生課前認真朗讀一遍課文,提出自己最困惑、最弄不明白的一個問題,寫在紙上交給老師。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同學們知道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嗎?如果他寫成了“落葉”
可不可以呢??
這節課,我們通過對詩歌語言特性的解讀來回答這個問題。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簡介作者、作品
林庚(1910—20xx)字靜希。我國現當代著名學者、詩人、文史學家。193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林庚先生歷任廈門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出版過《春野與窗》《問路集》等六部新詩集及古典文學專著《詩人李白》《中國文學簡史》等。
2.詞語積累
①裊裊:形容細長柔軟的東西隨風擺動。
②灼灼:形容明亮。
③熟能生巧:熟練了就能產生巧辦法,或找出竅門。
④不落于言筌:不在語言運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跡。
⑤冉冉:形容(毛、枝條等)柔軟下垂的樣子。
⑥相去無幾:互相間存在的距離不大。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幾個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提示: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
第二部分(第4—6段),說明“木葉”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2.“木”在形象上的兩個藝術特征是什么?
藝術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
第二,“木”暗示的顏色性,使“木葉”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了疏朗的清秋的氣息。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1.品味探討詩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和“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木葉”與“落葉”的不同意味。
方法提示:
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2、思考:“木葉”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這句話怎么理解?
剖析: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描寫的都是明凈爽朗的深秋季節。而“木葉”以其固有的暗示性讓人想到秋的蕭瑟,它不是飽滿的,而是干枯的;它不是歡快的,而是惆悵的;它不是昂揚的,而是失落的。悲秋之人,無不對“木葉”感慨不已。
3、理解重點句段:“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
明確:“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秋天一過,一年就快完了,古人由此產生聯想并發出這樣的感嘆:人到了中年,一生也就快完了。所以古代的文人進入中年(或暮年)時,或因壯志未酬,抱負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難就;或因身處逆境,窮途末路;或因羈留異地,倍感思鄉;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他們面對肅殺、蕭索、冷落
的秋景,一種凄然悲涼之情就會隨之而生。而我們讀者看到“木葉”“落木”之類的字眼,就會想到詩中主人公的頹然之貌、悲愴之情。
4、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5、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6、詩歌語言有暗示性,其實不少東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紅色代表熱情、綠色代表生命、鴿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純潔,引導學生聯想。
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課件展示:詩詞與表達情感連線。
五、藝術特色
1、結構嚴謹,環環相扣。
文章采用首句標義法,每段開頭都用一句話領起下文,容易讓讀者把握“說”的要領。
2、比較分析,說理透徹。
認識內部規律,需要敏銳的藝術眼光和嚴謹的思維邏輯。作者采用層層設疑、由表及里的比較分析方法,使文章井然有序,讓“木葉”的藝術魅力躍然紙上。在比較分析的過程中,采用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思維模式;
3、引用詩詞名句,旁征博引。
課文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不同時代、不同作者的詩句進行比較、辨析、歸納。
六、板書:
課堂總結
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有了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的小詩人。
七、布置作業
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不盡一致。請找出一些,寫一篇300字左右的鑒賞性小論文。
教學重難點分析: 篇六
教學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說“木葉”》測試 篇七
一、基礎部分
1、選出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
A.林庚(ɡēnɡ) 陸厥(quē)
橘頌(yòu) 王褒(bāo)
B.啟發(qǐ) 鐘愛(zhōnɡ)
吟唱(yín) 緣故(yuán)
C.事實(shì) 考慮(lǜ)
流傳(liú) 驚人(jīnɡ)
D.輕易(yì) 放棄(qì)
創造(zào) 關鍵(jiàn)
2、選出字形有誤的一?BR> A.桂樹 夕陽 大概 隱士
B.思索 干躁 濕潤 觸覺
C.褐色 桅桿 排斥 暗示
D.繁茂 仿佛 單純 藝術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使用恰當的一組是
A.哈里希島上的姐姐為弟弟點在窗前的長夜孤燈,即便不曾喚回那個航海遠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魚歸來的鄰人都得到了它的恩澤。
B.給難字注音,不只是為了掃除閱讀障礙,而是為了在“讀書”中“識字”,真正做到“開卷有益”。
C.數百名練習者的慘劇,更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了該觀點的荒謬。
D.這件事連小孩都知道,況且還是大人呢?
4、下列加點的成語的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近年來,美國政府奉行單邊主義、霸權主義,以鄰為壑,在國際上已是眾叛親離了。
B.李向群在抗洪斗爭中威武不屈,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不愧為新時期的雷鋒。
C.我們一定要從今年多起特大瓦斯爆炸中吸取教訓,觸類旁通,嚴防此類事故的發生。
D.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績累累,真可謂罄竹難書。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1)臺灣當局對結束兩岸的敵對狀態缺乏應有的誠意,反而一面做出傷害兩岸同胞感情的事,甚至___________升高敵意,制造對抗。
(2)勇于___________,勇于創新,是我們對新時期學生的要求。
(3)光盤是一種區別于軟盤的存貯___________,它有點類似我們見到的CDS唱片。
A.刻意 質疑 媒介
B.蓄意 質疑 媒體
C.刻意 置疑 媒體
D.蓄意 置疑 媒介
6、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分析當前的經濟形勢,就是善于發現和總結工農業經濟效益有所回升的經驗和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等問題。
B.各企事業單位特別是窗口服務行業,都要制定各自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促進從業人員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和敬業奉獻精神。
C.中國強烈要求所有核武器國家同時談判并締結一項無條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地區使用和威脅使用核武器。
D.這套網上航班查詢系統和民航總局計算機訂座系統相連,具有及時、準確、信息全面等特點。
二、閱讀部分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問題。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陸厥的《臨江王節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則其所受的影響更是顯然了。在這里我們乃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7、選文中出現了幾個用木葉的作家亦或詩人,請再找幾個他們的名句。
8、選段中說屈原開創了使用木葉的先河,有關屈原你是如何評價的?
9、詩人為何如此鐘愛使用木葉二字,你能理解嗎?
10、文段是全文說木葉的首段,作者這樣安排用意何在?
能力提高篇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
(1)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________。
(2)在這里我們乃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________的形象。
(3)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現了“木葉”的________,此后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
A.啟示 鐘愛 奧秘 B.啟發 鐘愛 奧妙
C.啟發 喜愛 奧秘 D.啟示 喜愛 奧妙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A.惟其因為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葉”與“樹葉”有了這么大的差別。
B.姚雪垠同志的宏偉創作計劃及其老當益壯、埋頭苦干的精神,使與會者無不受到教育和鼓舞。
C.在對這些問題作了一定分析之后,從而思考深層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D.寧可將可寫長篇的材料縮成短篇,決不可將短篇的材料拉成長篇。
3、下列各句中成語運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里。
B.有時書中的人物命運,引起我的沉思和聯想,凝視著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這篇文章內容淺顯,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復推敲的微言大義。
D.中學生對一些字詞的理解常常自以為確鑿無誤,一經老師點撥,方知大謬不然。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是問題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其實“樹”倒是常見的,例如屈原在《橘頌》里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隱士》里又說:“桂樹叢生兮山之幽。”無名氏古詩里也說:“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可是為什么單單“樹葉”就不常見了呢?一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葉”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例如說:“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蕭綱《折楊柳》)“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陶淵明《擬古》)這當然還可以說是由于詩人們文字洗練的緣故,可是這樣的解釋是并不解決問題的,因為一遇見“木葉”的時候,情況就顯然不同起來;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練的問題,而是盡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柳惲《搗衣詩》)“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意》)可見洗練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么“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生過精彩的詩句。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現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這里的“落木”無疑的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展來的。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照我們平常的想法,那么“葉”字似乎就不應該省掉,例如我們無妨這么說:“無邊落葉蕭蕭下”,豈不更為明白嗎?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愿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為什么呢?事實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賦》里已經說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這里我們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詞確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造,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4、“可見洗練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這一結論的?
5、 “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而已。”這句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 對這段文字表達的中心意思,概括最準確的一項是( )
A.我國古代詩歌中有用“樹”的,有用“葉”的,但很少用“樹葉”。
B.我國古代詩歌中大量的用“木葉”,又發展到用“落木”。
C.洗練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
D.中國詩歌的語言豐富多彩,“木葉”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4、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別,探究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則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論:望月懷遠
思考2:請根據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論:高貴,圣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定的盛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而杜甫卻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毛澤東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布置作業:
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
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的小詩人。
《說木葉》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比較“木”與“樹”,“樹葉”與“木葉”、“落木”在詩歌中不同的意蘊。
2、善于根據題目,關鍵性的字、詞、句,去理清文章的大體思路,化繁為簡。
3、在詩歌鑒賞中,引導學生做一個敏感而有修養的鑒賞者。
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學情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背誦杜甫《登高》,師:請想象其中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描摹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不是說漫天的木頭從天而降呢?
明確:詩人登高仰望,只見無邊無際的漫天落葉蕭蕭而下,滾滾而來的長江奔流不息。
師:這樣看來,“落木”就是飄落的樹葉。那杜甫為什么不用樹葉、枯葉、落葉,而用落木呢?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請著名學者林庚先生給我們解答吧。
二、整體感知,明確觀點
Ⅰ發現問題(1—3)“木葉”為古代詩人所鐘愛。
Ⅱ分析問題(4—6)分析“木”的兩個藝術特征。
Ⅲ 總結全文(7)藝術領域:一字之差,一字千里。
三、合作探究,品味“木”的豐富意蘊
1、多媒體顯示詩句,學生體味“木”與“樹”的不同,得出“木”的第一個特征。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木”比“樹”顯得更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
一個落葉的因素。
2、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了。
3、辨析“樹葉”與“木葉”“落木”的不同意味,概括“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木”第二個藝術特征: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疏朗的清秋的氣息。
(表格見學生導學案)
4、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詩歌語言往往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我們閱讀詩歌的時候要深入理解詩歌的語言,才能把握詩人蘊含在詩歌里的情感,這是讀詩歌的關鍵。
四、學以致用,鑒賞詩歌
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他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情感。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他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三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種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前人在評述這首詩的時候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確:“折柳”是全詩的關鍵,“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多媒體投影: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采薇》)
相看看指楊柳,別恨轉依依。(李冶《送韓揆之江西》)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李白《憶秦娥》)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戎昱《移家別湖上亭》)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晏幾道《清平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五、布置作業:
六、小結:今天,林庚先生通過豐富的例子來告訴我們詩歌語言有暗示性,這就啟示我們在詩歌鑒賞中要非常注重對意象的細細體會,學會把握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點,這樣你就會找到一條從平常世界進入詩歌世界的通道。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十
教學目標
一、了解詩歌語言的特質。
二、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課文圍繞“木葉”舉出古典詩歌中的大量實例,通過精到的比較、分析,闡發了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質。教學中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學習比較的方法,認真體味“木”、“樹”等詞語不同的意味和藝術效果,從而對詩語的特點和鑒賞詩語的方法獲得實感。
教學步驟
一、說“木葉”
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了濤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我國是詩的國度,從勞動中產生了詩歌,經過了不算長的時間,到唐代就已達到頂峰,縱觀古代詩歌,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葉”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氣息。作者由詩人們鐘愛的“木葉”人手,解析了樹、樹葉、木葉之間細微的差異,重點分析了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了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
但也有的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濤:“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而杜甫卻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學者、詩人,本文中,他對“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作丁極為精細的辨析(我☆www.huzhidao.com),應該說對我們怎樣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啟發。
二、給下列詞語注音
A、裊裊()桔頌()灼灼()皋()
B、征戌()瘐()纏綿()褒()翩()
C、荃()干燥()漂零()
D、漂泊()迢遠()桅桿()
三、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古典詩歌中“樹”與“木”的藝術特征、意思情味、適用場合有什么不同?
特征: 樹:繁茂的枝葉 枝葉的綠色,樹干褐綠色
木:木質的樹干,落葉的因素 木黃色、干燥的質感
意味:樹:飽滿
木:疏朗
場合:樹:滿樹葉子吹動,濃陰密密層層
木 :秋風葉落
2.以“木”引起落葉的聯想為例,說明詩歌語言的特質及其對詩人創作的意義。重點研究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指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想的意義)問題。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從字面上講,“木”就是“樹”,:者是同一概念,但兩個詞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聯想不同。“木”具有著“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質的葉子。“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10篇《高二語文《說木葉》教案》,希望可以啟發您的一些寫作思路。
本文由用戶indos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2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