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計算教案 篇一
【學習內容】三年級上冊教科書第62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學準備】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預設流程】
一、猜謎游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后,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個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教師:1時=?(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
(4)教師小結。
2、讓學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題目1和補充題:3時=( )分 2分=( )秒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說一說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后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頭腦中提取已有的知識概念:1時=60分,再通過合作探究得出2時=120分的計算方法,并學會運用。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說說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著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說說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臺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題,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 )分,1時比45分多( )分。
(2)一節課是( )分,課間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時。
3、競賽:
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回歸評價
教師:現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設計意圖:告訴學生,讓學生知道時間是無處不在的,結合思想教育,培養學生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反思:
從一開始用猜謎語的游戲作為吸引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鋪路石。并從游戲中進一步加深對時間觀念的認識,并很自然地過渡到復習舊知識里。緊接著拋出問題:1時等于多少分?充分地讓學生合作討論,自主探究出2時等于120分的計算方法。例2為學生生活中所熟知的情境,也能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以充分地討論,集思廣益,想出各種各樣的計算方法。教學完后讓學生做練習題,使他們從練習當中找到知識的影子,并懂得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最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強調時間的重要性,并告訴他們要懂得珍惜時間。
《時間的計算》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內容:
教材第62頁的內容及練習十四中相應的練習題。
教學目標:
1、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2、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會進行一些有關經過時間的簡單計算。
教學用具:掛圖、鐘面模具。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 )
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 )
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 )
秒針走一圈的時間是( )
1時等于( )分 1分等于( )秒
2、教師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 分等。問:1時等于多少分?那么2時呢?你是怎樣想的?(讓學生通過類推得出結論)
1時 = ___分 1分 = ___秒 5時 = ( )分
180分=( )時 120秒=( )分 240分=( )時
3、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新授
1、教學例2:(投影出示小明上學的情景圖)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學生說一說,教師及時的補充、引導。
小精靈要求我們解答的問題是什么?
(7:30離家,7:45到校。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
小組討論: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怎樣想呢?
(小組討論,教師巡視。)
匯報交流總結: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選擇嘴優化的方法。(在計算方法上肯定學生的多種正確思路,體現算法多樣化思想。)
2、出示商店營業時間圖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幫助圖中的學生解決這個問題嗎?
小組討論
匯報、交流。
三、練習鞏固
1、填空:
(1)50分比1時少___分,1時比45分多___分。
(2)一節課是___分,課間休息___分,再加上___分,就是1時。
2、競賽:教師口頭報時刻,如:6時至6時2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3、63頁的`第4題。學生獨立填寫,并說明理由。
4、64頁的第5題,師生共同讀題,學生獨立完成。
5、65頁的第8題,小組討論交流,再匯報總結。
四、小結
這節課你又收獲了什么新知識?你認為用怎樣的方法計算有關經過時間最好?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課35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
板書設計:
時間的計算
7:30離家,7:45到校。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
45-30=15(分鐘)
答: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15分鐘。
時間的計算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自主探究計算經過時間的算法,能夠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地進行有關計算。
2、進一步感知和體驗時間,逐步建立時間觀念。進一步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進一步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計算經過時間的思路與方法。
教學難點:計算從幾時幾十分到幾時幾十分經過了多少時間的問題。
教學對策:以口答為主,讓學生充分的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借助直觀的線段圖或鐘面幫助理解,相互啟發,體會用多種方法靈活計算時間。
教學準備:節目預報表。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24時記時法:
出示節目預報:
節目預報
上午8時50分 金色的童年
上午9時30分 兒童英語
…… ……
下午2時 六一劇場
下午4時 美術星空
下午4時40分 七巧板
…… ……
晚上6時30分 大風車
晚上7時 新聞聯播
…… ……
你能用24時記時法播報節目嗎?
同桌兩人練習。
出示節目預報表。
二、新授:
1、這是小紅暑假一天生活中的部分時間安排記錄表,從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出示:6:30 起床
7:00——7:30 吃早飯
7:30——8:00 做家務
8:00——9:00 做作業
9:00——11:00 到新華書店購書
11:00——11:20 吃中飯
11:20——11:40 飯后休息
11:40——12:40 午睡
12:40——13:00 在家休息片刻
13:00——14:30 游泳館游泳
14:30——15:20 看電視
┈┈
2、 小紅的生活活動有些是從整時開始整時結束,有些是從幾時幾分開始到幾時幾分結束,你能將上面的’活動時間按這樣的情況分分類嗎?
(引導學生將活動時間分成三類:
1)整時 —— 整時
2)幾時幾分 —— 幾時幾分(幾分是一樣的)
3)幾時幾分 —— 幾時幾分(幾分是不一樣的)
3、你能算出小紅什么活動所用的時間?你是怎樣計算的?同桌或小組討論。
4、小結交流計算方法。
整時的比較容易理解,只要用后面的時刻減前面的時刻,16-14=2
幾時幾分到幾時幾分(幾分一樣的,學生比較容易理解)
幾時幾分到幾時幾分(幾分不一樣的,學生不太容易理解)計算可借助鐘面圖或借助線段圖。
有兩種思路:例14:30——15:20 看電視
(1)先算從14時30分到15時是30分,再算從15時到15時20分是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鐘。
(2)先算從14時30分到15時30分是1小時,15時30分與15時20分比,超過了1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10分=50分。
三、練習:
1、節目預報表
(1)回到復習的節目預報表(24時記時法)
你能說說你最喜歡看的節目從什么時候開始到什么時候結束,播放了多少時間?
交流匯總。
2、書上53頁想想做做第1題
讀題,理解題意。
獨立思考。交流怎樣想的。
有兩種思路:
(1)分別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長時間,再加起來。12:00到13:30是1小時30分,15:40到17:00是1小時20分,合起來是2小時50分。
(2)先算12:00到17:00是5小時,再從5上時中減去不借書的一段時間13:30到15:40是2小時10分,所以是2小時50分。
時間的計算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4.常識性了解回聲和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的學習,體會從實驗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本節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2)發聲體在振動;(3)聲音靠介質傳播;(4)回聲。
教材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出發,提出聲音是怎樣發生和傳播的問題,點明了這節知識的中心。為闡明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彈起泡沫塑料球用來說明“發聲體在振動”的實驗,同時安排了學生自己動手的實驗。由實驗得出結論后,又列舉了人、鳥等發聲器官發聲時都在振動的事例,既加深對實驗結論的印象,又擴展學生的知識。
教材中通過課本圖3-2音叉的實驗說明聲音靠空氣可以傳播,為了解釋此現象,教材類比石塊激起水波講了振動在空氣中激起聲波,讓學生對波動這種運動形式有個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來講解液體、固體能夠傳聲,告訴學生“真空不能傳聲”,教材中沒有選用真空鈴的實驗。
對聲音的發聲和傳播有了基本認識之后,簡介了回聲現象,教材最后通過“想想議議”再次激發出學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議
1.本節為聲現象的第一節課,簡要簡述聲音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從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和聲現象在技術聲的應用(如超聲波探傷等)兩個方面加以闡述。也可簡介幾個奇妙的聲現象(如回聲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2.本節是典型的現象教學,應以實驗為主。
聲音是最常見,最普遍的現象。對聲音,學生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仍要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替代實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判斷、歸納),同時還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實驗,能動手時盡量讓他們動手。
3.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要分層次進行。
對物理現象的觀察應分層次進行,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最常見、最簡單的發聲現象,然后讓學生觀察不常見的物理實驗,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平時熟悉但又不曾認真觀察過的發聲物體是否在振動并用實驗加以驗證,從而概括出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這樣既能揭示現象的本質,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4.利用回聲現象及應用,既調動學生情趣又鞏固前一章簡單運動的知識。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難點: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何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何開發非智力因素,在啟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工具:音叉、共鳴箱、鐵架臺、塑料小球、彩紙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先用收音機播放一段音樂,大家聽到了美妙動聽的音樂聲。
師:聲音與我們生活和生產勞動有密切的聯系,本節課學習聲音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
新課教學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教學方法:由學生對發聲現象的觀察,概括出上述結論。
供老師參考選擇的實驗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圖3-1-1,將沒有敲響的音叉靠近并接觸乒乓球,球不彈起。敲響音叉(我☆www.huzhidao.com),緩慢移近并接觸乒乓球,叉股將懸吊在鐵架臺上的乒乓球彈開,如圖3-1-2.同時我們的耳朵聽見音叉發出的聲音。通過前后實驗對比,引導學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況下彈起?總結結論。
用紙人和少先隊隊鼓演示
用彩紙做成高約10cm的紙人,放在少先隊隊鼓上,敲響隊鼓,觀察彩色紙人在跳動,猶如少女翩翩起舞。紙人的跳動是敲鼓時,鼓皮振動,鼓皮由于振動發出聲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動,紙人停止跳動,聲音也沒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視范圍小,若有實物投影儀則可選用)
分別觀察不敲擊和敲擊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時,是否濺起水花。
注意:每個實驗都應對比觀察,由學生總結得出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簡介: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聲也是由于振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教學方法:由實驗現象概括歸納得出結論。
可共選擇的實驗:
演示:如圖3-1-3所示,
解釋此實驗:用石塊激起水波類比振動在空氣中激發聲波。(可看書圖3-4解釋,也可做成課件)
叉股振動——壓縮周圍空氣振動——空氣發生疏密變化——形成聲波——向遠處傳播。
敲擊一次音叉,將叉股放入水中,跟沒有放入水中時比較聲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體也能傳播聲音。
學生隨堂實驗:兩人一組,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上,另一位同學在同一張桌子離耳朵較遠的地方輕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聽見敲桌聲,然后兩人互換。
“土電話”表明:固體也能傳播聲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簡介:月球上宇航員用無線電設備通話
結論:氣體、液體、固體物質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聲速:
引導學生回憶電視電影中看過的情景,講解“伏地聽聲”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聽到遠處的馬啼聲,人耳可伏在鐵軌上聽到遠處的火車轟鳴聲。問題: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聲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
固體物質中的聲速最大,其次是液體,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空氣中:(15°C)340m/s
回聲
引導學生展現已有感性認識:對著高山喊話,在大禮堂中大聲講話等出現回聲現象。
提出問題:
為什么有時能聽見回聲,有時又聽不見呢?
聽到回聲的條件是什么?離障礙物至少要多遠?
為什么在屋里講話比在操場上講話聽起來響亮?
回聲是否能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你知道哪些?
結論:聽到回聲的條件是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
回聲可以加強原聲,可以測量距離。
通過想想議議中的問題思考物力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簡介:回音壁、三音石、圓丘等建筑,擴展知識,激發興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結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探究活動
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應用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有關聲音的現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展至今,聲學已是非常活躍的學科,它廣泛涉及到建筑、音樂、心理、醫學、地球、大氣、海洋、工程技術等很多領域,形成的交叉學科多達二十幾個。通過調查,了解其中的幾個方面。
【活動流程】
制訂計劃;查閱和收集相關的材料;綜合分析材料;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注】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時間的計算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1小時=60分,1分=60秒,并能進行簡單的計算。
使學生進行簡單的時間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國慶長假剛剛過去了,徐老師去玩了很多地方,你們去玩過嗎?看來大家都玩得很開心很快樂,徐老師班的陸宇同學在國慶節那天也玩得很開心,他進行了愉快的國慶寧波一日游。大家想知道他在那一天是怎么過的嗎?我們一起來聽聽陸宇他是怎么說的。(課件出示,播放錄音:今天早上我6:00就起床了,叫了一些同學乘上了330路公交車,8:00到了寧波,下車后買完點心剛好是8:05,然后我們步行,在8:45來到了寧波天一廣場……)
師:聽了陸宇的介紹后,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你又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2、生提出數學問題
分別是從早上6時到8時到達寧波經過了多長時間?
從8時到達寧波到買完點心經過了多長時間?
從8時零5分到8時45分經過了多長是時間?
從早上起床6時到8時零5分經過了多長時間?
從早上6時到8時45分經過了多長時間?
從8時到8時45分經過了多長時間?
(讓學生說清楚提出的數學問題的具體意義。從到經過了多長時間。)
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板書。
6:00——8:007:00——8:05
8:00——8:057:00——8:45
8:05——8:45
二、新課教學
1、教學從6:00——8:00,8:00——8:05
2、教師提問:從六時到八時經過了多長時間呢?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為8—6=2時
師:那么2時還可以怎么說呢?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因為一小時等于60分,所以2小時等于2個60分就是120分。
3、那從8時到8時零5分經過了多長時間呢?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4、練習鞏固。
3時2分4時3分,個等于多少?
三、教學從8時零5分到八時45分經過了多長時間。
1、師:這個問題你能解決嗎?
生:40分
師: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嗎?你們又是怎么想的呢?
2、現在請大家可以借助鐘表撥一撥,也可以動筆算一算,畫一畫,看看從8時零5分到8時45分到底經過了多長時間?
3、學生討論說說想法。
a.45—5=40(分)師借助課件來進行說明。
b.用數格子的方法來數一數,從8時零5分到8時45分經過了八大格,因為一大格有5分,所以8大格就是40分鐘。
c.用60-5-15=40(分)用整個一小時減去前面的5分鐘再減去還相差的15分鐘,就是經過的40分鐘。
4、練習鞏固
陸宇同學來到天一廣場后他到底在干什么呢?請大家來看大屏幕。
新華書店
9:10—9:55
樂購
10:05—10:30
禮品商店
10:45—11:00
肯德基
11:15—12:15
四、練習鞏固
1.陸宇同學下午打算去看一場電影,可是電影院上寫著
a.“下午2:10,電影需要放映45分鐘,那你知道電影會在什么時候結束呢?”(播放錄音)
b.下午2:10,現在才下午1:50,我還要等多長時間呢?(播放錄音)
2.延伸練習
我們打算在下午4:00到洪塘,如果330路公交車從寧波到洪塘需要開40分鐘,我們最晚要什么時候等在330車站了呢?
五、課堂總結
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1、堂課教學的載體選擇的比較好,對于學生學習這一知識很有好處。本堂課進行主題式的教學,進行了用教材,而不是進行教教材。
2、教學目標的定位相當確切。重點突出。突破難點的地方(從8時05分到8時45分經過了多少時間?)運用了媒體這一形象的措施,讓學生從算理上去理解。
時間的計算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進行時間單位的簡單計算,加深對時間單位的認識,加深學生的時間觀念。
2.在時間單位換算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3.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時間單位的換算。
2.計算中間經過的時間。
教學難點:
計算中間經過的時間
教學用具 :演示鐘、鐘面模型,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鐘。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口答:1時=( 60)分,1分=( 60)秒。
2.5時=(300)分 120分=(2)時 3分=(180 )秒 180秒=( 3)分
3.(1)教師報時間,學生在鐘面上撥出相應的時間
9時48分 12時25分 11時5分 23時00分
(2)在11時5分的基礎上,再加15分,分針應撥到什么地方?4
二、揭示課題
這節課學習“時間的簡單計算”。(板書課題:時間的簡單計算)
三、教授新課
1.教學例1。
(1)提問:1時等于多少(60)分? 2時就是幾(2)個1時?是多少(120)分?
(2)2時是120分,你是怎樣想的?
啟發學生說出:1時是60分,2時就是2個60分相加,60加60就是120分。
(3)試一試:3分=(180)秒,你是怎樣想的?
2.練習:教材第62頁下面的做一做第1題。
(1)學生獨立練習,集體訂正。
(2)指名說一說是怎樣算的。
3.教學例2。
(1)出示例2的題目要求,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2)出示第一、二個鐘面圖。
①讓學生觀察后回答: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
②討論:你是怎么想出來的?(6人為一組展開討論。)
匯報討論結果。
③教師重點講解數大格的方法。分針從7時30分開始走到7時45分,一共走了3個大格,一個大格是5分,3個大格是15分。
4.練習:教材第62頁做一做第2題。
出示圖片第2題,學生思考后口答。
課堂練習
1.填空:
(1)50分比1時少(10)分 ,1時比45分多( 15)分。
(2)一節課是( 40)分,課間休息(10 )分,再加上( 10)分,就是1時。
2.練習十四第4題。
課堂小結
1.這節課學習了時間單位的簡單計算,重點學習了時間單位間的換算及計算中間經過的時間。
2.時刻和時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時刻是表示一天內某一特定的時候,如10時25分上第三節課。時間是表示兩個日期或者兩個時刻的間隔,如一節課上了40分。
布置作業
練習十四第2,3,4題。
時間的計算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 加深對時間單位的認識。
2、了解時間的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用途,會通過觀察、數格子、計算來知道所經過的時間。
3、了解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
教學重點:
學會一些有關時間的計算。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時、分、秒進率
板書:1時=60分 1分=60秒
2、填空題
2 時=( )分 2 分=( )秒
180分=( )時 120秒=( )分
1時40分=( )分 6分=( )秒
3、填合適的時間單位
(1)一節課的時間是40( )。
(2)看一場電影要2( )。
(3)小東跑一100米要用16( )。
二、探究新知
1、小學作息時間表
多媒體課件展示“小學作息時間表”學生自讀問題,依次解決問題
(1)上午第一節課是從幾時幾分到幾時幾分?這一節課上了多少時間?
你是怎么知道一節課的時間,你有什么方法?你會不會列算式。
(老師講解列算式計算)
板書:8:50 – 8:10=40分
8 :5 0
-8 :1 0
4 0
答:這節課上了40分鐘。
(2)反饋練習:學生板演,說說自己怎么想的。
下午第七節課上了多少時間?
(3)深入探究,10:50~11:30 第四節上了多少時間?
學生先試做,問在計算中發現有什么問題?
重點講解分不夠減,到時退一作60分。
(4)反饋練習:
1.小明從家里出發去學校,路上經歷了多長時間?先看鐘表,再請列式計算。
讓學生說出不同的方法,學生板演并訂正錯誤。
三、鞏固練習
1.王老師看一場電影時刻表如下,請問這場電影放映了多長時間?
2.王華上午在校3小時20分,下午在校2小時30分。他一天在學校多長時間?上午比下午多多少時間?
3.小明從家到學校要走15分鐘,他每天要在7:40到學校,他應該在什么時候從家出發,才能準時到校?
四、全課小結
師:今天你學習了什么知識?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時間的計算教案 篇八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初步理解時間和時刻的意義,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加深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認識。
(二)過程與方法
在自主探究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過程中,初步掌握一些求簡單的經過時間的方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簡單的時間計算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體會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性,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好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加深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認識。
教學難點:理解計算經過時間方法的原理。
三、教學準備
課件、鐘面。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課件出示情境圖:
教師:從情境圖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學生匯報交流。
教師:根據信息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
預設:到奶奶家要坐多長時間的火車?
教師: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板書: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設計意圖】創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時間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讓學生有親切感,并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有效的支撐和促進作用。
(二)自主探究,尋找策略
1、學生獨立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教師:解決這個問題,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2、小組討論交流。
教師:和同學說一說你是用什么辦法解決問題的。
3、全班匯報。
請各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
預設:
(1)在鐘面上通過撥針的方法,數出到奶奶家要坐9小時的火車。(操作演示)
(2)利用普通計時法分段計算。先求出上午坐火車的時間,再加上下午坐火車的時間。即:12-9=3(小時),3+6=9(小時)。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8篇《時間的計算教案》,希望對您有一些參考價值,更多范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我。
本文由用戶feng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2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