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堂實錄 篇一
自學階梯評估測試題
四基達標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國作家________。
2.給加粗字注音:
①啜泣( ) ②嶙峋( ) ③眩目( )
④納罕( ) ⑤訓誡( ) ⑥凝視( )
3.解詞:
①納罕
②小心翼翼
③訓誡
④眩目
4.本文開頭為什么突出“悶熱”?
能力提高
閱讀課文最后三段,回答問題:
1.父親為什么不怕孩子失足?為什么不上去抱他下來?
2.末段說“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又說“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確”,為什么又說“前途茫?!蹦??</pgn0004a.txt/pgn>
3.找出“我”下山時心理變化的詞語,并說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
4.對這位父親的教育方法,你贊成嗎?你是如何看的?你爸爸又是怎樣教育你的?
開放探究
1.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敘寫一下自己的一次“冒險”經歷。
2.對你爸爸教育方法,你有何看法,請以“________,我想對你說”為題,給爸爸或媽媽寫封信,字數不限。
參考答案
[四基達標]
1.美 莫頓·亨特
2.①chu^ ?、趌0n n ③xu4n ④n4 ⑤ji8 ⑥n0ng
3.①驚奇,詫異 ②謹慎小心,絲毫不敢疏忽的樣子 ③告誡教導 ④(眼睛)昏花
4.因為天氣悶熱,他們想爬到懸崖上去涼爽涼爽,為下文作鋪墊。
[能力提高]
1.這位父親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他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以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
2.這里“前途茫?!钡囊馑际遣恢涝?lt;/pgn0140a.txt/pgn>樣才能抵達我要到的地方,困難重重,舉步維艱。
3.有信心→信心大增→產生巨大成就感。側面表現了父親的引導給“我”心理上帶來的巨大力量,說明父親教育方法的恰當。
4.言之有理即可。
[開放探究]
1.略
2.表明自己的態度、觀點、語言誠懇,不失身份。符合書信的體例即可。
上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檢測題
下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評估測試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 篇二
閱讀過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后,感覺有三得(即三點感受),現寫出來,希望能對同學們有所啟發。
關于命名題目。全文寫“我”爬上懸崖卻恐懼得不敢爬下來,后來是在父親指點鼓勵下才戰勝恐懼順利爬下了懸崖,再得出日后人生經驗,擁有自信,勝利前進。根據這個課文內容,我們還可以再擬出《上懸崖》、《下懸崖》、《下一步,再下一步》。不妨將這些題目與《走一步,再走一步》試著作個比較。倘擬《上懸崖》作題目,讓人覺得僅寫“我”恐懼,不是作者要表現的中心,最不行;倘擬《下懸崖》為題,抓是算抓住了重點,但全文在末段還寫到了“我”的很多其它事情,故此題目也不能統攝全文內容,做標題不確切;倘擬《下一步,再下一步》做題與《下懸崖》一樣,仍然太拘泥于具體活動,也還不太行;而《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個題目中的“走”可以理解為“下懸崖”中的“下”,也可以理解為戰勝人生困難中走出一步的“走”,且還寫出了下懸崖的“漸變”過程,因此用這個命題作為標題,較為妥當。
關于人生經驗。全文末段中,作者以“下懸崖”為觸發點得出人生經驗,它是“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達的地方為止”。本書中這個人生經驗“下懸崖”痕跡尚過深,我們把它向生活遷移,能將其轉化成我們學習的人生經驗,就是“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不要被困難所嚇倒,要有信心和勇氣去戰勝它,并將困難分成若干塊,逐步克服之,直到完全取得目的”?!督虆ⅰ伏c明的經驗則是“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能積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得以克服”。這又適合于對付所有困難。如果說通過本文的學習,能讓我們明確戰勝學習困難及戰勝任何干大事業途中困難的方法,那么文章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關于分段。全文寫事、寫理誰重要呢?在我看來,事與理旗鼓相當,半斤八兩。雖然理只占全文末段,寫事文字多而又多,但是我們還是要說秤砣雖小壓千斤。因此,全文按敘一事得一理寫法來分,可以分成兩部分。即前面寫事為第一部分,末段得出人生經驗為第二部分。如果我們按文章一般有“三段式論”觀點去看,上述第一部分可以分成“為何去爬懸崖的原因”和“爬懸崖的經過”兩大部分,也即上述得理的第二部分降格為第三部分。還有,我們從給文章擬定題目的討論中知道,“上懸崖”實在跟人生經驗不很吻合,它只不過是“下懸崖”的一個先期過程。也即寫人生經驗的一塊內容跟“下懸崖”相對應,所以我們認為倘將全文分為四個部分也不錯。它們是:第一部分交代玩厭其它游戲才去尋找刺激爬懸崖這個起因;第二部分寫“我”在攀爬懸崖過程中陷入困境;第三部分寫“我”在父親指點下爬下懸崖,擺脫了困境;第四部分寫以仿“下懸崖”經歷為人生經驗去在人生道路上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給了我們以啟示。我看上面三種分段情況,都是相當不錯的。能整體把握,能領會作者意圖及布局結構精思妙想,對分出的段落層次能條分縷析地自圓其說,就算很好啦。這又恰恰是我們初中同學必須擁有的閱讀能力。所以我們還是應該下苦功夫去培養這種能力。當然,第三種分段法還是更被《教參》(即廣大學者及專家)所認同。其中“為什么是這樣的原因”就留給我們同學去作一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 篇三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
教學設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以敘事為主的文章。本文運用質樸的語言,描述了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在故事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教學此文章,本著課標中“使學生學會欣賞作品,領會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口語交際的能力”的理論指導,以及語文應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理論指導。選用創設情境,教師點撥,學生討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一個人攀爬在懸崖上”的圖畫。
提問:(1)同學們都爬過山嗎?或者有過什么歷險的經歷?你是如何渡過難關的?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小結)
師:畫面上的人順利地爬到了懸崖上,可當他回首眺望時。不免有些心驚膽顫。繼續向崖頂爬,有些腿軟,想下山,實在害怕。眼看夕陽西下,誰來幫幫他?
(讓同學們思考片刻,然后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見解)
師:大家都非常熱心積極地替他想辦法,現在我們打開書來看看書中的“我”,最后如何下山的。請大家把書翻到第二課,先看一下“導語”,這篇文章寫的是我童年時的一次“脫險”的經歷,既然是“脫險”,那么是什么險呢?怎么會陷入險境呢?又是怎么脫險的呢?時隔57年,65歲的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經歷呢?說“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這幅畫的內容與課文聯系緊密,創設這樣的情境,可以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能自如、輕松地導入新課]
整體感知
1、默讀
默讀要注意速度,要從每分鐘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分半鐘看完。到時說“時間到”。默讀后要請同學復述故事情節,閱讀時要特別留意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數字等重要信息。
2、復述故事情節
(1)復述前的準備——搶答:
師: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生:費城
師: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
生: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
師:爬懸崖的一共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生:和我一起的五個小男孩;內德、杰利
師:那座懸崖有多高?
生:約20米高
師:巖石架有多高?
生:14米
師:再仔細看書,文中是怎么寫的?
生:離崖頂還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狹小巖石架,所以巖石架的高度是約7米。
師:他用了一個“約”字,表述得很準確。下面請同學復述一下課文,那么,復述故事要注意什么問題呢?首先,要理解文意,明確中心。其次,要理清課文的情節結構??垂适碌拈_端、發展、高潮、結局各寫了什么內容。重點內容要詳述,非重點的應簡略。再次,要抓住原文中的關鍵詞語和句子。最后,還要注意復述應該要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
學生復述(略)
[先讓學生明確復述的要領,復述后師生共同評議復述中的得失,根據評議,改進自己的默讀習慣,積累經驗。]
師: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
交流探討
學生讀后,教師出示課文主旨研討題:(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2)為什么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3)故事蘊含了什么生活哲理呢?
生:課文中的“我”面對困難,“著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也就是把大的困難分解,走好每一步,解決每一個小困難,最后就能成功。
生:生: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好戰勝,把小困難一個一個解決掉,大困難不就克服了嗎?
生:有一次老師留的作業特別多,我寫著這科想著那科,一邊唉聲嘆氣,覺得寫一晚上也寫不完,后來我媽媽對我說,你就寫完一科再寫另一科,一科一科寫,肯定能寫完,后來我就靜下心寫,結果九點多就寫完了。我想,如果一個人總想著,距離太遙遠了,困難太大了,那么他就會失去信心和勇氣,被困難嚇倒。
生:……
師:的確是這樣,在人生道路上,無論我們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都可以化整為零,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步一步戰勝小困難,最后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白咭徊剑僮咭徊健?/p>
這種人生經驗,給人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
拓展延伸
同學們還記得蘇軾的《題西林壁》這首詩嗎?
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山姿,視角不同,進入視野的山的形象也就有了差異。同樣,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文章,也會有不同的感覺和發現,多角度閱讀,首先要確立角度,可以著眼于某個任務,也可以著眼于某一情節,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請同學們積極思考,就文中的人物、情節提出自己有創意的解讀角度。
學生提出后教師整理:
(1) 評論四個孩子的行為。喜歡文中哪個人物?不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2) 石架大約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來要保險得多,也簡單得多,父親為什么不這樣做?
(3)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么辦?
(4)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就以上問題,學生合作探究,各抒己見。
[小組討論能最大限度地活躍學習氣氛,調動群體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相互間進行智力啟迪和互補,同時也為每個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教師抓住學生討論中的最佳契機,適時加以點撥,如有爭議的或帶有共性的問題再作集體指導,培養學生選擇、分析語言信息的能力。]
生:我喜歡杰利。在“我”爬上石架,進退兩難時,“杰利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后來他把父親找來,說明他還是挺有愛心的。
生:其他的孩子把“我”丟下不管,甚至還嘲笑“我”,說明他們沒有愛心,我不太喜歡他們。
生:因為我一直體弱多病,父親讓我一個人下來,萬一我摔下來,他會后悔一輩子的。
生:父親可能會有這種擔心,但他一定了解自己的兒子。他沒有把我抱下來,是想鍛煉我的勇氣,如果他把我抱下來,那么下次還遇到類似的困難,我可能還是束手無策。
生:因為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走,父親指導孩子讓他自己走下來,是讓孩子增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我覺得父親這樣做是正確的。
生:如果父親沒來,作為同學,我會陪著他,安慰他。]
生:我不會丟下他一個人在懸崖上,我會想辦法幫助他,帶著他一步一步走下來。
生:如果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我會想辦法節省體力,等天亮再大聲呼救。
生:如果在可能的情況下,我會一點一點自己小心的爬下來。
生:……
師:從同學們的發言中,老師能感受到大家都有一顆患難與共的愛心,而且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勇敢、堅定。文中作者的經歷,能給你怎樣的啟示呢?
生:以前我總想,要是馬上能上大學多好呀。現在我知道了,學習要從小學學起,然后再一級一級往上升,課程也是由易變難,學習就像是馬拉松,是急不來的。初一是打基礎的一年,我要把握住每一步。
生: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創業時也是白手起家,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立了一家并不大的電腦公司,在美國激烈的競爭中,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后來擁有了許許多多的財富。看來,大人們的事業,也是一步一步創造出來的。
小結:
文中的“我”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獲得一生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如果你在生活中也能不斷思考,善于感悟,那么,你也將擁有一個高質量的人生。
布置作業
(1) 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么困難?當時你是怎么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
(2) 讀下面一段文字,你有何感受?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
心理學家做過一次實驗:將一只饑餓的鱷魚和一些小魚放在水族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板隔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進攻,它失敗了,但毫不氣餒;接著,它又向小魚發動了更猛烈的進攻,它又失敗了,并且受了重傷;它還要攻擊。第三次,第四次……多次進攻無望后,它不再進攻。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擋板拿開,鱷魚仍然一動不動,它只是無望地看著小魚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閑地游來游去,放棄了繼續的努力,最終活活餓死了。
[通過本課學習,學習作者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觀察生活,體會生活,不斷吸收有益的東西來充實自己,充分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冒 險
脫 險
著眼于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
上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3
下一篇:童心與天氣——淺析《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虛假探究。
《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堂實錄 篇四
○教學目標
①正確地朗讀課文。
②較完整地復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③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④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①復述故事情節。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課前準備
投影儀。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復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了,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學習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學后,卻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挺大,不會學習;你想和同學們搞好關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脫險經歷中尋求啟示吧;
學習字詞
①指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②投影出示練習。
a.給加點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結合語境解釋詞義。(略)
指導學生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①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并思考問題。
[要求]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
(教師可以投影出示以下問題組)
其他學生邊聽讀邊思考,在書上標記。
a.課文主要記敘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這件事情發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為什么“一時拿不定主意”?后來又為什么跟著伙伴們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么想的?
e.后來“我”又是怎樣脫險的?脫險以后“我”有什么感覺?
②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組,幫助學生掌握記敘要素,理清故事情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看書,不要脫離課本,要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
在理清以上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復述課文
教師可提要求:
①跳讀課文,抓住以上討論要點。
②重點細節,尤其是脫險部分,盡量用課文原句。
③口齒清楚,能正確表達感情。
可以找兩位學生復述,其他同學聽后評析復述情節。以上環節主要為了幫助學生熟悉本文故事情節,尤其是細節描寫,為下一步探究性閱讀、多角度閱讀打基礎。
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學生只要能扣住課文說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爭議的地方,可課后思考,留待下節課繼續探究。
齊讀課文最后一段,背誦
布置作業
①寫生字。
②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學設計
探究性品味“脫險”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課文,復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記敘的事件,而且也悟出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過“我”的脫險經歷告訴人們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這困難多么嚇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通過研讀重點情節再進一步領會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讀脫險部分。
②組織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問題組。
a.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親為什么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么啟示?
c.“你能辦得到的?!薄斑@似乎能辦得到?!薄拔夷苻k得到的?!崩首x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么不同?后兩句寫出了我的什么變化?
d.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為什么還說“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結合文章最后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應幫助學生扣住文章主題討論理解這些問題。
指導多角度地閱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①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為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說足、說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杰利??赡苡械耐瑢W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②討論: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于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為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③繼續組織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啟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么困難?當時你是怎么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
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后;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據……
總結全文
①讓學生再談學習本文之后的體會。
②教師小結: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么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③背誦(或朗讀)課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業
閱讀《迷途笛音》,簡單寫寫自己的心理感受。
點評
本案教學流程設計為整體感悟——探究研讀——拓展延伸三大板塊。
教學設計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導”學地位,又注重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開展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探究性閱讀、拓展與延伸等教學環節更是把學生的生活與語文學習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通過體驗反思接受正確的審美觀與情感熏陶,而對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啟迪學生開展思維活動的同時,并沒有忽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體現了語文教學要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理念。
上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4
下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
《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堂實錄 篇五
第一部分: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訓誡( ?。♂揍荆ā 。∴ㄆā 。☆^暈目眩( )
2.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
⑴我因為看到前途的遙遠可怕 ?。ㄒ灾隆 ∫灾粒┗倚膯蕷狻?/p>
⑵我終于爬到他們那里, ?。ㄐ捏@肉跳 草木皆兵)地蹲在石架上。
⑶暮色開始 (四合 閉合)。
3.在橫線上填寫下列各詞的近義詞。
軟弱 疲乏
哀求 膽怯
4.請結合課文,說說加點詞語表現了“我”怎樣的心理。
⑴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
⑵然后,我竟想不到的是,我覺得自己有種巨大的成就感。
5.亨特在投入父親的臂彎之后,“覺得自己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
6.請在橫線上寫上恰當的句子,并讀一讀,看看寫得怎樣。
困難——
是山,但我們能翻越,
是海,
是陰云,當它散去時,晴朗終會復來
是風暴,
只要你足夠自信,只要你足夠堅強!
讀選文,回答問題:
其他孩子一個接一個連攀帶爬地向上爬,朝著離崖頂尚有三分之二路程處的一處狹小巖石架進發。最后,我全身顫抖,冷汗直冒,也跟著他們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面噗噗亂跳。
我終于爬到他們那里,心驚肉跳地蹲在石架上,盡量靠近里面。其他孩子慢慢地向石架邊緣移動,我看在眼里,嚇得幾乎暈倒。
接著,他們又開始向崖頂攀爬。他們打算從崖頂沿著一條迂回的下山小路步行回家。
“嗨,慢著,”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
“再見!”其中一個孩子說。其他孩子跟著也全都哈哈大笑起來。
他們左折右轉地爬上崖頂之后,向下凝視著我?!叭绻阆氪谀抢铮痛昧??!庇袀€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氣?!苯芾磥砗孟裼悬c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從石架上向下望,感到頭暈目眩;我絕對沒法向下爬回去,我會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頂的路更難爬,因為它更陡,更險。我聽見有人啜泣,正納罕那是誰時,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己。
7.從文中摘抄出表現“我”攀爬懸崖時心理活動的詞句。
8.如果將第4、5段對話改變如下:
我說:“嗨,慢著,我沒法——”
其中一個孩子說:“再見!”
你覺得好不好?仔細看看文段中的對話描寫采用了哪些方式,并用自己的分析寫寫“考試后和父母的對話”。
9.亨特遇到的困難真的很大嗎?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0.亨特為什么爬不上去?結合學習騎車、游泳等生活經歷談談你的看法。
第二部分:
歷練后的飛翔(明飛龍)
在遼闊的亞馬遜平原上,生活著一種叫雕鷹的雄鷹,它有“飛行之王”的稱號。它的飛行時間之長、速度之快、動作之敏捷,堪稱鷹中之最,被它發現的小動物,一般都難逃脫它的捕捉。
但誰能想到那壯麗的飛翔后面卻蘊含著滴血的悲壯?
當一只幼鷹出生后,沒享受幾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經受母親近似殘酷的訓練,在母鷹的幫助下,幼鷹沒多久就能獨自飛翔,但這只是第一步,因為這種飛翔只比爬行好一點。幼鷹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訓練,否則,就不能獲得母親口中的食物。第二步,母鷹把幼鷹帶到高處,或樹邊或懸崖上,然后把它們摔下去,有的幼鷹因膽怯而被母親活活摔死。但母鷹不會因此而停止對它們的訓練,母鷹深知:不經過這樣的訓練,孩子們就不能飛上高遠的藍天,即使能,也難以捕捉到食物進而被餓死。第三步則充滿著殘酷和恐怖,那些被母親推下懸崖而能勝利飛翔的幼鷹將面臨著最后的,也是最關鍵、最艱難的考驗,因為它們那正在成長的翅膀會被母鷹殘忍地折斷大部分骨骼,然后再次從高處推下,有很多幼鷹就是在這時成為飛翔悲壯的祭品,但母鷹同樣不會停止這\’血淋淋\’的訓練,因為它眼中雖然有痛苦的淚水,但同時也在構筑著孩子們生命的藍天。
有的獵人動了惻隱之心,偷偷地把一些還沒有來得及被母鷹折斷翅膀的幼鷹帶回家里喂養。但后來獵人發現那被喂養長大的雕鷹至多飛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來。那兩米多長的翅膀已成為累贅。
原來,母鷹“殘忍”地折斷幼鷹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決定幼鷹未來能否在廣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關鍵所在。雕鷹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強,只要在被折斷后仍能忍著劇痛不停地振翅飛翔,使翅膀不斷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翅膀則似神話中的鳳凰一樣死后重生,將能長得更加強健有力。如果不這樣,雕鷹也就失去了這僅有的一個機會,它也就永遠與藍天無緣。
沒有誰能幫助雕鷹飛翔,除了它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遼闊而美麗的藍天,也都擁有一雙為藍天作準備的翅膀,那就是激情、意志、勇氣和希望,但我們的翅膀也同樣常會被折斷,也同樣常會變得疲軟無力,如果這樣,我們能忍受劇痛拒絕憐憫,永不墜落地飛翔嗎?
11.雕鷹為什么被稱為“飛行之王”?
12.文中那“壯麗的飛翔”后面蘊含著的“滴血的悲壯”指的是:
⑴
⑵
⑶
13.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各指什么?
⑴如果不這樣,雕鷹也就失去了這僅有的一個機會,它也就永遠與藍天無緣。
⑵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遼闊而美麗的藍天,也都擁有一雙為藍天作準備的翅膀。
14.聯系全文,請賞析文中劃曲線的句子。
⑴它眼中雖然有痛苦的淚水,但同時也在構筑著孩子們生命的藍天。
⑵沒有誰能幫助雕鷹飛翔,除了它自己。
第三部分:
15.對下列加點的詞語在句中的含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有些人寧愿循規蹈矩,落個疲憊不堪,也不肯運用心智去研究和思考,以改進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循規蹈矩:在這里是遵守規矩的意思。)
b.許多科幻書對地球的前景都抱著一種悲觀的態度,這并非杞人憂天,如果我們不注意保護環境,科幻書中所描繪的情景就會成為可怕的現實。(杞人憂天:此處比喻不必要的憂慮。)
c.在深海和遠洋中還有許許多多尚未被我們充分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潛力是不言而喻的。(不言而喻:此處指眾多海洋生物的潛力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d.為了給失學的孩子籌建\’希望小學\’,他嘔心瀝血;新學校落成時,這位鋼鐵般的漢子也流淚了。(嘔心瀝血:此處形容費盡心思。)
16.在下面語段橫線上依次填人關聯詞語,最準確的一項是( )
在一定條件下,科學知識之所以正確是因為經過了實踐的檢驗。 條件變化了,原有的科學知識會被人們用新的實踐去檢驗, 會被修改和發展成新的科學知識。但人們之所以要不斷學習 是因為原有知識統統“過期變質”, 是因為新條件下產生的新知識能使人們的知識、思維和智慧更上一層樓。
a.如果 從而 并非 而 b.如果 從而 不僅 而且
c.雖然 但是 不僅 而且 d.雖然 但是 并非 而
17.請仿照例句的句式和所用修辭,寫出你對“家”的感受。
例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種漂流,那么家是一只小小的船,家是溫暖的港灣,家也是永遠的岸。
如果 ,那么 , , 。
上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練習1
下一篇:沒有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六
武漢市新洲區邾城二中 郵編430400
一、導入 新課
在師生問好后,我先給學生們講了一個故事,以此導入 新課。我講道:“ 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著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做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并不難,然后,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后方的無線電支持。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于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侯一段經歷的啟示。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個人是誰,經歷的是怎樣一件事嗎?”
由于在早朝讀的時候我讓他們讀過這篇課文,因此我的話音剛落下來,就有學生搶答,“他是莫頓。亨特。”“爬山”“爬懸崖……”我想學生們對課文可能還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接著說:“對,他就是莫頓亨特,那么他小時候到底經歷了一件怎樣的事情呢?下面請大家先仔細朗讀課文,然后請大家代替他說出故事的大致內容。”
在學生讀完后,復述前,我還問學生:“你們說復述這個故事要注意哪些問題呢?”有學生說:“這篇文章是記敘文,所以我們應該講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說得很好,那么,從詳略來看呢?”我接著問。學生中有人補充說:“應該重點復述我是怎樣在爸爸的指點下走下懸崖的,還應該重點描述一下我當時的心理活動。”我在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后,就讓學生們在四人小組中相互復述。
其間,我在教室中穿插走動,不時傾聽學生的復述,我發現他們基本上都是按提示復述的,看來學生們對課文內容已經十分熟悉了,我想已經可以進入下一個環節了。
二、自主、合作、探究
在對學生們的復述進行總結后,我說:“現在同學們對課文已經十分熟悉了,這是我們學好文章的基礎,那么,你們再說說這篇課文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內容呢?”
學生們聽后,面露難色,似乎不知從何說起。于是,我決定讓同學們從我們已經學過的課文中找到思考的方向。
我說:“大家回顧一下我們本單元學過的《滋味》,看看我們從中學到了什么?”稍作思考后,學生就紛紛發言,有的說:“通過學習我知道了在寫作文的時候應該注重人物的動作、心理的描寫,這樣才能使文章生動、具體可感?!庇械恼f:“我明白了生活原本就是有滋有味的,關鍵在于我們要去品味、體驗、感悟?!?/p>
……
“大家說得很好,你們再想想這些知識我們分別使我們在哪些方面有所收獲?”我又問。
“使我們在思想認識上有了收獲?!?/p>
“使我們在寫作上有了收獲。”
“不對,你說得太片面了,應該說使我們在語文知識方面有了新的收獲,因為,寫作只是語文的一個方面。
……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最后我就總結說:“看來大家一致認為,面對一篇新的課文,我們都應該從兩個方面去學習,一是看在語文知識方面能學到什么;二是看在思想上有什么收獲。”“明白了這些,你們再說,今天的這篇課文,你能有些什么收獲呢?你們快速瀏覽一遍課文,再告訴老師。”我又把那個問題拋給了學生們。
有了剛才的討論,學生們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覺,閱讀時自己體會最深的東西就找到了歸屬。
有的說:“作者對自己的心理描寫刻畫的十分細致”。
有的說:“文章的細節描寫很生動,對人的心理把握很準”。
有的說:文章的語言……語言……我覺得有些句子寫得很好,值得我們學習”。
這位學生似乎不知道如何表達她的意思,但但是她又顯然感受到了什么。于是我讓她念一下她體會到的句子。
于是她念道:“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噗噗亂跳?!?/p>
“你體會到這個句子寫得很好,好在哪里,你能說說嗎?”我說。
“瘦骨嶙峋正是表現了我體質的瘦弱,與前面的8年來我一直有病相照應,而噗噗亂跳則反映了我這時恐懼的心情。這一句話就把這兩層意思都表現出來了。”學生答道。
“還有沒有這樣的句子?”我問。
又有學生念道“我聽見有人在啜泣,正在納罕那是誰時,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己。”
“好在哪里?”我問。
學生說:“這句話寫出了作者當時極度恐懼的表現,因為恐懼所以產生了幻覺?!?/p>
接下來我又讓學生們自己在下面讀兩遍,進一步體會。
我看到學生們都體會到了這些句子的妙處,于是,我問道:“剛才靖雯同學只是體會到了句子的妙處,卻不知道怎么表述,你們知道嗎?”
“這就是說這些句子具有極強的……”---“表現力”,由于在前一篇課文中學到了,因此,大部分學生馬上就脫口而出。
“我們也應該在平時的練筆中去錘煉我們的語言,讓我們的語言也富有表現力。這就是我們今天從課文中學習的第一點語文知識?!蔽疫呎f邊板書: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并且把前面兩位的發言也板書在黑板上:心理活動及細節描寫。我接著問:“你們覺得還有沒有其他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學生們又翻了翻書,但沒有人舉手了,我想那我這節可就按大家體會出來的知識點講吧。于是我說:如果沒有那我們下面的時間就先來體會一下本文的心理描寫的妙處并及作用。大家各自先分別找找“冒險爬山”和“脫險”這兩部分的心理描寫的重點詞語或者句子,再結合語境體會一下這些詞語或句子的妙處,在書上作批注。然后在四人小組里交流,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過了一段時間后,我就讓小組推選代表分別回答。
一個學生說:“在攀爬懸崖過程中表示心理活動的詞有:全身顫抖 、冷汗直冒 、心噗噗亂跳、 心驚肉跳 、哀求啜泣 、頭暈目眩、 恐懼疲乏 、全身麻木 、不能動彈?!?/p>
一個學生說:“這些語句刻畫了小主人公處于險境中的心理狀態?!?/p>
“有些什么心理。”我追問道。
“有因為膽小而表現出的恐懼”
“有上不去又下不來的無奈?!?/p>
“有后悔當初不該來的悔恨?!?/p>
……
不等那位學生說話,下面就有人說了出來。
我說:“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這里通過心理活動的描寫,生動的刻畫出了主人公處于險境中的恐懼、無奈、悔恨,委屈和還有迷茫。但最主要的是……?”——“恐懼”。大家齊聲答道?!斑@樣就讓我們很分明的看到了一個不僅身體瘦弱,而且連意志品質也那么‘瘦’小的‘我’。我們這里分析的是冒險爬山時的心理,那脫險的過程中的心理又是怎樣的呢?”我接著說,并且又叫了一個小組的代表起來回答。
他說:“在脫險的過程中,描寫心理的句子有‘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這似乎是能辦到的’‘我能辦到’?!?/p>
“有什么作用呢?”我問。
學生回答說“這些句子寫出了我當時的心理變化過程,我由最初的毫無信心,慢慢變得有一點兒信心,最后是信心大增,所以我最后能安全脫險?!蔽铱此芑卮鸬眠@么好,于是我表揚了他:“劉鰲同學回答得非常好,我們讀書就要達到這種效果,將文字中隱含的信息都讀出來。要不要給他來點掌聲?”頓時熱烈的掌聲響起,看得出大家得掌聲中飽含著欽佩之情。
我叫大家停下后,說:“剛才我們體會了一些富有表現力得句子,也體會分析了精彩的心理描寫,你們說,這些都是我們在哪方面得收獲?”學生們回答說:“語文知識方面的?!蔽矣终f:“那我們在思想方面又有哪些收獲呢?接下來,我們繼續進行分組討論、交流。”
學生按要求動了起來,經過思考后就互相討論開來,我也不時湊過去聽他們的討論,看觀點多不多、新不新、深不深。
我看到討論得差不多,大家得聲音也越來越小,于是就組織學生們交流。
有的說:“我們做事不要老想著最終的目標是什么,而應該先把眼前的做好?!?/p>
有的說:“無論做什么都要有信心,文中我就是在父親的鼓勵下,逐步樹立信心,才慢慢走下懸崖的?!?/p>
有的說:“我們要學會鼓勵別人,適當的鼓勵能給人強大的精神動力?!?/p>
有的說:“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做一件事情。他明明是有病,卻怕別人說他是膽小鬼,而跟著去爬山,以致于使得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p>
有的說:“我們看到自己的朋友有困難的時候不應該棄他而去,而應該去幫助他?!?/p>
有的說:“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應該一味的想著多么艱難,而應該鎮定冷靜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p>
有的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應該溺愛孩子,而應該嘗試著讓孩子自己去做,鍛煉孩子的能力?!?/p>
我邊聽邊帶著大家評論,最后我說:“大家的發言真是精彩,有的從如何面對似乎無法解決的困難的角度、有的是從朋友如何相處的角度、有的從父母應該如何教子的角度、有的從我們做事應該量力而行的角度、有的從鼓勵人的角度分別談了自己的收獲,有一些觀點,甚至連老師也沒有想到。大家通過交流,彼此就又多了一份財富,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珍惜這些財富、用好這些財富?!本痛私Y束了本課。
執教感言:
新的課程標準對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學目標 過程化、教學設計意向化、教學組織合作化……特別強調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蹲咭徊?,再走一步》的執教過程基本上體現了這些新的語文教學理念。我最大的收獲是找到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突破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是說完全的放手不管,否則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失控,如同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這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學生收效甚微。那么到底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呢?我想到了我們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不就是課標為我們指明的方向嗎?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他們獨自或合作找出要學習的知識點與能力點是完全可能的,讓他們講出自己從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從教學實際來看,他們也的確做到了。由此我想到:語文教師的確應該充分的相信學生,適當放手,讓他們在長期的磨練中,不斷提高、不斷進步、不斷獲得新的成就感,這樣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那么語文教學也就不會再是我們語文教師心中永遠的痛。
《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堂實錄 篇七
許子芬
學習目標:
1、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復述課文內容;
2、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與《在山的那邊》進行比較閱讀。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本文的思想內涵。
教育目標:
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敢于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學習方法:朗讀;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投影儀
教學設計:
課文導入 :
同學們,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困難?(讓學生根據課前準備的內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議論,也可插話。)《在山的那邊》的作者一次次翻過無數座山,戰勝困難,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聯系你的學習生活,你又是怎樣做的?當在生活中戰勝了困難,你想過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嗎?如果把這道理推而廣之,就會成為人生的寶貴財富,成為戰勝一切艱難的法寶。今天,老師向大家推薦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樣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給我們以啟示的。
整體感知:
默讀文章,組織學生復述課文。(大屏幕投影復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
[學法指導]
a.默讀要求(時間、內容)
b.復述要求(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即五個“w”)
復述搶答:
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哪個城市?
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
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是哪兩個?
那座懸崖有多高?巖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組加分的獎勵方式,激勵學生進行思考探究)
學生討論、交流、補充、評論(先小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內容時,要突出重點,給學生創造一個探究閱讀的氛圍,重點可放在“脫險”的過程。
合作探究:
通過復述故事情節,同學們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寫“我”童年一次“脫險”的經歷。既是“脫險”,又是怎樣脫險的呢?其中又蘊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樣說的?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問題。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我”陷入怎樣的險境?又是怎樣脫險的?
b.這件小事給你哪些啟示?
學生朗讀課文后,四人小組討論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從這篇課文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的哲理。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
體驗反思:
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后,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學生練筆,小組交流,全班反饋)(只要學生聯系自己,無論體會大小,教師都要真誠鼓勵)。
[教師小結]居里夫人說過,“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學習了《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兩篇課文,給你留下什么思考呢?進入初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初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著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學生朗讀《在山的那邊》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點片斷,感受文章內容
拓展延伸:
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你還獲得了哪些啟示呢?假如你是“我”,將怎么辦?假如你是“我’’的同學,將怎么辦?杰利與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親為什么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教“我”自己下來?
以上作業 ,請同學們在課間討論交流,整理在練筆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較閱讀談中美德教育方式:
學生朗讀《迷途笛音》回答問題:
文章當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還有什么方式?他為什么會選擇這種方式?你對他這個人又怎樣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這種人嗎,請你舉例。
課后記: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是本課的目標,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學生學習本課興趣較濃,且能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八
學習目標:
1、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復述課文內容;
2、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與《在山的那邊》進行比較閱讀。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本文的思想內涵。
教育目標:
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敢于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學習方法:朗讀;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投影儀
教學設計:
課文導入 :
同學們,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困難?(讓學生根據課前準備的內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議論,也可插話。)《在山的那邊》的作者一次次翻過無數座山,戰勝困難,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聯系你的學習生活,你又是怎樣做的?當在生活中戰勝了困難,你想過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嗎?如果把這道理推而廣之,就會成為人生的寶貴財富,成為戰勝一切艱難的法寶。今天,老師向大家推薦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樣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給我們以啟示的。
整體感知:
默讀文章,組織學生復述課文。(大屏幕投影復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
[學法指導]
a.默讀要求(時間、內容)
b.復述要求(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即五個“w”)
復述搶答:
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哪個城市?
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
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是哪兩個?
那座懸崖有多高?巖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組加分的獎勵方式,激勵學生進行思考探究)
學生討論、交流、補充、評論(先小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內容時,要突出重點,給學生創造一個探究閱讀的氛圍,重點可放在“脫險”的過程。
合作探究:
通過復述故事情節,同學們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寫“我”童年一次“脫險”的經歷。既是“脫險”,又是怎樣脫險的呢?其中又蘊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樣說的?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問題。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我”陷入怎樣的險境?又是怎樣脫險的?
b.這件小事給你哪些啟示?
學生朗讀課文后,四人小組討論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從這篇課文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的哲理。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
體驗反思:
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后,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學生練筆,小組交流,全班反饋)(只要學生聯系自己,無論體會大小,教師都要真誠鼓勵)。
[教師小結]居里夫人說過,“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學習了《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兩篇課文,給你留下什么思考呢?進入初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初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著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學生朗讀《在山的那邊》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點片斷,感受文章內容
拓展延伸:
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你還獲得了哪些啟示呢?假如你是“我”,將怎么辦?假如你是“我’’的同學,將怎么辦?杰利與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親為什么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教“我”自己下來?
以上作業 ,請同學們在課間討論交流,整理在練筆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較閱讀談中美德教育方式:
學生朗讀《迷途笛音》回答問題:
文章當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還有什么方式?他為什么會選擇這種方式?你對他這個人又怎樣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這種人嗎,請你舉例。
課后記: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是本課的目標,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學生學習本課興趣較濃,且能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堂實錄 篇九
多元化的學生就有多元化的教學,多元化的教學就有多元化的設計。本執教者的“說課教案”是按照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本課教學目的,學生的學習目的,新課程設計的原則設計的。分為三大板塊:一、說教學設想;二、說教學流程;三、說板書設計。
一、說教學設想:
(一)總體教學設想:
1、把握新教材特點,理解本課編排的目的。
2、知曉學生學情,為共同學習奠基。
3、與學生同閱讀課文,同在一個平臺上探討人生的哲理。
4、在自讀中感知,在合作中領悟,在探究中啟迪,在實踐中運用。
5、注重讀寫過程的評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張揚個性,亮出自己。
教學設想闡述:
1、把握教材特點,理解課文編排目的。
本課選自人教版教材七冊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是一篇學讀課文。 這篇課文是著名的美國作家莫頓 •亨特寫的。它主要是寫了作者回憶自己童年8歲時一次“脫險”的經歷,其中蘊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但再大的困難,只要我們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將困難化解為一個個小的困難,最終戰勝困難。
整個第四學段的教材編排的依據是《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編排的外在線索是與生活的聯系,內在線索的是按三大板塊: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而本課是屬第一板塊:人與自我。這個單元都是談人生。寫的都是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閱讀這些課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2、知曉學生學情,為共同學習奠基。
從教材的編排特點,看本課,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學讀課文,它是第一二單元人與自我中的主要課文。作為一篇學讀課文,教會學生讀書,即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這是最主要的。而面對剛進入第四學段的(初中)學習生活的學生,從教育心理學的分析看學情:其一,天真、活潑,富于表現力。其二,面對著帶有故事情節的課文,喜歡讀。其三,喜歡討論,喜歡發問,喜歡探究。其四、喜歡說自己的故事。然而難點是對一件事或一個活動中蘊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難度。
面對學生學情的分析,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長處,采用多種學習方法引導、和學生同攻難關。為共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與學生同閱讀課文,同在一個平臺上探討人生的哲理。
因為本文就是通過作者在童年時爬懸崖的一段感受,及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難,就應在懸崖上走下一樣,“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共同的人生體驗,和學生同在一個平臺上,同讀課文,同探討人生的哲理。
4、在自讀中感知,在合作中領悟,在探究中啟迪,在實踐中運用。
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閱讀、討論、探究本課蘊含的人生哲理;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會有嗎,我們應怎樣對待?這個故事的主要敘述的情景是什么?我遇到困難的情景是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 一是要讓學生知道要多讀,讀出味,才能懂其意;二是要領悟文章的內容所蘊含的意義,要多思, 三是要多說,在實踐中學習語文,讓學生通過教師的橋梁,和作者莫頓• 亨特進行心與心的對話。
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從讀到寫,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談談自己對生活的憧憬、體驗和思考。
5、注重讀寫過程的評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張揚個性,亮出自己。
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更重要體現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所以,要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評價標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師——生——作者——課文之間的共同學習、探討的和諧氣氛,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美的享受。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在學習過程中處處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激勵學生展現自我,亮出自我。
本課教學設想的目的,學生閱讀本文后,知曉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腳印都能折射出人生的哲理。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處處是與生活相聯系的。
(二)具體教學設想:
1、教學目標:
(1)自讀、合作讀、探究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感知課文內容,復述故事情節;悟出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2)從課內到課外,舉一反三,運用感知的方法,拓展閱讀汪國真的詩,品出詩的哲理。
(3)從讀到寫,和學生共同結合自己人生中遇到的困難經歷及怎樣處理的,是教訓還是經驗或二者皆有之,寫成短文。
教學目標的設計: 一、體現語文學習的整體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形成整體;聽說讀寫形成一個整體;課內和課外閱讀形成一個整體;教、學的方式方法形成一個整體。二、科學地安排了學習序列:讀:一讀,自主讀,二讀:合作讀;三讀,探究讀;四讀,拓展讀;寫: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談體會。從讀到寫,符合人的思維特征,符合語文教學的特點,符合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教學質量的要求。從課內到課外,體現教學的整體性。三、切合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四、明確、清晰,便于落實和檢測。體現了本課學習的特點:讀寫結合,以讀帶寫,以寫促讀。
2、教學重點:誦讀課文,復述故事,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3、教學難點: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從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4、課型:讀寫結合課
5、教學時間:一節課。(教學時間的分配: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隨機調控。)
6、教學策略:問題策略、 多讀策略、與文本對話策略、合作學習策略、讀寫結合策略
7、教學方法:情境法、誦讀法、討論法、 讀寫結合法、 評價法
8、學習方法:誦讀法、復述法、討論法、讀寫結合法、評價法
9、課前準備:(1)、預習課后的“讀一讀,寫一寫”,結合課文想想這些詞語的意思。
(2)、想想第一課與這課有什么聯系?
(3)、閱讀這一課,你有哪些問題,請寫在紙條上,交與科代表。
此環節主要目的是: 培養學生認字寫字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問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是教師了解學情的一個重要環節。并把學生在預習中提出的問題,整理歸類,放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節研討。
二、教學流程:
語文教學過程設計的目的: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這兩方面必須連成一貫;也就是說,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須能夠運用。”。所以說語文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組織下認識語言世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經過嚴格而有高效的言語技能訓練,學生習得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感染。
(一)、課前導入,創設情景,和學生共同走進美國作家莫頓• 亨特的回憶中。
運用學生閱讀前一課《山那一邊》的感悟 、學生的生活、理想和這課的聯系,采用抒情性的語言,和學生共同走進課文的情景中,共同尋找人生的哲理。激發學生閱讀和探討問題的興趣。
(二)、自主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復述主要故事情節。
1、學生放開聲音朗讀一遍課文后,再默看一遍課文。
這個環節設計:是學生才進入新課文,雖前面已進行了預習,但學生在課堂上,放開聲音運用普通話朗讀課文,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朗讀是否暢通。這實際上是工具性也既是基礎知識的落實,也是落實單元教學的要求,提高學生朗讀能力;二是默看課文,學生經過一次高聲朗讀后,進入靜靜地思讀階段,也實際上在對課文的故事情節“疏理”階段,注重學生思維過程的培養。為下面復述故事主要情節而打下基礎。
2、學生復述故事。
(1)照原文順序復述;
(2)創造性的復述。①選擇自己所喜歡的情節 ② 可以命小標題似的復述;③將故事中人物沒有說完或在行動上沒有完成加之合理的想象進行復述。
這個環節既是知識轉化為能力,書面語言變口頭語言的訓練;又是對課文整體感知的一個語文實踐活動。 復述故事,可以同座進行,這樣就能達到全員參與,然后讓一兩名同學在全班復述。這既是體現培養學生對讀本整體感知、概述、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又是學生的多元性、閱讀的多元性得到體現,它實際上也是學生的個性培養。
(三)、悟讀,合作討論作品中“我”爬懸崖的動作描寫、心理活動描寫和父親鼓勵“我”“走一步,再走一步”具體動作化的語言及所折射出的哲理。
這個環節實際上是上一個教學過程的繼續。在感知了全篇課文的故事情節時,還要通過這個故事情節知其它所蘊含的哲理,這是本課文要達到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但這個過程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它不是枯燥的說教,也是通過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來實現的。 其中學生在預習中提出的問題可結合課文討論體會。
1、分角色朗讀“我”爬懸崖的經歷。(特別對課文中所涉及的對懸崖、“我”、父親的話描寫的詞語要有一種體驗的讀,要讀出味來):
懸崖的高、險:懸崖聳立、垂直的峭壁、大約二十來米高 、(“我”眼中的懸崖)高不可攀的險峰
“我”的身體狀況:八年來一直有??;瘦骨嶙峋、
爬懸崖(半山腰):冬冬直跳、蹲、心驚肉跳、幾乎暈到、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 、啜泣
環境描寫:暮色開始四合、暮色蒼茫,天上出了星星,懸崖大地越來越暗。
父親的語言:“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
2、分組閱讀討論:(可以以學生在預習中提出的問題設置討論題。)
(1)作者描寫懸崖及“我”眼中的懸崖是怎樣的?
(2)作品中的“我”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我”,在爬懸崖中的表情及動作說明了什么?
(3) 父親在文中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3、各組選一名同學發言。
(四)、探究學習最后一段,研討這次“脫險”經歷所蘊含的哲理。
這一段是文章的宗旨所在,是引起作者值得回憶的價值所在。也同時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為剛進初中的學生,對事情所蘊含的“哲理”比較陌生,老師可舉一些學生所常見的例子,來理解“哲理”。如學生最熟悉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毕胂脒@句話蘊含的道理?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想想本文故事說明一個什么道理?這個學習過程同樣應在讀中體會、感悟。師生共同結合自己人生道路上成功與失敗的例子,引導學生明白生活中蘊含的哲理。這樣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就能化難為易。
1、集體朗讀最后一段,勾勒出段中你覺得重要的句子:
2、師生互動,對“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達到的地方。”結合自己的體驗談體會。
(五)、拓展閱讀課文后面汪國真的詩,請同學們想想我們得到一點什么?
1、集體閱讀,感悟詩意。(詩人采用對比手法,說明意志對人是很重要?!按瓜骂^顱”是預示遇到困難,低頭沉思。是為了更好地迎接困難。)
2、自由發言,談談從詩中想到了什么 ?
這個環節,是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整合。體現閱讀課教學在通過課內閱讀的方法,把它運用在課外閱讀上,既是方法的運用,又是學生閱讀多元性的展示,個性的發展。因為這個單元的課文內容都是談的人生,“人與自我”,我的夢想是什么樣,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難怎么辦?這里再一次閱讀汪國章的詩,無疑又是一次對人生的感悟。
( 六)、讀寫結合:學了本文后,敘寫自己遇到的一次困難,來說明一個道理的短文。
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是本節課讀寫結合的最后一個終點站。因為這篇課文是寫的作者親身體驗的一件事,它對學生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從讀到寫, 既開源,又導流。以讀帶寫,以寫促讀,是讀寫結合的特點。而這篇課文從故事的敘述,到揭示蘊含道理的過程,對學生寫作有很大的幫助。實質上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再一次體現。
(七)、課堂教學結尾,再次創設情景,情感的熏陶,在人生道路上同啟迪。
和學生共同呤誦課文的最后一段,激勵學生在人生中應有作家的氣質,戰勝人生中一個又一個困難,實現自己美好的理想。
三、板書設計: 懸崖高、險、
讀:“我”的一次“脫險”經歷 “我”瘦骨嶙峋 怕、嘲笑、恐懼
結 父親鼓勵“我” 爬下懸崖
合 悟:人生中的困難應怎樣對待——“走一步,再走一步”,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化解成小困難克服
寫:遇到的一次困難,是怎樣處理的?從中感悟是什么?
板書設計目的:課堂教學的縮影,提示課文中心的導讀圖,是教學重點、難點的輻射源。它溝通了作者寫作思路、教師教學思路、學生學習思路的橋梁,是提示舊知與新知之間的內在聯系,體現新知的生長點,激起學生的探求新知的欲望。是課堂教學的集成塊,它集教材編者的“編路”、課文作者的“文路”、教師的“教路”和學生的“學路”于一體,是當代“微型技術“的妙用。
本文由用戶海底星空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4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