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 花 源 記 篇一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掌握文言實詞和虛詞,并翻譯全文。
3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重點:1朗讀、背誦課文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我國湖南省有一處風景獨特,倍受世人青睞的旅游勝地,她因東晉時期一位詩人的名作而聞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嗎?那位詩人是誰?去過沒有?請去過的同學簡要介紹有關情況,好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記》,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檢查預習:
1、作者簡介 東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期杰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桃花源記》乃《桃花源詩》的序文),已經成為我國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2、字詞
三、目標
1、熟讀課文
2、(學習前三段)借助課下注釋理解文意 理清結構
四、學習
1聽錄音(標記字音)
2請一位同學朗讀,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讀完后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3結合注解翻譯課文, 理清結構
逐段翻譯(教師可適當給同學講解詞語古今異義現象、詞類活用現象等)
第一段:開端,寫漁人發現桃花林
緣溪行 漁人甚異之 欲窮其林
第二、三段: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的見聞和經歷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才通人 豁然開朗 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
問所從來 便要還家 咸來問訊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 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此中人語云 不足為外人道也
五、反饋思考。
1“忽逢桃花林”“忽”表現漁人怎樣的心情?
2“漁人甚異之”“之”在此指代什么?
3“欲窮其林”“窮”與前文哪個詞照應?表現作者怎樣的心理?
4前文與“豁然開朗”相對應的詞語是什么?
5為什么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1、2、3、
第二課時
一、前測
1、提問背誦情況
2、重點句翻譯
二、目標
1、(學習后二段)借助課下注釋理解文意 理清結構
2、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
三、學習
1、齊讀課文第四段 借助課下注釋理解文意 理清結構
便扶向路 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遂迷 尋病終
第四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
2、 齊讀課文第五段 借助課下注釋理解文意 理清結構
第五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3、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
《1》 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請同學復述課文大意 ( 五分鐘后)
(復述時可適當增加自己的想象。復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學補充。 )
《2》敘事線索
故事情節
4、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然后反復自由朗讀。
四、反饋思考
問題討論
1你認為桃花源人為什么“皆嘆惋”?嘆些什么?
2作者在文章后面部分安排“處處志之”,為什么“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
3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
主題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選派一名代表發言。)
1本文描寫的桃花源是怎樣的社會狀況?
桃花源的社會狀況: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人人生活得安寧幸福等。
2這種社會狀況與作者所處的時代有何不同?
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小結:作者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和社會現狀,遠離官場,隱居田園,一生安貧樂道,追求一種自由安寧生活。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會理想。
五、拓展思考:
1、 品讀《桃花源詩》
○1朗讀《桃花源詩》,感悟其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結合《桃花源詩》譯文,思考分析在內容、寫作方法、思想感情上與《桃花源記》的內在聯系。
2、 比較分析
在創作方法和思想內容上,本文與《天上的街市》有何異同?
明確:本文與《天上的街市》在創作方法上,都運用了想象和幻想,情節離奇,極具浪漫色彩。在思想內容上它們不僅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也是作者思想傾向的體現。
《天上的街市》表現得積極、豪邁、樂觀,鼓舞人們奮起與黑暗現實抗爭,而《桃花源記》則表現出對現實的無奈,有消極因素。
3、 獨抒已見(根據立場、觀點相同或相近的特點,將全班同學分成兩至三派進行討論,然后以自由辯論會形式發表各自見解。)
○1這種理想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否成為現實?
○2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種社會理想?
六、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僅學到了一些相關的語文知識,也進一步了解了封建社會的一些社會狀況,了解了陶淵明其人。古人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當關注社會,關注歷史,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九、布置作業
第三課時
(練習課)
一、知識測試
1、師:桃花源真美啊,它既是一幅絕美的畫卷又是一首動人的曲子還是一部風光旖旎的影片!仙境般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嗎?從哪里可以看出?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明確:不存在,是作者虛構的。“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后遂無問津者” ……
2師: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理想王國?
指導學生結合陶淵明的經歷及本文的寫作背景等理解,使學生明白要準確
解讀作品就要“知人論世”這個常識。
學生思考回答后明確:本文純屬虛構。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紛呈的環境里,中年以后,他長期隱居在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有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桃花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紛擾,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這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3、師:有人說《桃花源記》體現了作者消極避世的思想,有人說《桃花源記》體現了作(www.baihuawen.cn)者積極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這個問題?(還是要結合作者生平經歷、思想性格、志趣愛好及本文寫作的背景進行理解評判)
我個人認為桃花源雖然只是作者用筆虛構的一個理想搖籃,但是他敢于去想象與憧憬自己的理想世界,這也是很可貴的。桃花源不能僅僅看成是陶淵明消極的逃避,還應該看成是他閃光理想的依托。
二、方法引導
1、理解、積累文言字詞
老師要指導學生有意識有方向地弄懂一些文言字詞:常用重點詞、多義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詞性活用詞。平時要注意識記,做到爛熟于心。
2、歸納本課須積累的文言字詞和句式。可以采用由學生邊說邊做筆記老師邊板書的方法完成,或者用幻燈放映出來。(啟發學生養成逐步積累的良好習慣)
(1)重點詞:
甚異之 欲窮其林 既出 桑竹之屬 不復出焉 便扶向路 詣太守 阡陌
(2)四個“然”字詞:
豁然 儼然 怡然 欣然
(3)古今異義詞: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妻子——古義:妻和子女。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境地。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不足——古義:不值得。
今義:不充足,不滿。
如此——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間隔——古義:隔離。
今義:距離。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如:這孩子儼然是個大人。
(4)一詞多義
復 a復前行 b不復出焉 乃 a乃大驚 b乃不知有漢
舍a 便舍船 b 屋舍儼然 尋 a尋向所志 b 尋病終
志a處處志之 b尋向所志 為 a捕魚為業 b不足為外人道也
(5)一義多詞: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來問訊——皆嘆惋
緣溪行——便扶向路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乃大驚——遂與外人間隔
(6)通假字
具答之 便要還家
(7)句式:
①判斷句: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譯: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人。
②省略句: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主語承前省略句式。即“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b 便舍船,從口入。
主語承前省略句式。即“(漁人)便便舍船,從口入。”
c 問所從來
賓語承前省略句式。即“問(之)所從來”
d 便要還家
賓語承前省略句式。即“便要(之)還家”
e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賓語承前省略句式。即“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f 林盡水源
介詞省略句式。即“林盡于水源”
3、翻譯技巧的指導:(1)翻譯時除了注意上述這些詞的詞義,其他字詞一般都是沿用我們現在的意思,且一般都是用我們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去表達文言中單音節詞的意思。所以翻譯時可以聯系上下文大膽推斷文言字詞的意思。(2)國名、地名、人名、官名、書名、帝號、年號、器物名稱、度量衡等專有名詞都照原文直接抄錄。(3)文言中有些特殊句式如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判斷句、反問句等,平時遇到要及時積累,學會如何去調整句序如何去翻譯。練習多了就會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4)文言句式注重簡練往往承前承后或固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翻譯時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出來。
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村中人)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和晉了。
4、落實全文翻譯
(1)采用同桌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然后找老師或其他同學進行幫助指導。(鼓勵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和已儲備的知識大膽嘗試通譯全文,并建議學生不要借助翻譯資料書,以免養成依賴資料書的習慣。)
(2)合作小組完成后進行翻譯接龍活動,比比哪個小組翻譯最準確最完整。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三
《桃花源記》
教材簡析及教學設想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期杰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桃花源記》乃《桃花源詩》的序文),已經成為我國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陶淵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寫出這樣一個美好社會,同他本人的經歷也有密切關系。陶淵明平生厭惡晉朝朝廷上下統治階級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討厭官場上的舞弊營私的行為,他曾經三次因此辭去官職,隱居起來。陶淵明在農村過了幾十年的隱居生活,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和農民交朋友,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淳樸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場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祿的人相處,心情要愉快得多。這些都說明了陶淵明對當時政治黑暗的社會極為不滿,對廣大農民有深厚的感情。
按作者的構想,桃花源跟桃花林僅一洞之隔,洞口附近乃溪水源頭,桃花林恰好至此而盡。弄清這個背景再看故事,就會覺得頭緒很清楚。這個故事頗有傳奇色彩。首先漁人進入桃花源的經過甚奇,漁人因一片桃花林而“忘路之遠近”;洞極狹且深不可測仍然只身進入。其次桃花源中人更奇,若為仙,卻有尋常人飲食起居;若為隱,一洞隔離人世幾百年。最后桃花源消失尤奇,漁人出洞后盡管“處處志之”,但是“尋向所志”時最終是迷了路。
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頻繁的環境里,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
讀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容和寫法。
教學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教學中不妨運用視聽及多媒體技術,采用誦讀、討論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領會情感,學懂課文。
設計課件時,在充分收集有關素材和明確教學對象、任務條件下,主要采用了authorware6.6這個軟件,融音樂、書法、圖片、詩文于一體,全方位的觸動學生的感官,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桃 花 源 記 篇二
語文新課程資源網——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的資源倉庫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桃 花 源 記 篇三
21
陶淵明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
2.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體會文章優美精練的語言。
3.掌握并積累文言詞匯,了解古今異義、通假字、一詞多義現象。
能力目標
1.培養朗讀和背誦的能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內容。
2.掌握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寓意。
情感目標
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課文。
2.掌握并積累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常常把風景美麗而人們又不常去的地方叫做世外桃源。“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是怎樣產生的呢?這個成語來源于陶淵明所寫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寫了些什么內容?作者通過這篇文章說明了什么?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桃花源”。
二、作者和本文寫作背景介紹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世稱靖節先生。
三、誦讀感悟
1.播放課文錄音朗讀,要求學生注意讀音和句讀。
便舍船(shě) 屋舍(shè)儼(yǎn)然 豁(huò)然開朗
阡陌(qiān mò) 黃發垂髫(tiáo) 便要(yāo)還家
邑(yì)人 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 語(yù)云
為(wèi)外人道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
①字音要讀準。② 句讀要分明。③節奏要合理。④語速要適中。⑤語句要流暢。⑥要讀出感情。
3.自由朗讀,齊讀。
四、對照注釋,疏通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五、指導學生理解文中所出現的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通假字和省略句。
1.古今異義詞
詞語 古義 課文例句 今義
鮮美 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味道)新鮮
交通 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交通運輸
妻子 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與世隔絕的地方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不管(連詞)
不足 不值得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不夠,不充分
如此 像這樣 說如此 這樣
緣 沿 緣溪行 緣故,緣分
延 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延長。延伸
2.一詞多義
詞語 詞義 課文例句
舍 舍棄 便舍船
房子 屋舍儼然
尋 尋找 尋向所志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動詞 處處志之
標記,名詞 尋向所志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對著 眈眈相向
為 作為 武陵人捕魚為業
對,向 不足不外人道也
給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3.四個“然”字詞 豁然: 儼然: 怡然: 欣然:
4.成語 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發垂髫 豁然開朗 無人問津
5.省略句 見書
六、復述課文,整體感知
1、以“桃源”為線索,小組成員分工講述桃源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線索提示:發現桃源—進入桃源—作客桃源——辭別桃源——再尋桃源
2、用一個字或一個詞或一句話談讀本文的感受,并簡述理由。
七、作業: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分步品味
(一) 想象桃源之美
1.指名朗讀描寫桃源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優美的句子。
明確:桃花源外在環境美:
自然景色–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花源內在環境美:
自然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桃源的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學生選一個景點用一個句式給我們描繪一番(這里的 美,你看、)
例如:這里的土地美坦蕩如砥,一望無垠,就像一面大氈子““
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們交錯相通,將田地劃成整齊的方塊,像一個巨大的棋盤“““
這里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 三里,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艷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只只飛舞的粉蝶“““
`這里的田池美,你看,土地肥沃,莊稼茁壯成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二)理解桃源之樂
1、桃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哪些人能感受到桃源的歡樂?(男女、老幼、漁人)
生活環境—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老人(黃發)怡然自樂,因為老有所養,豐衣足食。
小孩(垂髫)怡然自樂,因為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漁人樂,因為受到熱情相邀(要、延)。
男人樂:往來種作,樂不樂?(不必服兵役,免受戰亂之苦,安居樂業)
(三)探桃源之奇
奇在何處?
桃林奇,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奇,仿佛若有光,,且形狀也奇: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人奇,種作、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奇;處處志之,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病終”
問(1)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2)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3)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4)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二、 深入研討
1好一個美麗歡樂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地!讓我們再讀一遍課文,再游桃花源。
2讀后思考:桃源勝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我們找得到它嗎?為什么虛構?解釋“世外桃源”的意思。
3 有人說桃源是陶淵明積極的理想,也有人說是他的消極逃避,你怎樣評價?
(人還是應該腳踏實地不要象陶淵明那樣幻想了一個美麗的社會,可自己卻在貧病中死去。有人說,人應該有美好的理想,那怕它不能成為現實。)
三、總結收束
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們的祖先不屈不撓,前赴后繼,桃花源不是陶淵明消極逃避,而恰恰是他閃光理想的寄托。《桃花源記》引起勞動人民無限遐想和向往,放眼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有誰像陶淵明那樣將絢麗的理想描繪的如此酣暢淋漓?
四、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基礎訓練。
資料:
[默寫]
① 描寫桃林美景的是“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花鮮美,落英繽紛。”
② 描寫桃源人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③ 描寫桃花源社會風尚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④ 用借代的手法描寫了桃源內老人和小孩的神情態度?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⑤ 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句子是“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和“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⑥ 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⑦ 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b.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⑧ 桃花源人為何嘆惋不已?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⑨ 描寫桃源人來此絕境的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⑩ 與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詩句意境相似的成語是什么?世外桃源。
⑪ 文中作者理想的社會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 并怡然自樂
[關于陶淵明]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留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美談。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代表作《歸園田居》《歸去來兮賦》《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陶淵明最后一任官職是彭澤縣令。有一天,郡里派來一名督郵視察,縣里小吏忙來向陶淵明報告,陶淵明正捻須吟詩,一聽來了督郵,十分掃興,勉強放下詩卷,準備去見督郵。小吏一看他還穿著便服,吃驚地說道:“督郵來了,您該換上官服,束上帶子去拜見才好,怎么能穿便服去呢!”陶淵明一向看不慣那些依官仗勢、作威作福的督郵,一聽要穿官服行拜見禮,更受不了這種屈辱。他嘆口氣道:“我不愿為了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種小人打躬作揖!”說著,索性把身上的印綬解下來交給小吏,辭職不干了。這就是著名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此后,朝廷曾有人多次請他出仕,都被他拒絕了,連他們贈送的梁肉也“麾而去之”。
本文由用戶feng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4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