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消息二則》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從新聞要素、結構、特點等方面把握文章內容。
2.品味新聞語言的特點,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懷。
【教學過程】
一、誦讀導入:
我們先來熱熱身,共讀一首詩:
(屏顯)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是偉大領袖_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后創作的詩篇。詩中既寫出了人民解放軍的巨大勝利,也展現了詩人內心的激動和喜悅。請同學們再讀,體會詩中情感和氣魄。(學生再讀)
同樣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消息二則》,用新聞的方式向公眾報道這一重大事件。請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再次閱讀兩則消息,注意文章邊側的旁批。
學生結合旁批讀課文。
二、活動探究
活動準備:自主閱讀課本第2頁和第15頁關于新聞要素和消息特點的文字,了解新聞的相關知識。
1.補充介紹:
(屏顯)
新聞是滿足人們信息傳播與交流需求的一種實用性文體,是對新近發生、發現的事實的報道。廣義的新聞泛指出現在電視、廣播、報紙及網絡等一切傳媒上的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包括消息、通訊、特寫、人物專訪、調查報告、新聞評論、社論、報告文學等。狹義的新聞專指消息,即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向公眾告知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
2.你知道嗎?
(屏顯)
新聞的六要素
新聞結構的五部分
新聞的三大特點
學生結合補充內容和提示,自主學習,了解新聞相關知識。
三、活動過程
活動一:當一回編輯
預設:
兩則消息具備新聞的六要素:《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何時:1949年4月20日午夜開始;何地:在蕪湖、安慶之間;何人:人民解放軍;何事: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何故:堅決地執行_朱總司令的命令;如何:人民解放軍攻破國民黨__防線,占領長江南岸。《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何時: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時。何地: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的長江前線。何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何事:我百萬大軍突破長江防線,占領南岸廣大地區。何故:國民黨__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了打 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戰役。
如何:三路大軍橫渡長江。
兩則消息都有標題、導語、主體,第二則還有背景和結語,結構完備。而且兩則消息的標題能概括消息的主要內容,簡潔醒目,重點突出; 導語集中呈現了新聞事實;主體部分具體敘述了新聞的相關信息。第二則消息比第一則內容更詳盡豐富。
兩則消息都報道了重大事件的客觀事實,具有傳播性和真實性。從電頭和內容來看,第一則消息中陳述的事件發生于二十一日夜,報道時間是二十二日二時,第二則消息陳述的事件截止二十二日下午,報道時間是二十二日二十二時,時效性都很強。
2.如果限于報紙版面的不足,第二則消息要刪減一些內容,你從開頭刪減,還是從結尾部分刪減?
預設: 導語是消息的核心,也是消息這一新聞體裁的重要特征,不能刪減。可以把背景和結語刪略一些。
【設計意圖】在自主學習新聞相關知識的基礎上,結合文章具體內容,理解新聞體式特點,把握新聞閱讀規范。用活動的形式,既實現知識的學習,又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興趣。
活動二:做一次播音
如果你是當時的播音員,你將怎樣向全國人民播報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請選擇其中一則,以播音員的身份播報消息。注意語調、語速、節奏等要素。
學生自由練習。
播音展示,自主評價。
教師點撥:新聞以陳述事實為主要內容,所以一般采用陳述語氣;要讀出導語和主體之間的層次感;可以通過語調的高低表達新聞中或喜或憂的情感。
【設計意圖】該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更深入地把握新聞內容,進一步感知新聞的特征,也為品味新聞語言蓄勢。
活動三:作一點品鑒
好的新聞,語言不但準確簡練,而且生動形象,從中可以讀出新聞作者的情感和情懷。請同學們試著做一個品鑒家,從《消息二則》的語言中品出一些情味。
1.刪一刪:刪掉下面紅色字體的詞語,好不好?
①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③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2.換一換:把這些動詞換成括號里的,行不行?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殲滅)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控制)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占領)江陰要塞,封鎖(切斷)長江。我軍前鋒,業已切斷(封鎖)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設計意圖】通過辨析副詞和動詞的使用,體會新聞的客觀真實性和語言的準確性。
3.比一比:從兩組句子中,你有什么發現?
A.國民黨__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
B.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
A.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
B.此種情況,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
預設:新聞的字里行間,隱含著作者的主觀傾向和情感。從這些四字短語中,我們能看到人民解放軍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能感受到作者的贊揚之情和自豪之感。
4.找一找:這兩則消息中,有一個反復出現的詞語。去掉這個詞語,句子意思基本沒有變化。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學生瀏覽文章,找詞語。
(屏顯)
①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②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
③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
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
⑤我東路三十五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
⑥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⑦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
⑧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共讀,男女生分讀。你從這些“我”中讀出了什么?
預設:
“我”中有一往無前的英雄情懷;
“我”中有縱橫天下的豪邁氣勢;
“我”中有必勝的決心和膽略;
“我”中有作為的自豪和驕傲;
“我”中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胸襟;
“我”中有“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氣概。
活動小結:
新聞里有新鮮的時事,新聞里還有鮮活的形象和情懷。每一則新聞里都蘊含有不一樣的意味。古人最初造字的時候,“聞”字這樣寫:
(屏顯)
一個人舉手掩住一只耳朵,露出另一只耳朵,表示專注地傾聽。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信息,有選擇地接收,能專注地傾聽,你會從新聞中了解廣闊的大千世界,發現有意味的社會人生。
【設計意圖】通過品鑒語言,讓學生感悟新聞語言的準確客觀性和主觀傾向性,學習通過語言捕捉作者的立場和情感思想等的方法,從而養成有獨立思考、辨析接受的閱讀習慣。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消息二則》教案 篇二
學習目標
1.把握課文的內容和消息結構特點。(重點)
2.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感情。(重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49年4月21日,中國發生了一件決定未來走向的大事。這節課,讓我們共同學習課文《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了解那個重要時刻。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整體感知,把握文體特點
提問1:反復朗讀課文,勾畫出這則消息中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明確:時間: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蕪湖、安慶之間;人物:三十萬人民解放軍;事件:渡過長江。
提問2:參看課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邊的人,你會怎樣說?如果你要把這一消息比較完整地告知身邊的人,你會怎么說?如果你要把這一消息具體地告知身邊的人,你會怎么說?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對應?
明確:迅速告知: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具體地告知:渡江戰斗于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__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執行_朱總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對應消息標題;完整地告知對應消息 導語。具體地告知對應消息主體。
提問3:標題、 導語、主體三者具有什么關系?
明確:標題、 導語、主體三者敘說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體程度上有不同。這種特點就是人們常說的消息文體的金字塔結構。這是消息的性質決定的:把最重要的內容最迅速地讓人們了解。
提問4:電頭有什么作用?
明確:告訴人們消息的來源,增加可信度。
目標導學二:品讀語言,體會作者情感
提問5:朗讀課文,說一說朗讀的基調是什么。
抽生朗讀,大家評議。
明確:朗讀的基調應該高亢豪邁、充滿勝利的喜悅和對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的贊美。
提問6:默讀勾畫,哪些詞語最能體現作者的感情傾向?
明確:對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的歌頌:“英勇的、萬船齊放、直取、突破、占領、進擊、英雄式的、堅決地、不到二十四小時、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堅決地”直接贊美人民解放軍英勇無畏;“萬船齊放、直取、突破、占領、進擊”等動詞生動形象地寫出解放軍英勇善戰,行動果敢,進軍迅速,戰果輝煌;“不到二十四小時、即已”說明時間短,戰果大,從而表現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對國民黨__的嘲諷:“國民黨__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一正一反,對比鮮明,感情強烈。
提問7:試著用播音員播音的方式,把這則消息讀給全班同學聽。
學生激情朗讀課文。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消息二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從新聞要素、結構、特點等方面把握文章內容。
2、品味新聞語言的特點,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懷。
【教學過程】
一、誦讀導入:
我們先來熱熱身,共讀一首詩:
(屏顯)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是偉大領袖毛主席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后創作的詩篇。詩中既寫出了人民解放軍的巨大勝利,也展現了詩人內心的激動和喜悅。請同學們再讀,體會詩中情感和氣魄。(學生再讀)
同樣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消息二則》,用新聞的方式向公眾報道這一重大事件。請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再次閱讀兩則消息,注意文章邊側的旁批。
學生結合旁批讀課文。
二、活動探究
活動準備:自主閱讀課本第2頁和第15頁關于新聞要素和消息特點的文字,了解新聞的相關知識。
1、補充介紹:
(屏顯)
新聞是滿足人們信息傳播與交流需求的一種實用性文體,是對新近發生、發現的事實的報道。廣義的新聞泛指出現在電視、廣播、報紙及網絡等一切傳媒上的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包括消息、通訊、特寫、人物專訪、調查報告、新聞評論、社論、報告文學等。狹義的新聞專指消息,即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向公眾告知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
2、你知道嗎?
(屏顯)
新聞的六要素
新聞結構的五部分
新聞的三大特點
學生結合補充內容和提示,自主學習,了解新聞相關知識。
三、活動過程
活動一:當一回編輯
1、如果你是當時的報社編輯,請你從新聞的要素、結構、特點等方面審核一下,這兩則消息能不能刊發?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陳述要有理有據。
預設:
兩則消息具備新聞的六要素:《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何時:1949年4月20日午夜開始;何地:在蕪湖、安慶之間;何人:人民解放軍;何事: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何故: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如何:人民解放軍攻破國民黨*防線,占領長江南岸。《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何時: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時。何地: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的長江前線。何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何事:我百萬大軍突破長江防線,占領南岸廣大地區。何故:國民黨*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了打 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戰役。
如何:三路大軍橫渡長江。
兩則消息都有標題、#教案#導語、主體,第二則還有背景和結語,結構完備。而且兩則消息的標題能概括消息的主要內容,簡潔醒目,重點突出;#教案#導語集中呈現了新聞事實;主體部分具體敘述了新聞的相關信息。第二則消息比第一則內容更詳盡豐富。
兩則消息都報道了重大事件的客觀事實,具有傳播性和真實性。從電頭和內容來看,第一則消息中陳述的事件發生于二十一日夜,報道時間是二十二日二時,第二則消息陳述的事件截止二十二日下午,報道時間是二十二日二十二時,時效性都很強。
2、如果限于報紙版面的不足,第二則消息要刪減一些內容,你從開頭刪減,還是從結尾部分刪減?
預設:#教案#導語是消息的核心,也是消息這一新聞體裁的重要特征,不能刪減。可以把背景和結語刪略一些。
【設計意圖】在自主學習新聞相關知識的基礎上,結合文章具體內容,理解新聞體式特點,把握新聞閱讀規范。用活動的形式,既實現知識的學習,又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興趣。
活動二:做一次播音
如果你是當時的播音員,你將怎樣向全國人民播報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請選擇其中一則,以播音員的身份播報消息。注意語調、語速、節奏等要素。
學生自由練習。
播音展示,自主評價。
教師點撥:新聞以陳述事實為主要內容,所以一般采用陳述語氣;要讀出#教案#導語和主體之間的層次感;可以通過語調的高低表達新聞中或喜或憂的情感。
【設計意圖】該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更深入地把握新聞內容,進一步感知新聞的特征,也為品味新聞語言蓄勢。
活動三:作一點品鑒
好的新聞,語言不但準確簡練,而且生動形象,從中可以讀出新聞作者的情感和情懷。請同學們試著做一個品鑒家,從《消息二則》的語言中品出一些情味。
1、刪一刪:刪掉下面紅色字體的詞語,好不好?
①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③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2、換一換:把這些動詞換成括號里的,行不行?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殲滅)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控制)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占領)江陰要塞,封鎖(切斷)長江。我軍前鋒,業已切斷(封鎖)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設計意圖】通過辨析副詞和動詞的使用,體會新聞的客觀真實性和語言的準確性。
3、比一比:從兩組句子中,你有什么發現?
A.國民黨*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
B.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
A.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
B.此種情況,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
預設:新聞的字里行間,隱含著作者的主觀傾向和情感。從這些四字短語中,我們能看到人民解放軍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能感受到作者的贊揚之情和自豪之感。
4、找一找:這兩則消息中,有一個反復出現的詞語。去掉這個詞語,句子意思基本沒有變化。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學生瀏覽文章,找詞語。
(屏顯)
①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②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
③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
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
⑤我東路三十五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
⑥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⑦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
⑧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共讀,男女生分讀。你從這些“我”中讀出了什么?
預設:
“我”中有一往無前的英雄情懷;
“我”中有縱橫天下的豪邁氣勢;
“我”中有必勝的決心和膽略;
“我”中有作為的自豪和驕傲;
“我”中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胸襟;
“我”中有“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氣概。
活動小結:
新聞里有新鮮的時事,新聞里還有鮮活的形象和情懷。每一則新聞里都蘊含有不一樣的意味。古人最初造字的時候,“聞”字這樣寫:
(屏顯)
一個人舉手掩住一只耳朵,露出另一只耳朵,表示專注地傾聽。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信息,有選擇地接收,能專注地傾聽,你會從新聞中了解廣闊的大千世界,發現有意味的社會人生。
【設計意圖】通過品鑒語言,讓學生感悟新聞語言的準確客觀性和主觀傾向性,學習通過語言捕捉作者的立場和情感思想等的方法,從而養成有獨立思考、辨析接受的閱讀習慣。
本文由用戶xiaoxing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4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