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篇一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的知識:
a、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b、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c、紙幣是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2)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的知識:
a、物物交換的困難與貨幣產生的必然性
b、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c、商品流通及其公式
d、商品流通與物物交換的區別
e、紙幣與金屬貨幣的聯系和區別
(3)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初步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的問題
a、聯系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貨幣的不同看法,從貨幣的本質和基本職能來說明應當如何正確地對待金錢。
2、能力目標:
a、從一個具體材料入手,通過簡單概括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貨幣出現的必然性,以及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培養學生在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分析總結出對貨幣含義的理性認識。
b、通過簡要說明紙幣的含義和作用,使學生懂得制造假幣是違法行為,并了解愛護和正確使用人民幣的相關知識,提高鑒別假鈔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逐步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既要認識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錢,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重點、難點:
1、重點:商品的含義、貨幣的兩種基本職能、紙幣、外匯、貨幣的本質、信用卡、匯率及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意義。
2、難點: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貨幣的本質、信用卡、匯率及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意義。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老師這里有幾樣的物品,請同學們猜猜看,它們各值多少錢的?(多媒體)從屏幕上的幾樣物品來看,都是人們經常用到的一些東西,像手機,是人們為了通訊方便而發明出來的高新產品,而這個可口可樂當然就是用來解口渴的了,這件真皮大衣在北風凜烈的冬天就最好不過了,可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需要著各種各樣的物品,來滿足我們吃、穿、住、行等的需要。這些東西,我們都是到商場里面去購買,而在買的過程中,我們都要付出貨幣,同時我們享受的各種的服務同樣也要支付貨幣。那么,究竟貨幣是什么呢?為什么我們口袋里的一張張花花的紙片會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下面我們就來“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第一課 神奇的貨幣
一、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一)貨幣的本質
我們都知道,購買物品就得付錢,譬方說,我上課記筆記就需要筆記本,當我去買這筆記本的時候,老板總不會說“你喜歡呀?拿去,拿去”,我們買東西總得付錢,那為什么要付錢呢?
(以學生的筆記本為例,廠商生產出來不是自己用的,而是用來賣的,是用于交換的,從而導出商品的含義)
1、商品: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要注意講清兩點:一是勞動產品,二是用于交換。)
同學們還能舉出些例子來嗎?(引導學生思考禮品是不是商品)
那么初中畢業前夕,同學們互贈禮品,a同學把自己制作的禮品送給同學,而b同學從商店買來禮品送給同學,那么你們說這兩種禮品都是商品嗎?
(教師歸納)對待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分開來解釋了:當老師到商場去買的時候,是用貨幣進行交換的,而這支鋼筆能放在貨架上等人選購,必然耗費了人們的勞動,因此,這時候這支鋼筆就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了;而當老師作為獎品送給a同學的時候,它還是一個勞動產品,只不過這時候并不用于交換,而是作為一種贈送,所以這時候的鋼筆就不是商品的。
2、貨幣
(講解貨幣的產生過程)
商品耗費了人類勞動,所以我們購買東西的時候就要付款了,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所支付的貨幣又是怎樣來的呢?是不是商品出現的那一天,貨幣也跟著同時出現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論一下這個問題。
我們購買商品的時候需要支付貨幣,乍看起來商品和貨幣似乎是一對孿生兄弟,但實際上,貨幣的出現比商品晚得多。貨幣既不像孫悟空那樣是由石頭爆出來的,也不是上帝創造的,它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就出現了最初的商品交換。由于當時的生產力的不發達,人們能夠拿出來進行交換的商品不多,人們進行直接的物物交換就能夠滿足生活的需要了。這時候的交換只是一種偶然的物物交換。
(副板書:偶然的物物交換)
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發展,這樣,物物交換擴大了,交換變得越來越頻繁了,交換的范圍越來越大,交換的商品種類也越來越多
(副板書:擴大的物物交換)
但這樣就出現了新的問題了。譬方說,老師今天出去采野果,收獲不錯,采到了一籃子野果;而*a*今天則出去打野豬,很好運氣地捉到了一只小野豬;而*b*家里祖傳留下了一把石斧;最后*c*在家里織麻布,辛苦地織了一個上午,也織出了一匹布來。我們都把這些東西拿到市場上去交換,改善一下生活。老師這幾天都沒肉吃,想吃點野豬肉,于是我就找到了a,但a就說他打獵的時候石斧爛了,他急需一把石斧;石斧的擁有者b又想買匹布做件衣服,而c比較富裕,需要點飯后果來補充營養。那么,如果老師想要麻布的話,那可以直接和c交換,因為剛好c要需要野果,我們的交換便成功了,但現在如果老師想要的是野豬肉的話,那么同學們幫老師想一下辦法,怎樣才能換到老師需要的野豬肉呢?
正如所說的,我們要換得野豬肉,得先換麻布,再用麻布換石斧,最后才用石斧換野豬肉。原始人往往是費盡周折才能交換成功,有時幾經周折都不能交換成功。久而久之,人們就會發現,只有當雙方都需要對方的東西的時候,交換才能成功,否則交換無法進行下去。為了克服這樣的一種困難,人們都會先將自己的東西換成市場上大家都樂意接受的商品,再用這種商品來換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像上面的例子,如果大家都需要野果,樂意接受野果,即野果能換取市場上的任何東西,那么野果就成為了一般等價物了,人們只要拿著野果到市場上去,就不會有交換困難的情況出現。
(副板書: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物物交換)
一般等價物是商品,同時還表現著其他商品的價值,充當著各種商品進行交換的媒介。在歷史上,充當過一般等價物的東西有很多,像貝殼、牲畜、珍珠等等。說到貝殼充當一般等價物,其實在漢字中可見一斑,像帶貝字旁的字還真不少:賺、賠、贈、賊、賄、貴、購等等。但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背著一大袋的貝殼去買東西,這就得小心翼翼的,因為說不定我們一不小心摔了一交,貝殼就全爛了;又或者我們在市場上去買東西,拉著一頭牛去,我要買東西的時候就從牛身上割一塊肉下來,那顯然是不行的。諸如此類的問題不斷地出現,人類在不斷的總結下,最終一般等價物的重任就落在了貴金屬金銀的身上了,因為金銀有著其他物品無法比擬的優點,使得它漸漸地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那么金銀有什么優點使它能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呢?同學思考一下。正是因為金銀具有體積小、價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損、便于保存和攜帶等的特點,使得它在各種物品中脫穎而出,成為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材料。當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時,它們就成為了貨幣。
(副板書: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貨幣產生)
偶然的物物交換 野果
擴大的物物交換 野豬 布匹
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物物交換 石斧
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貨幣產生
可見,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3、本質
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并表現其他一切商品價值,正是它的本質的表現。貨幣的出現解決了商品交換的不便,有利于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商品經濟因貨幣的出現大大進步了。
(過渡)那么貨幣在人們的經濟生活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也就是貨幣的職能是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二)貨幣的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
(1)價值尺度的含義
同學們都有到過超市去買東西,在那里,各種各樣的商品都擺在了貨架上,而同時,在貨架的下面總會有一個小牌子,譬如說寫著“名牌襯衫 120元/件”等等的字樣,那么同學們認為,這些數量單位表現的是什么呢?
商品價值的大小是不會自己顯示出來的,那么人們怎樣才能知道它值多少錢呢?這必須借助于別的商品來顯示。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貨幣是商品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它能表現其他商品的價值。因此,在貨幣產生之后,商品的價值可以由貨幣來顯示。就像我們書上的一樣,自行車380元/輛,彩電2700元/臺,電腦12500元/臺等等。這種貨幣作為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我們稱之為價值尺度。
(2)貨幣為什么能夠充當價值尺度
(過渡)那么為什么貨幣能充當價值尺度呢?貨幣之所以能夠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是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也具有價值,因而就可以以自己的價值作為尺度來衡量其它商品的價值。這就正如尺子能夠衡量物品的長短,是因為尺子本身有長度一樣。
在現實的生活中,紙幣代替金屬貨幣起著間接價值尺度的作用,使得不同商品的價值量可以互相比較其大小,。例如1輛自行車250元、1輛摩托車3000元,說明1輛摩托車比1輛自行車的價值大。
同學們買東西的時候,都會發展每一種商品的旁邊都有一個說明商品價值大小的價目表,像上面說到的“名牌襯衫 120元/件”。還有自行車380元/輛,彩電2700元/臺,電腦12500元/臺等等,像這些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我們稱之為價格。
(3)價格
a.價格的含義
我們把這句話換過來說,就是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就是把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現出來,像自行車380元/輛,彩電2700元/臺等,既然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那么價格與價值的關系如何呢?
b.價格與價值的關系
我們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
正如:價值 價格
大 1公斤牛肉 20元 大
1公斤雞蛋 6元
小 1公斤白菜 2元 小
價值(基礎) 價格(貨幣表現)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商品價值的大小是由一定數量的貨幣來表現出來。因此我們必須給貨幣本身設定一定的計量單位,不然就會出現混亂了。像在我們中國,用的是人民幣的元,美國則是美元,英國則是英鎊,那么俄國是(盧布),德國是(馬克)。
(4)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特點
(引導學生思考)那么同學們考慮一下,為什么在商店里,說明商品價值的大小只要擺放一個小小的價目表、寫出它的單價即可,而不用擺放出它所值的貨幣呢?(略)這是因為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的時候,并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它只是作為一種觀念上的貨幣,只是讓人們知道這件商品值多少錢,如果想購買這件商品得付出多少的現實貨幣而已。
這就是貨幣的第一個基本職能——價值尺度。
2.流通手段
在貨幣產生以前,人們進行的是直接的物物交換,它的公式是:商品——商品(w-w)。在這樣的一種交換中,買與賣不論是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是同時進行的,當某人在市場上賣掉自己的商品的同時,肯定也會得到與之進行交換的另一個商品所有者的商品,由此可見,商品交換在最初的物物交換階段是否用不著什么媒介的。
這是貨幣產生之前的情況,那么在貨幣產生之后,一個商品生產者要想獲得另一個商品生產者的商品要怎么辦呢?
就拿我們身邊的例子來說明問題吧:像我們下面的小賣部,他就是把商品買給別人換取一定數量的貨幣,然后再用換來的貨幣換自己需要的商品。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貨幣就成了商品交換的媒介。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商品流通。
(1)商品流通
用公式來表示就是:商品——貨幣——商品。
在商品流通中,“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用流通手段。”
(2)流通手段的含義
人們日常從商品買賣中所看到的貨幣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的職能。
商品流通和流通手段這兩個概念,有聯系,同時也容易搞混肴,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這二者的區別呢?“流通手段”是從貨幣的職能的角度上來講的,強調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是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商品——貨幣——商品,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
“商品流通”是從商品交換的形式上來講的,為的是區別于以物換物的直接交換,是以貨幣為媒介進行的商品交換。用圖表示就是:商品——貨幣——商品,以貨幣為媒介進行的商品交換。同時,這個也與直接的物物交換進行了區別。以物換物的直接交換,買和賣是同時進行的,它不需要任何的媒介;而商品流通中,買和賣則成為了兩個不同的行為,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可以分離。這一方面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換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克服了商品交換的障礙,有利于商品交換的發展,但同時,商品交換的內在矛盾也隨之進一步發展。買與賣脫節,使得商品所有者可以在這里賣、到那邊去買,今天賣、明天再買,這樣子,必然會造成有人的商品賣不出去。所以,書本上所說的,在“商品——貨幣——商品”的流通過程中,“商品——貨幣”階段的變化既重要又困難,“是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就是因為有的商品所有者的商品賣不出去,自身的勞動白費了,他所需要的商品也買不回來,結果就導致了虧本,甚至破產。
(3)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特點
(過渡)那么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也是觀念上的貨幣,這樣子行嗎?
很明顯,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它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貨幣,因為任何一個商品所有者都決不會允許別人用一句空話拿走其商品。所以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它和作為價值尺度的貨幣剛好相反,它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貨幣。
(聯系實際,擴展學生知識,并作為過渡)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能夠與一切的商品相交換。那么有的人就會說了,現在社會上財產兩極分化,很多人都徘徊在貧窮線上,只要我們多印發些貨幣,那不就行了嗎?是不是在流通中貨幣的量越多越好呢?其實,市場上流通的貨幣的量,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受規律支配的。我們可以假定市場上待售的商品有1000億元,又假定每1元的貨幣只流通1次,那么,市場上就必須有1000億元的貨幣量。如果只有700億元的貨幣,那么就會有300億元的商品不能成效。那么這1000億元就是待售商品價格的總額了。在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的情況下,待售商品價格總額越高,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也就越多,這說明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與待售商品價格總額是成正比例。而待售商品價格總額則是等于待售商品量與價格水平的乘積。
但在現實生活中,一張一定面額的貨幣,在市場是不會吸流通一次就回到銀行,從而退出流通領域的,它往往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流通多次。貨幣流通的次數越少,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就會越多;反之,貨幣流通的次數越多,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就越少。還是上面的例子,貨幣只流通1次的話,對貨幣的需求量是1000億元;那么如果貨幣在一定的時期內能流通5次的話,那么實際上需要的貨幣量則只是200億元了。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是與成反比例的。
綜合上面的兩個方面,我們就可以得出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
3.貨幣的其它職能
(過渡)我們通過學習都知道了貨幣有兩個基本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除了這兩個基本職能外,貨幣還具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這幾個職能,我們只需要大概的了解一下就行了,同學們可以參照一下p5的相關鏈接看一下。
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而它作為一般等價物,具有了五個職能,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它的基本職能,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的時候,需要的是觀念上的貨幣;而作為流通手段時,則需要現實的,實實在在的貨幣。此外還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
隨著貨幣的發展,它又會出現什么要的變化呢?我們現在用的一張張花花綠綠的紙幣又是如何而來的呢?這就留待我們下一節課再來解決。
板書設計:
一、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一)貨幣的本質
1、商品: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2、貨幣
3、本質
(二)貨幣的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
(1)價值尺度的含義
(2)貨幣為什么能夠充當價值尺度
(3)價格
a.價格的含義
b.價格與價值的關系
(4)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特點
2.流通手段
(1)商品流通
(2)流通手段的含義
(3)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特點
3.貨幣的其它職能
課后小結:1、教學內容增加了
2、本課書與學生的生活有聯系,學生都能積極學習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篇二
一、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
1、商品的含義
(1)含義: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就是商品。
(2)構成條件:一是必須是是勞動產品,凡不是勞動產品,如自然狀態下的陽光、空氣等,都不是商品。
二是必須用于交換,用于自己消費或者贈與他人的;禮品也不能成為商品。
(3)范圍:商品包含于勞動產品勞動
產品又包含于物品。
例1 XX年8月8日,臺風莫拉克重創中國臺灣,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大陸同胞向中國臺灣捐助了尤其是的人造板10億元人民幣,展現了兩岸人民血濃于水的民族感情。材料中的活動板房等物品
a.是商品,因為它們是勞動產品
b.不是商品,因為它們不是勞動產品
c.是商品,因為它們用于交換
d.不是商品,因為它們不用于交換
答案:d
點撥:用于捐贈的物品,雖然是勞動產品,但沒用于交換,仍然不是商品。
2、商品的基本屬性
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
使用價值是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不同商品能夠進行比較并按一定比例進行交換,正是基于凝結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及其量的差別。
例2 讀鄭板橋《漁家》,"賣得鮮魚百二錢,買糧炊飯放歸船。撥來濕葦難燒著,曬在垂楊古岸邊。" “賣得鮮魚百二錢”的目的是 ( )
a.獲得糧食的價值
b.獲得糧食的使用價值
c.獲得凝結在糧食中的人類勞動
d.獲得糧食的價格
答案:b
點撥:讀古詩首先要理解該表明的意思。“賣得鮮魚百二錢”是為了“買糧炊飯”,即獲得糧食的使用價值,故答案選b。
二、貨幣的產生和本質
3、貨幣的產生
(1)偶然的物物交換
原始社會末期,由于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沒有剩余產品,發生在兩個部落之間的交換,只能是偶然的多余產品的物物交換。
交換成功的前提是彼此需要對方的商品。用公式表示為:商品——商品(w—w)
(2)擴大的物物交換
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物物交換不斷擴大,參加交換的商品種類越來越多,一種商品可與多種商品相交換。
交換成功的前提是交換雙方恰好都需要對方的商品,這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尋找,或者經過一系列復雜的過程才能實現。用公式表示:商品——商品(w—w)
(3)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商品交換
隨著商品交換的進一步發展,逐漸出現了各種商品共同的等價物。這種共同的等價物叫一般等價物。
一般等價物出現后,商品交換分成了兩步:第一步,用自己的商品換成一般等價物。第二步,用一般等價物換取自己需要的商品。用公式表示:商品——一般等價物——商品(w-w-w)
(4)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貨幣產生
經過長時期的實踐,人們逐漸發展金、銀作為一種價值大、體積小、便于分割、易于攜帶、還能長時間保存的商品最適宜充當一般等價物。人們就把金、銀用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成為所有商品交換的媒介。當金、銀用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時,貨幣就出現了。
用公式表示:(w—g—w)
示例4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①商品和貨幣是一對孿生兄弟 ②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③貨幣是一個歷史范疇,商品是一個永恒的概念 ④先有商品,然后才有貨幣 ⑤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
a ①③⑤ b ①②③ c ②④⑤ d ①②⑤
答案:c
點撥:①③表述不正確,商品和貨幣似乎是一對孿生兄弟,但是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比商品得晚,并且二者都是一個歷史范疇。②④⑤表述正確。
4、貨幣的含義和本質
(1)含義: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2)貨幣的本質:一般等價物。
示例5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商品和貨幣是一對孿生兄弟 ②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③貨幣是一個歷史范疇,商品是一個永恒的概念 ④先有商品,然后才有貨幣 ⑤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 ( )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②⑤
答案:c
三、貨幣的基本職能
6、貨幣的含義和職能
含義:貨幣的職能是指貨幣在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貨幣本質的體現。
基本職能:
貨幣從產生時起,就具有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
①含義:貨幣所具有的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
②原因:貨幣之所以能成為價值尺度,是因為貨幣本身就是商品,也具有價值。貨幣產生以后,一切商品的價值都是由貨幣來表現,商品價值的大小就表現為貨幣的多少。
③特點:貨幣執行價值尺度時,只是需要觀念上的貨幣,并不需要現實的貨幣。
④價值尺度與價格的關系: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就是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一定的價格。
(2)流通手段
①含義: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的職能。
②原因:貨幣出現以后,商品所有者首先將自己的商品賣出去,取得一定數量的貨幣,然后再用貨幣買回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貨幣充當了商品交換的媒介。
③特點: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必須用現實的貨幣,不能用觀念的貨幣。
7、其它職能,貨幣除了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外,還具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
(1)貯藏手段。貨幣退出流通領域,當作社會財富的代表被保存起來,這時貨幣執行著貯藏手段的職能。
(2)支付手段。貨幣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是隨著商品賒賬買賣的產生而出現的。在賒銷賒購中,貨幣被用來償還債務。后來,它又被用來支付地租、利息、稅款、工資等。
(3)世界貨幣。當貨幣越出國內市場,在世界市場上購買外國商品,支付國際收支差額,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在國與國之間轉移時,它就具有了世界貨幣的職能。
例6 今年十月份,某機械廠購買鋼材支付現金120萬元,又根據規定交了8.2萬元的增值稅。這里,貨幣先后執行的職能是 ( )
a.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b.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c.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 d.價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答案:b
四、紙幣
1、紙幣的產生
⑴使用金銀條塊的缺點:核實重量,檢查成色。
使用鑄幣的缺點:交易中會逐漸磨損,成為不足值的鑄幣。
⑵紙幣的優點: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攜帶和運輸,避免了鑄幣在流通中的磨損。不足值的鑄幣為紙幣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2、紙幣的含義
紙幣是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
3、紙幣的發行規律
(1)紙幣的發行量以流通中實際要的貨幣量為限度。
(2)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這個限度,就會引起物價上漲,影響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經濟秩序。
(3)如果紙幣的發行量小于這個限度,會使商品銷售發生困難,直接阻礙商品流通。
4、電子貨幣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銀行
計算機網絡化的實現,出現了用電子
計算機進行貯存、轉賬、購買、支付
的“電子貨幣”,人們越來越多的借
助于電子計算機系統完成自動轉賬業
務,這極大的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示例 近年來,網上購物開始走進普通家庭,年輕人更是熱衷于在網絡上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國內也隨之產生了一些著名的購物網站。對網上購物認識正確的是( )
a.網絡購物的出現標志著電子貨幣已經代替紙幣充當流通手段的職能
b.可以節省流通中需要的紙幣量,從而節約社會勞動,節省買賣雙方的時間
c.有利于消費者,不利于銀行業務運作和企業經營,會使銀行和企業遭受損失
d.并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
答案:b
.紙幣 篇三
(1)紙幣產生的原因:貨幣最初是以金銀條塊的形式流通的,每做一筆交易都要核實重量、檢查成色,很不方便,于是就出現了具有一定形狀、重量、成色和面額價值的鑄幣。金屬鑄幣在長期流通過程中逐漸磨損,成為不足值的貨幣,卻不影響它同足值的鑄幣一樣使用。這就決定了可以用貨幣符號來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結果就出現了紙幣。
(2) 紙幣的含義: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它只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這里要強調兩點。一是由國家發行的。制造假幣的行為在各個國家都是犯罪行為。二是國家現在正在強制使用的。國家以前強制使用的而現在不再強制使用的,則不能在市場上流通。這兩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3)紙幣的發行規律:商品流通過程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受貨幣流通規律支配的。在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價格總額(即待售商品量與價格水平的乘積)成正比,同貨幣流通速度(即貨幣在買主和賣主之間轉手的次數)成反比。
(4)紙幣的優點:第一,紙幣印刷成本比金屬貨幣鑄造成本低得多;第二,紙幣避免了鑄幣在流通中的磨損,可以防止貴金屬的無形流失;第三,紙幣比金屬貨幣更容易保管、攜帶和運輸。所以,紙幣被世界各國普遍使用。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篇四
第一課 神奇的貨幣(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案
【教學目標】:
解析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職能;
【學習要求】:
了解: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
理解:貨幣的概念,本質及其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
理解: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
了解:貨幣的其他職能 了解:紙幣產生的原因。紙幣的含義,優點及發行規律
了解:貨幣流通公式,通貨膨脹,通貨緊縮
【重難點】
理解:貨幣的概念,本質及其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 理解: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
【師生研討】
一、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一)商品(了解)
1、商品的含義: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構成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勞動產品。二是用于交換)
2、商品的基本屬性——使用價值和價值
(1) 使用價值概念: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注意:有使用價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須有使用價值。)
(2)商品的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注意:使用價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換,是因為都耗費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3)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是商品,沒有價值的東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時兼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消費者購買商品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銷售者是為了實現商品的價值。
(二)貨幣的本質。
1、 貨幣的產生: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重點)
2、 貨幣的含義和本質:
(1)含義: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2)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一般等價物:能表現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商品。)(了解)
3、貨幣的職能
(1)兩個基本職能——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 (重點)
a、價值尺度職能
◆含義:就是以貨幣作為尺度來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
(原因:貨幣之所以能成為價值尺度,是因為貨幣也是商品,也有價值。)
◆價格與價值的關系:
所謂價格: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叫做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在其他因素不變情況下,商品價格與價值成正比。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只是觀念上的貨幣,不需要現實貨幣。
b、流通手段:
◆含義: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做流通手段。
◆要注意流通手段與商品流通的區別。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強調的是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強調的是商品如何交換。
◆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貨幣行使流通手段時必須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2)貨幣在發展過程中又有了貯藏手段(必須是現實的足值的貨幣)、支付手段(時空分離)、世界貨幣的職能。
◆注意:區分觀念的貨幣、現實的貨幣、足值的貨幣。
4、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計算公式。(重點)
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 商品的價格總額(即待售商品的數量×價格水平) / 貨幣流通速度
(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例,而同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三)紙幣
1、紙幣的產生和發展:
(1)紙幣是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在鑄幣的基礎上產生的。
(2)紙幣的含義:它必須由國家(或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
(注意: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它只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這里需要強調兩點:一是由國家或特定地區發行的,如果不是國家、特定地區發行的,就不能在市場上流通,就是假幣。二是國家現在正在強制使用的,國家以前強制使用的而現在不再強制使用的,則不能在市場上流通。紙幣沒有價值,之所以能代替貨幣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國家的強制力。)
2、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重點)
(1)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國家有權發行紙幣 ,但不能任意發行任何數量的紙幣。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量為限度,如果不相符,則可能出現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經濟現象。
(2)通貨膨脹指的是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全面、持續的物價上漲的現象。
(注意:通貨膨脹的產生原因很多,不僅僅與紙幣的發行量太多有關,也與其他因素有關,如成本上升、總需求太大等。從供求關系角度看,主要表現為供不應求。)原因有三:一是需求拉動;成本上升;結構調整。
(3)通貨緊縮是一種與通貨膨脹相反的經濟現象,表現為物價全面、持續的下跌的經濟現象。
(注意: 從供求關系角度看,主要表現為供過于求。流通中貨幣相對不足會引發通貨緊縮現象,導致商品零售價格出現持續負增長,從而導致企業生產能力過剩,生產經營者不敢投資,消費者不敢花錢,銀行金融機構不敢貸款等現象,整個經濟處于長期蕭條的狀況。)
【板書設計】
商品:
含義:
本質:
貨幣 價值尺度
流通手段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職能: 貯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貨幣
含義:
紙幣 優點:
發行量:
電子貨幣
【教學反思】:
聯想ABC 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篇五
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不能任意發行任何數量的紙幣。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量為限度,如果不相符,則可能出現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經濟現象,勢必會影響人們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
通貨膨脹,是指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現象。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的實際需要量,是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定要注意:通貨膨脹的產生原因很多,不僅僅與紙幣的發行量太多有關,也與其他因素有關(如,成本上升、總需求太大)。
通貨緊縮,是與通貨膨脹相反的一種經濟現象。它表現為社會需求不足、物價水平疲軟或下跌,通常伴隨經濟衰退出現。流通中貨幣相對不足會引發通貨緊縮現象,導致商品零售價格出現持續負增長,從而導致企業生產能力過剩,生產經營者不敢投資,消費者不敢花錢,銀行金融機構不敢貸款等現象, baihuawen.cn 白話文…整個經濟處于長期蕭條的狀況。
聯想ABC 篇六
在“商品一貨幣一商品”的流通過程中,“商品一貨幣”階段的變化既重要又困難,“是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為什么說這個跳躍不成功,摔壞的就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商品生產者只有把商品賣出去,并且賣出好價錢,才能生存發展下去。如果商品賣不出去,就意味著他白白付出了勞動,他所需要的商品也買不回來。要使自己的商品賣出去,并賣出好價錢,商品生產者就要為購買者著想,生產適銷對路、質量上乘的商品。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篇七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的知識:
○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即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的知識:
○物物交換的困難與貨幣產生的必然性。
○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商品流通及其公式。
○商品流通與物物交換的區別
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初步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的問題:
○聯系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貨幣的看法,從貨幣的本質和基本職能來說明應當如何正確看待金錢。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基本原理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從一個具體材料入手,通過簡要概括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貨幣出現的必然性,以及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培養學生在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分析總結出對貨幣含義的理性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逐步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既要認識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錢,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學重點:
1、商品的含義
2、貨幣的兩種基本職能
三、教學難點:
貨幣的本質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買東西要用錢這是三歲小孩都知道的常識,日常生活中所講的錢,在經濟學中我們稱之為貨幣。商品和貨幣有著密切的關系,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體會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須付出貨幣,二者似乎是一對孿生兄弟。那么,歷史上貨幣和商品是同時出現的嗎?貨幣及其本質又是什么呢?要弄清這些問題,我們就必來“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新課教學]
一、貨幣的本質
1、什么是商品
[講解]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p2楷體練習加以鞏固)
2、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p3楷體插圖與練習)
3、貨幣的含義與本質
[講解]貨幣是指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二、貨幣的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
(1)含義:貨幣作為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
(2)價格的含義:通過一定的數量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
(3)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特點: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
[提問]教材p4“這里含有單位的數量表現的是什么?”
[解答]表現的是各種商品的價格。
[提問]同學們看p4的插圖,思考一下,這里的貨幣發揮了什么作用?仍是價值尺度職能嗎?
2、流通手段
(1)含義: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
(2)商品流通及其公式 含義: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公式:w–g–w
[提問]同學們看p5的材料,回答:為什么說這個跳躍不成功,摔壞的就一定是商品所有者?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能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
(3)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特點:只能用現實的貨幣,不能用觀念上的貨幣。
[簡單介紹貨幣的另外三種職能,讓學生看教材p5—6的相關鏈接](貨幣除了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之外,還具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
[課堂總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商品的含義、貨幣的含義及本質、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重點要掌握商品的含義,貨幣的本質和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
六、課堂練習
下列說法正確的一組有( c )
①商品和貨幣是一對孿生兄弟 ②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③貨幣是一個歷史范疇,商品是一個永恒概念④先有商品,然后才有貨幣
⑤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
a①③⑤ b①②③ c ②④⑤ d①②⑤
本文由用戶折月煮酒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4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