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級物理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多用電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1第二章第八節的內容,它是電流表、電壓表改裝學完后,研究歐姆表的改裝問題,又是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深化和實際應用,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能鞏固電學問題的分析思路,加深對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交流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實際意義。
2、教學重點:歐姆表和單量程多用電表的制作原理。
3、教學難點:理解歐姆表和單量程多用電表的制作原理。
4、教材的處理:
本單元內容可分兩節可來處理,本節為第一課時,主要是探究電流表改裝成歐姆表、多用電表的原理。
第二課時為學生實驗課,練習使用多用電表及相關練習鞏固。
二、學情分析:
1、知識基礎分析:
①掌握了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并已熟練掌握了電路串并聯的規律,會利用該定律列式求解相關問題。
②掌握了電流表改裝成大量程電流表和電壓表的原理和刻度方法。
2、學習能力分析:
①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不斷提高,具備初步地、獨立發現事物內在聯系和一般規律的能力。
②具有初步的概括歸納總結能力、邏輯推力能力、綜合分析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能利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方法測量電阻的阻值。
②理解并掌握歐姆表及單量程多用電表的制作原理,知道簡單的雙量程多用電表。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對歐姆表原理的分析,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探究、合作,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思辨、表達、交流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究物理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善于發現、勇于創新的精神。
四、教學資源
PPT課件、探究學案、指針式多用電表、數字式多用電表
五、教學流程圖
學生
給出各種器材
設計實驗方案
教師
提出問題:如何利用電流表表頭測電阻?
評價方案,選擇方案?
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
歐姆表的原理
改進方案,引導發現本質規律
出示電流表、電壓表、歐姆表電路圖
單量程多用電表
雙量程多用電表
課堂總結交流
分析組合,設計簡單的電路圖
六、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提出問題
我們已經學習過把電流表表頭改裝成電壓表和量程較大的電流表的原理,能利用電流表表頭測電阻嗎?
探究一:利用電流表表頭測電阻
1、給出器材
待測電阻Rx
電源:E=2V,r=0.5Ω
電流表A:Ig=10mA, rg=9.5Ω
電壓表V:量程3V,內阻約3kΩ
變阻箱R0:0~9999Ω
滑動變阻器R:0~1000Ω
電鍵、導線若干
若還需其他器材,可自選
2、指導學生進行設計(電流表表頭與其他元件進行組合)
3、評價方案
教師:如果能從表盤上直接讀出所測電阻值就好了,請選擇其中一個方案?;蛘吣阌懈玫脑O計嗎?
設計利用表頭測電阻的方案,畫出電路圖。
學生代表板書設計方案
學生分析比較幾個方案,從中選出方案或提出更好的方案。
通過開放性的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同時給學生提供一個合理的思維空間,便于課堂的教學生成。
探究二:利用表頭直接測電阻
1、出示電流表表頭刻度盤。給出相關數據E=2V,r=0.5Ω;Ig=10mA,
rg=9.5Ω;(以R0=390Ω為例),
引導學生進行表頭刻度改裝。
2、對刻度情況進行分析,引導學生發現不足之處,進一步完善方案
3、提出下列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
若電流表內阻rg未知,怎樣可使10mA處表示所測電阻值為0?
4、再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發現本質規律。
若將變阻箱換為滑動變阻器R,還可使10mA處表示所測電阻值為0嗎?
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結合具體數據,分組進行計算,改裝表頭刻度。
學生發現刻度與R0的取值有關。取R0=190Ω,可充分利用刻度盤。
學生發現電流表內阻rg未知,可進行測量,再調節R0,可實現,滿偏電流處表示電阻為0,同時也發現,總內阻不變。
學生發現只要將A、B接線柱短接,調節滑動變阻器R,使指針滿偏即可實現滿偏電流處表示電阻為0,無須知道各元件電阻為多少。
通過層層遞進的幾個問題,引發學生積極的參與思考。促成學生有效的生成。根據學生課堂表現隨時調整引導思路。
歐姆表原理
1、出示改進后歐姆表原理圖,結合探究過程,講解歐姆表的'原理;歐姆調零的目的和作用;中值電阻的決定因素;刻度盤的特點。
2、原理:
3、刻度:
(1)AB短接,調節R使得指針滿偏(歐姆調零)。
目的是什么?或有什么作用?
原理:
(2)指針指在中間刻度處,所測電阻值是多少?
把此電阻稱為中值電阻,中值電阻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3)歐姆表刻度的特點:
學生深化理解歐姆表原理等相關內容,把握歐姆表的本質規律。
最大限度利用表盤刻度
由電源電動勢和表頭滿偏電流決定
左大右小;左密右疏
學生設計電路圖
通過分析,體會等效思想
從特殊到一般,歸納總結,探尋本質規律
探究三:簡單的單量程多用表
1、出示電流表、歐姆表、電壓表的原理圖
要求學生組合成簡單的多用電表,注意電源與表頭的連接。
2、引導分析電路結構
將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綜合,實現創造。
體會等效的思想
簡單的雙量程多用表
出示雙量程多用電表電路圖,引導學生分析各擋功能,
分析各檔功能,比較量程大小
認識多用電表
利用多用電表實物圖介紹其功能,簡單強調歐姆表使用的注意點。
為下一節實驗課做準備
交流評價
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什么方法?還有什么疑問?
學生總結交流
總結課堂內容,培養學生表達及概括總結能力。
作業布置
重新思考第八節課本內容,完成課后問題與練習1、3題
若有問題相互交流
帶著問題為下節課做準備
高二物理教案 篇二
1、分子動理論
(1)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分子直徑的數量級一般是10-10m。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熱運動。
①擴散現象:不同的物質互相接觸時,可以彼此進入對方中去。溫度越高,擴散越快。
②布朗運動: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懸浮在液體(或氣體)中微小顆粒的無規則運動,是液體分子對微小顆粒撞擊作用的不平衡造成的,是液體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的宏觀反映。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明顯;溫度越高,布朗運動越明顯。
(3)分子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
分子間同時存在著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隨分子間距離增大而減小,但斥力的變化比引力的變化快,實際表現出來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物體的內能
(1)分子動能:做熱運動的分子具有動能,在熱現象的研究中,單個分子的動能是無研究意義的,重要的是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溫度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的標志。
(2)分子勢能:分子間具有由它們的相對位置決定的勢能,叫做分子勢能。分子勢能隨著物體的體積變化而變化。分子間的作用表現為引力時,分子勢能隨著分子間的距離增大而增大。分子間的作用表現為斥力時,分子勢能隨著分子間距離增大而減小。對實際氣體來說,體積增大,分子勢能增加;體積縮小,分子勢能減小。
(3)物體的內能:物體里所有的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任何物體都有內能,物體的內能跟物體的溫度和體積有關。
(4)物體的內能和機械能有著本質的區別。物體具有內能的同時可以具有機械能,也可以不具有機械能。
3、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1)做功:其本質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內能之間的相互轉化。
(2)熱傳遞:其本質是物體間內能的轉移。
(3)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的內能上是等效的,但有本質的區別。
高二物理教案 篇三
一、教學任務分析
電磁感應現象是在初中學過的電磁現象和高中學過的電場、磁場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電與磁的關系,也為后面學習電磁波打下基礎。
以實驗創設情景,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引入學習電磁感應現象,通過學生實驗探究,找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用現代技術手段“DIS實驗”來測定微弱的地磁場磁通量變化產生的感應電流,使學生感受現代技術的重要作用。
通過“歷史回眸”,介紹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領略科學家的獻身精神,懂得學習、繼承、創新是科學發展的動力。
在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時,使學生感受猜想、假設、實驗、比較、歸納等科學方法,經歷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在學習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時,體驗科學家在探究真理過程中的獻身精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磁感應現象及其產生的條件。
(2)理解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3)學會用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解釋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有關電磁感應的探究實驗,感受猜想、假設、實驗、比較、歸納等科學方法在得出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實驗,體驗樂于科學探究的情感。
(2)通過介紹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領略科學家在探究真理過程中的獻身精神。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和難點: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
四、教學資源
1、器材
(1)演示實驗:
①電源、導線、小磁針、投影儀。
②10米左右長的電線、導線、小磁針、投影儀。
(2)學生實驗:
①條形磁鐵、靈敏電流計、線圈。
②靈敏電流計、原線圈、副線圈、電鍵、滑動變阻器、導線若干。
③DIS實驗:微電流傳感器、數據采集器、環形實驗線圈。
2、課件:電磁感應現象flash課件。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電磁感應現象;二是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三是應用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解釋簡單的實際問題。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實驗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引入學習電磁感應現象和感應電流的概念。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通過“歷史回眸”、“大家談”,介紹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領略科學家在探究真理過程中的獻身精神。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和要突破難點是: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方法是:以實驗和分析為基礎,根據學生在初中和前階段學習時已經掌握的知識,應用實驗和動畫演示對實驗進行分析,理解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從而突出重點,并突破難點。
本設計強調問題討論、交流討論、實驗研究、教師指導等多種教學策略的應用,重視概念、規律的形成過程以及伴隨這一過程的科學方法的教育。通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其分析推理、比較判斷、歸納概括的能力,使之感受猜想、假設、實驗、比較、歸納等科學方法的重要作用;感悟科學家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習的興趣。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1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流程圖說明
情景 演示實驗1 奧斯特實驗。
演示實驗2 搖繩發電
問題:為什么導線中有電流產生?
活動I 自主活動 學生實驗1
設問:如何使閉合線圈中產生感應電流?
活動II 學生實驗2 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活動III 歷史回眸 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
課件演示 電磁感應現象。
活動Ⅳ DIS學生實驗 微弱磁通量變化時的感應電流。
大家談
3、教學主要環節 本設計可分為三個主要的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通過實驗觀察與討論,得出電磁感應現象與感應電流。
第二環節,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通過 “歷史回眸”、“大家談”,了解法拉第的研究過程,領略科學家的探究精神。
第三環節,通過DIS實驗,了解電磁感應現象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七、教案示例
(一)情景引入:
1、觀察演示實驗,提出問題
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通電直導線能使小磁針發生偏轉,從而揭示了電與磁之間的內在聯系。
演示實驗1 奧斯特實驗。
那么,磁能生電嗎?
演示實驗2 搖繩發電
把一根長10米左右的電線與一導線的兩端連接起來,形成一閉合回路,兩個學生迅速搖動電線,另一學生將導線放到小磁針上方,觀察小磁針是否偏轉。
問題1:為什么導線中有電流產生?
2、導入新課
我們可以用這節課學習的知識來回答上面的問題。
(二)電磁感應現象
自奧斯特發現電能生磁之后,歷史上許多科學家都在研究“磁生電”這個課題。
介紹瑞士物理學家科拉頓的研究。
自主活動:如何使閉合線圈中產生電流?
學生實驗1:把條形磁鐵放在線圈中,將靈敏電流計、線圈連成閉合回路,觀察靈敏電流計指針是否偏轉。
1、電磁感應現象
閉合回路中產生感應電流的現象,叫電磁感應現象。
2、感應電流
由電磁感應現象產生的電流,叫感應電流。
介紹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法拉第的研究。
問題2:法拉第發現的使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究竟是什么?
(三)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學生實驗2: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根據所給的器材:靈敏電流計、原線圈、副線圈、電鍵、滑動變阻器、導線等,設計實驗方案,使線圈中產生感應電流。
小組交流方案,師生共同討論產生感應電流的原因。
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閉合回路、磁通量發生變化。
播放flash課件,進一步理解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介紹“歷史回眸”欄目中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
(四)應用
討論、解釋:
1、書上的示例
2、搖繩發電的原理。
DIS學生實驗:微弱磁通量變化時的感應電流。
大家談
(五)總結(略)
(六)作業布置(略)
高二物理教案 篇四
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為什么電感對交變電流有阻礙作用;
(2)知道用感抗來表示電感對交變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知道感抗與哪些因素有關;
(3)知道交變電流能通過電容器。知道為什么電容器對交變電流有阻礙作用;
(4)知道用容抗來表示電容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的大小。知道容抗與哪些因素有關。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思維習慣;
(2)培養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去理解、分析新問題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有志于把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電感、電容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感抗、容抗的物理意義。
教學難點:
感抗的概念及影響感抗大小的因素。容抗概念及影響容抗大小的因素。
教學方法:
實驗法、閱讀法、講解法。
教學手段:
雙刀雙擲開關、學生用低壓交直流電源、燈泡(6 V、0.3 A)、線圈(用變壓器的副線圈)、電容器(103 F、15 V與200 F、15 V)2個、兩個扼流圈、投影片、投影儀。
(一)引入新課
在直流電路中,影響電流跟電壓關系的只有電阻。在交變電流路中,影響電流跟電壓關系的,除了電阻外,還有電感和電容。電阻器、電感器、電容器是交變電流路中三種基本元件。這節課我們學習電感、電容對交變電流的影響。
(二)進行新課
1、電感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
演示:電阻、電感對交、直流的影響。實驗電路如下圖甲、乙所示:
[來源: ]
演示甲圖,電鍵分別接到交、直流電源上,引導學生觀察兩次燈的亮度(燈的亮度相同。說明電阻對交流和直流的阻礙作用相同。)
演示乙圖,電鍵分別接到交、直流電源上,引導學生觀察兩次燈的亮度(電鍵接到直流上,亮度不變;接到交流上時,燈泡亮度變暗。說明線圈對直流電和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不同。)
線圈對直流電的阻礙作用只是電阻;而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除了電阻之外,還有電感。
問題1: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呢?
答:由電磁感應的知識可知,當線圈中通過交變電流時,產生自感電動勢,阻礙電流的變化。[來源: ]
問題2:電感對交變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用感抗來表示。感抗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后回答。
答:感抗決定于線圈的自感系數和交變電流的頻率。線圈的自感系數越大,自感作用就越大,感抗就越大;交變電流的頻率越高,電流變化越快,自感作用越大,感抗越大。
線圈在電子技術中有廣泛應用,有兩種扼流圈就是利用電感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制成的。出示扼流圈,并介紹其構造和作用。
(1)低頻扼流圈
構造:線圈繞在閉合鐵芯上,匝數多,自感系數很大。
作用:對低頻交變電流有很大的阻礙作用。即通直流、阻交流。
(2)高頻扼流圈
構造:線圈繞在鐵氧體芯上,線圈匝數少,自感系數小。
作用:對低頻交變電流阻礙小,對高頻交變電流阻礙大。即通低頻、阻高頻。
2、交變電流能夠通過電容器
演示:電容對交、直流的影響。實驗電路如圖所示:
開關S分別接到直流電源和交變電流源上,觀察現象(接通直流電源,燈泡不亮;接通交變電流源,燈泡亮了說明了直流電不能夠通過電容器,交變電流能夠通過電容器。)
電容器的兩極板間是絕緣介質,為什么交變電流能夠通過呢?用CAI課件展示電容器接到交變電流源上,充、放電的動態過程。強調自由電荷并沒有通過電容器兩極板間的絕緣介質,只是當電源電壓升高時電容器充電,電荷向電容器的極板上集聚,形成充電電流;當電源電壓降低時電容器放電,電荷從電容器的極板上放出,形成放電電流。電容器交替進行充電和放電,電路中就有了電流,表現為交流通過了電容器。
3、電容器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
演示:電容器對交變電流的影響:將剛才實驗電路中1000 F,15 V的電容器去掉,觀察燈泡的亮度,說明了什么道理?
答:燈泡的亮度變亮了。說明電容器對交變電流也有阻礙作用。(的確是這樣。物理上用容抗來表示電容器對交變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
問題2:容抗跟哪些因素有關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后回答。
答:容抗決定于電容器電容的大小和交變電流的頻率。電容越大,在同樣電壓下電容器容納電荷越多,因此充放電的電流越大,容抗就越小;交變電流的頻率越高,充放電進行得越快,充放電電流越大,容抗越小。即電容器的電容越大,交變電流頻率越高,容抗越小。
電容器具有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頻、阻低頻的特點。
4、課堂總結、點評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以下幾個問題:
1、由于電感線圈中通過交變電流時產生自感電動勢,阻礙電流變化,對交變電流有阻礙作用。電感對交變電流阻礙作用大小用感抗來表示。線圈自感系數越大,交變電流的頻率越高,感抗越大,即線圈有通直流、阻交流或通低頻,阻高頻特征。
2、交變電流通過電容器過程,就是電容器充放電過程。由于電容器極板上積累電荷反抗自由電荷做定向移動,電容器對交變電流有阻礙作用。用容抗表示阻礙作用的大小。電容器的電容越大,交流的頻率越高,容抗越小。故電容器在電路中有通交流、隔直流或通高頻、阻低頻特征。
5、實例探究
電感對交變電流的影響
【例1】如圖所示電路中,L為電感線圈,R為燈泡,電流表內阻為零。電壓表內阻無限大,交流電源的電壓u=220 sin10t V。若保持電壓的有效值不變,只將電源頻率改為25Hz,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1、 電流表示數增大 B.電壓表示數減小 C.燈泡變暗 D.燈泡變亮
電感和電容對交變電流的影響
例2、圖所示是電視機電源部分的濾波裝置,當輸入端輸入含有直流成分、交流低頻成分的電流后,能在輸出端得到較穩定的直流電,試分析其工作原理及各電容和電感的作用。
6、鞏固練習
1、關于低頻扼流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這種線圈的自感系數很小,對直流有很大的阻礙作用 B.這種線圈的自感系數很大,對低頻電流有很大的阻礙作用
C.這種線圈的自感系數很大,對高頻交流的阻礙作用比低頻交流的阻礙作用更大
D.這種線圈的自感系數很小,對高頻交流的阻礙作用很大而對低頻交流的阻礙作用很小
2、在圖所示電路中,u是有效值為200 V的交流電源,C是電容器,R是電阻。關于交流電壓表的示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等于220 V B.大于220 V C.小于220 V D.等于零
3、在圖所示的電路中,a、b兩端連接的交流電源既含高頻交流,又含低頻交流;L是一個25 mH的高頻扼流圈,C是一個100 pF的電容器,R是負載電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L的作用是通低頻,阻高頻 B.C的作用是通交流,隔直流
C.C的作用是通高頻,阻低頻 D.通過R的電流中,低頻電流所占的百分比遠遠大于高頻交流所占的百分比
高二物理教案 篇五
學習目標
1、 知道自然界中熱侍導的方向性。
2、 初步了解熱力學第二定律,并能用熱力學第二定律解釋第二類永動機不能制造成功的原因。
3、 能用熱力學第二定律解釋自然界中的能量轉化、轉移以及方向性問題。
學習重、難點
熱力學第二定律及用定律解釋一些實際問題。
學法指導
自主、合作、探究、師生討論
知識鏈接
1、熱力學第一定律的內容: 。
2、機械能能否全部轉化為內能,那么內能能否全部轉化為機械能?舉例說明
學習過程
用案人自我創新
[自主學習]
1、 閱讀P56思考與討論提出的問題,體會熱傳導的方向性。說說你對一切與熱現象有關的宏觀自然過程都是不可逆的這名話的理解。
2、 熱機是一種把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裝置。熱機包括熱源、工作物質、冷凝器幾部分組成。其工作原理為:熱機從熱源吸收熱量Q1,推動活塞做功W,然后向冷凝器釋放熱量Q2。根據能量守恒三者關系為:我們把熱機做的功W和它從熱源吸收的熱量Q1的比值叫做熱機的效率,用 教type=#_x0000_t75 ole=表示,即 。
思考:熱機的效率能否達到100%,為什么?
3、 第二類永動機:
只從單一熱源吸收熱量,使之完全變為有用的功而引起其它變化的熱機。根據你所了解的知識,第二類永動機可能研制成嗎?說說你的理由。
4、 熱力學第二定律
(1) 兩種表述:
①(這是按照熱傳導的方向性來描述的)。
②(這是按照機械能與熱能轉化過程的方向性來描述的)。
說明:
(1) 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兩種表述看上去似乎沒有什么聯系,然而實際上它們是等效的。
(2) 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實質是它揭示了大量分子參與的宏觀過程的方向性,使人們認識到自然界中進行的涉及熱現象的宏觀過程都具有方向性。
(3) 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區別:
[例題與習題]
[例1]下列哪些過程具有方向性( )
A熱傳導過程
B.機械能向內能轉化過程
C.氣體的擴散過程
D.氣體向真空中的膨脹
[例2]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吸收熱量并把它全部用來做功而不引起其它變化
B. 沒有冷凝器,只有單一的熱源,能將從單一熱源吸收的熱量全部用來做或,而不引起其它變化的熱機是可能實現的
C. 制冷系統將冰箱里的熱量傳給外界較高的溫度的空氣中不引起其它變化
D. 不可能使熱量由低溫物體傳遞到高溫物體而不引起其它變化
[練習1]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熱機中燃氣的內能不可能全部轉化成機械能
B. 電流的能不可能全部轉化成內能
C. 在火力發電機中,燃氣的內能不可能全部變成電能
D. 在熱傳導中,熱量不可能自發地從低溫物體傳給高溫物體。]
[例3]下列說法正確 的是( )
A. 第二類永動機和第一類永動機一樣,都違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B. 第二類永動機違背了能量轉化的方向性
C. 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守恒的,所以不用節約能源
D. 自然界中的能量盡管是定恒的,但有的能量便于利用,有的能量不便于利用,幫要節約能源
[例4]關于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熱力學第一定律指出內能可以與其它形式的能相互轉化,而熱力學第二定律則指出內能不可能完全轉化成其它形式的能,幫這兩條定律是相互矛盾的
B. 內能可以全部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只是會產生其它影響,幫兩條定律并不矛盾
C. 兩條定律都是有關能量的轉化定律,它們不但不矛盾,而且沒有本質的區別
D. 其實能量守恒定律已經包含了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
教科版高二物理物理教案 篇六
電勢
電場中某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到參考點(零勢點)時電場力作的功;
1、電勢具有相對性,和零勢面的選擇有關;
2、電勢是標量,單位是伏特V;
3、電勢差和電勢間的關系:UAB=φA—φB;
4、電勢沿電場線的方向降低;
5、相同電荷在同一等勢面的任意位置,電勢能相同;原因:電荷從一點移到另一點時,電場力不作功,所以電勢能不變;
6、電場線總是由電勢高的地方指向電勢低的地方;
7、等勢面的畫法:相臨等勢面間的距離相等;
高二物理教案 篇七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點電荷的概念。
2.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和思去向不明,概括出兩個點電荷之間的作用規律。掌握庫侖定律。
過程與方法:
1.觀察演示實驗,培養學生觀察、總結的能力。
2.通過點電荷模型的建立,了解理想模型方法,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途徑,知道從現實生活的情景中如何提取有效信息,達到忽略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直指問題核心的目標。
情景引入
為了測定水分子是極性分子還是非極性分子,可做如下實驗:在酸性滴定管中注入適當蒸餾水,打開活塞,讓水慢慢如線狀流下,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接近水流,發現水流向靠近玻璃棒的方向偏轉,這證明水分子是極性分子,聰明的同學,根據上述素材,你想知道是如何證明水分子是極性分子嗎?
(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帶正電的一端遠離玻璃棒。而水分子兩極的電荷量相等,這就使帶正電的玻璃棒對水分子顯負電的一端的引力大于對水分子顯正電的一端的斥力,因此水分子所受的合力指向玻璃棒,故水流向靠近玻璃棒方向偏轉。
問題探究
點電荷
走進生活
驗電器的上部是球形的金屬導體,中央金屬箔是指針式的形狀,電荷分布與帶電體的形狀有關,與萬有引力相似,帶電體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帶電體的形狀和大小有關。為了研究的方便,在應用萬有引力定律時,我們引入了質點的概念,利用萬有引力定律就能求出兩質點間的萬有引力大小,如果帶電體也能等效成電荷全部集中在一個幾何點上,研究帶電體間的相互作用力也會變得相對簡單?;仡檶W過的質點概念,你能建立起點電荷的概念嗎?
自主探究
1.點電荷
(1)點電荷是實際帶電體的一種理想化的模型。
(2)一個帶電體能否看作點電荷主要看其形狀和大小對所研究的問題影響大不大,如果屬于無關或次要因素時,或者說,它本身的大小比起它到其他帶電體的距離小得多,即可把帶電體看作點電荷。
(3)對于帶電體能否被看作點電荷,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使對同一帶電體,在有些情況下可以看作質點,而在有些情況下又不能被看作質點。
2.理想化的模型到簡化,這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1.對點電荷概念的解讀:
(1)點電荷是一個忽略大小和形狀的幾何點,電荷的全部質量全部集中在這個幾何點上。
(2)事實上,任何帶電體都有大小和形狀,真正的點電荷是不存在的,它是一個理想化模型。
(3)如果帶電體本身的幾何線度比起它們之間的距離小得多,帶電體的形狀、大小和電荷分布對帶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在此情況下,我們可以把帶電體抽象成點電荷,可以理解為帶電的質點。
2.對點電荷的應用:
有一種特殊情況,均勻帶電的球體或均勻帶電的球面,帶電體本身的幾何線度可能并不比它們之間的距離小很多,但帶電體電荷分布具有對稱性,對外所表現的電特性跟一個等效于球心的點電荷的電特性相同,所以均勻帶電的球體或均勻帶電的球面都可以等效為一個球心處的點電荷,就是通常所說的帶電小球。
高二物理人教版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明確電場強度定義式的含義
2.知道電場的疊加原理,并應用這個原理進行簡單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在電場中的不同點,電場力F與電荷電量q的比例關系,使學生理解比值F/q反映的是電場的強弱,即電場強度的概念;知道電場疊加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學會分析和處理電場問題的一般方法。
重點:電場強度的概念及其定義式
難點:對電場概念的理解、應用電場的疊加原理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流程】
(-)復習回顧——舊知鋪墊
1.庫侖定律的適用條件:
(l)真空(無其它介質);(2)點電荷(其間距r>>帶電體尺寸L)——非接觸力。
2、列舉:
(l)磁體間——磁力;(2)質點間一一萬有引力。
經類比、推理,得:
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電場發生的。(電荷周圍產生電場,電場反過來又對置于其中的電荷施加力的作用)
引出電場、電場力兩個概念。本節課,我們主要研究電場問題,以及為描述電場而要引入的另一個嶄新的物理量——電場強度。
(二)新課教學
1.電場
(l)電場基本性質:
電場客觀存在于任何電荷周圍,正是電荷周圍存在的這個電場才對引入的其它電荷施加力的作用。
(2)電場基本屬性:
電場源于物質(電荷),又對物質(電荷)施力。再根據“力是物質間的相互作用”這一客觀真觀,毫無疑問,電場是一種物質。
(3)電場基本特征:
非實體、特殊態——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人體各種感官均無直接感覺)。
電場是一種由非實體粒子所組成的具有特殊形態的物質。
自然界中的物質僅有兩種存在的形態,一種是以固、液、氣等普通形態存在的實體物質;而另一種,就是以特殊形態存在的非實體物質——場物質。
(4)電場的檢驗方法(由類比法推理而得):
無論物質處于什么形態,我們都可以通過一定手段去感知它的存在,只是感知方式或使用工具不同而已,例如:
①生物學中動植物的體系胞可以通過電子顯微鏡(利用其放大作用)來觀察。
②化學中的某些氣體可以通過人體的感官來感知(氯氣——色覺,氨氣——嗅覺)
③生活中電視塔發射的電磁波可以通過電視接收機(轉換為音像信號)來感知。
④物理學中磁體周圍的磁場可以通過放入其中的小磁針來檢驗(磁場對場內小磁針有力作用——磁場的力性)。
⑤物理學中電荷周圍的電場可以通過放入其中的檢驗電荷來檢驗(電場對場內的電荷有力作用——電場的力性)。
2.電場強度
(l)模擬實驗:
下面以點電荷Q(場源電荷)形成的電場為例,探討一下檢驗電荷q在到Q距離(用r表示)不同的位置(場點)所受電場力F有何不同。
實驗結論:通過觀察與分析可以得出,同一個檢驗電荷在點電荷Q形成的電場中的不同位置所受電場力的大小、方向均不同。因為這個電場力是同一個電場給同一個檢驗電荷的,所以,場源電荷周圍不同位置的電場有強弱之分和方向之別;電場中同一位置,不同電荷所受電場力也不同,但是,電場力與檢驗電荷的電荷量之比卻是一個不變的常量。前者引出電場強度概念;后者點明場強與檢驗電荷無關,而只由電場本身性質決定(電場強度的定義方案也由此而得)。
(2)電場強度(簡稱“場強”):
①定義:放入電場中某一點的電荷受到的電場力和它的電荷量q的比值叫做該點的電場強度,簡稱場強,用符號E表示。
②定義式:E=F/q
③單位:N/C
④電場強度是矢量
同一檢驗電荷在電場中不同的點所受電場力方向不同,因此,場強不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用檢驗電荷所受電場力的方向表征場強方向比較恰當,但是,正、負檢驗電荷在電場中同一點所受電場力方向不同且截然相反,怎么來定義場強方向呢?
回顧定義磁場方向時,檢驗小磁針靜止時N、S極所指方向也是相反的,人為規定:小磁針N極指向為磁場方向,這是人們的一種習慣。電場強度方向的定義也是如此。即規定正的檢驗電荷所受的電場力方向為場強方向。
⑤定義模式:比值法
3.比值法定義物理量
(l)原則:被定義量與定義用量無關。
(2)應用舉例(學生活動):
速度v=s/t。單位時間內發生的位移。v大→運動得快。
密度ρ=m/V。單位體積內所含的質量。ρ大→質量密集。
加速度a=△v/t。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a大→速度變化快。
電阻R=U/I。因果倒置,但已習慣。R大→阻電性強。
場強E=F/q。單位電荷量所受電場力。E大→電場越強。
4.點電荷的電場一—場強定義式的應用
(l)公式推導:
(2)場強特征:
①大小:近強遠弱,同心球面上名點,場強值相等
②方向:正電荷周圍的場強方向一發散;
(3)決定因素:
①大小:由楊源電荷的電荷量Q以及場原電荷到場點之距r“全權”決定,而與檢驗電荷的電荷量q的大小及其存在與否無關。
②方向:由場源電荷電性決定。
例:一點電荷Q=2.0×10-8C,在距此點電荷30cm處,該點電荷產生的電場的場強是多少?
5.電場強度的疊加
電場中某點的電場強度為各個點電荷單獨在該點產生的電場強度的矢量和。
例:如圖所示,要真空中有兩個點電荷Q1=3.0×10-8C和Q2=-3.0×10-8C,它們相距0.1m.求電場中A點的場強。A點與兩個點電荷的距離r相等,r=0.1m。
(四)課堂小結
1.對比法推知電場的存在,比值法定義電場的強度。
2.電荷間相互作用形式與本質之區別
(l)形式上:電荷對電荷的作用——非接觸力。
(2)本質上:電場對電荷的作用——接觸力。(受電場力作用的電荷肯定處于電場中)
3.場強幾種表達式的對比
(l)E=F/q——定義式,適用于任意電場。
(2)——決定式,適用于真空中點電荷形成的電場。
人教版高二物理教案全套 篇九
一、教學目標
1、在物理知識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掌握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
2、牛頓第三定律是通過實驗得到的,在這一節課中要充分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學會物理學研究現象、總結規律的方法。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教學的重點是認識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學生不應把對它們的認識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學生應該掌握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確判斷。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與平衡力的關系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學生常常把這兩種力混淆。兩個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對兩個物體產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解決學生頭腦中不正確的認識。
三、教具
1、演示兩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為彈力的小車、彈簧片、細線;
2、演示兩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為摩擦力的三合板、遙控玩具汽車、玻璃棒;
3、演示兩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為靜電力的通草球、橡膠棒、毛皮、玻璃棒、絲綢;
4、演示兩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為磁場力的小車、磁鐵等;
5、演示兩個學生間相互作用力的小車、繩;
6、演示相互作用力大小關系的彈簧秤。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人在劃船時用槳推河岸,發生了什么現象呢?船離開了岸。這個問題在初中已經研究過,當時對這個問題的解釋是: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力的作用時,這個物體同樣會受到另一個物體對它的力的作用,我們把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兩個力分別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進一步來研究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
(二)教學過程設計
第六節牛頓第三定律
1、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們通過幾個實驗來研究今天的內容。通過實驗大家要總結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點及其關系。在實驗中大家要注意觀察現象,分析現象所說明的問題。
實驗1.在桌面上放兩輛相同的小車,兩車用細線套在一起,兩車間夾一彈簧片。當用火燒斷線后,兩車被彈開,所走的距離相等。
實驗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圓桿,可用靜電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鋪一塊三合板,板上放一輛遙控電動玩具小車。用遙控器控制小車向前運動時,板向后運動;當車向后運動時板向前運動。
實驗3.用細線拴兩個通草球,當兩個通草球帶同種電荷時,相互推斥而遠離;當帶異種電荷時,相互吸引而靠近。
實驗4.在兩輛小車上各固定一根條形磁鐵,當磁鐵的同名磁極靠近時,放手小車兩車被推開;當異名磁極接近時,兩輛小車被吸攏。
實驗5.把兩輛能站人的小車放在地面上,小車上各站一個學生,每個學生拿著繩子的一端。當一個學生用力拉繩時,兩輛小車同時向中間移動。
實驗分析:
①相互性:兩個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對兩個力來說是互換的,分別把這兩個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②同時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沒有作用就沒有反作用。
③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是相同的。這一點從幾個實驗中可以看出,當作用力是彈力時,反作用力也是彈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
④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條直線上。
實驗6.用兩個彈簧秤對拉,觀察兩個彈簧秤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數量關系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⑤大?。鹤饔昧头醋饔昧Φ拇笮≡跀抵瞪鲜窍嗟鹊摹?/p>
由此得出結論:
2、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教師舉幾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實例。
提問:學生舉例說明。
既然兩個物體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雞蛋與石頭相碰時,雞蛋破碎而石頭不破碎;馬拉車時,車會向前走而馬不后退呢?
雞蛋碰石頭和石頭碰雞蛋的都是雞蛋破碎,同樣大小的力作用在兩個物體上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效果不同是什么原因呢?
這個效果由物體本身的特性和物體受到其它力的情況有關。物體能夠承受的壓強大就不易損壞;物體是否發生運動狀態的變化還要看物體受到的其它力的情況。
3、作用力、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區別
前面學習物體受到的平衡力的關系時曾提到,它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過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較。
在列表的同時用相應的例子加以說明。
(三)小結本節內容和布置作業
五、說明
1、牛頓第三定律是從實驗中得出的。這里設計的幾個實驗除實驗5外都體現了作用力跟反作用力間的關系,實驗5是為提高課堂的活躍程度而設計的。每做一個實驗都應把實驗裝置畫在黑板上,并講清實驗裝置,留在黑板上的圖是為后面分析實驗總結出規律用的。
2、牛頓第三定律的教學除了讓學生掌握定律的內容外,還應通過教學使學生體會研究物理規律的方法。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多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后,教師要注意對課堂的控制
本文由用戶南國貓覓海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4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