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 篇一
高二政治 ◆必修3 ◆第七課、第一框 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 學講案
學習目標
課標考綱 歸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的表現
內容目標 理解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弘揚民族精神的意義。
重、難點 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的表現
學情分析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基本觀點
1、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
(1)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結晶。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2)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3)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相輔相成,無不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2、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中國共產黨對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歷程之中,體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中國共產黨不斷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把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非典”精神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
(2)新時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義。① 當前,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要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必須更高地舉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② 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在現代化建設和社會進步的過程中,高昂奮進的民族精神能產生巨大的力量,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③ 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動員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為表明綜合國力強弱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④ 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面對西方敵對勢力的挑戰,要頂住霸權主義的種種壓力,抵制外來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
(3)新時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正確做法。①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的“主心骨”,有了這個“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②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③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既要借鑒、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知識整合
問題導學
1、愛國主義: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1)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是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偉大民族精神更為深刻、更為根本的靈魂,它滋養、蘊育這些民族精神的生成,并為這些民族精神的弘揚和發展提供著強勁的激勵力量和鮮明的目標指向。
(2)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它總是隨著時代的前進和歷史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向人民提出新的要求。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和愛社會主義是統一的,它主要表現為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把個人的理想和事業融匯于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3)我們堅持的愛國主義,同狹隘的民族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改革開放不僅同愛國主義不相矛盾,恰恰相反,堅持對外開放,認真學習世界各民族的長處,積極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增強我們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國的發展,這本身就是愛國主義的重要內容。
2、弘揚、培育民族精神,肩負起“強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1)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3)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主心骨”的作用,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
自我測評
一、選擇題
XX年5月19日,《光明日報》載文指出,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對于我們國家、我們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團結和凝聚、自立和自主意義尤為重大。據此回答1—2題。
1、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
a 團結統一 b 愛好和平 c 勤勞勇敢 d 愛國主義
2、中華民族精神是( )
①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 ②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
③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 ④中華民族之魂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XX年4月2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記者招待會上說,中方將繼續積極
斡旋,推動六方會談早日重啟,中方一向從維護朝鮮半島和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出發,主張通過對話和平解決半島核問題,實現半島無核化的目標。這體現了 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之一( )
a 愛國主義 b 團結統一 c 愛好和平 d 自強不息
二、非選擇題
4、XX年8月30日,雅典奧運會圓滿閉幕。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比賽,一個又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當鮮艷的五星紅旗一次次在雅典奧運會賽場上冉冉升起,當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三十二次在異國他鄉奏起,我們怎能不激動!我們應該感激奧運會,是奧運會又一次激發了我們強烈的民族自尊,是奧運會又一次弘揚了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高昂的民族精神讓每一個中國人心中充滿激情。
請回答:民族精神對國家、對民族有什么重要意義?
<作業> 完成下一框題的預習學案
高二政治課前流水復習小學案
第七課
一、選擇題
1、《老子•三十三章》說“自勝者強”;《論語•子罕》說“為仁由己”;《論語•衛靈公》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商君書•畫策》說“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也”。從以上引述中可知, 是支持著中國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種精神,一種信念,一種境界,是流淌在中華民族文明血管中的生生不息的血液。( )
a 團結統一 b 愛好和平 c 勤勞勇敢 d 自強不息
2、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在當代中國,愛國與 本質是一致的( )
a 維護祖國統一 b 愛社會主義
c 擁護共產黨的領導 d 建設祖國、繁榮祖國
3、XX年4月24日,中央黨校教授劉海濤指出:“愛國,必須正確認識愛國主義與時代特征相適應的具體內容。”“今天,愛國主義不僅表現為自覺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和主權的完整、民族尊嚴的神圣,更表現為擁護黨的領導,從國家的長遠利益出發,維護穩定局面,構建和諧社會。”
(1)愛國主義在中華民族精神中占據什么地位?
(2)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是什么?
高二政治當堂達標小學案
1、XX年國內游中,紅色旅游是個亮點。在今年“五一”期間,山西省委宣傳部、旅游局提出,黃金周期間,運用抗日戰爭的生動歷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帶動紅色旅游,進一步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是什么?
(2)弘揚民族精神具有什么重要意義?
學講案答案(編號:013)
自我測評
1、d 2、a 3、c
4、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課前流水復習
1、d 2、b
3、(1)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照顧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2)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當堂達標
(1)在五千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是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 篇二
科任任教班級 《文化生活》第七課教案 集體備課部分課題
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
一、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中心發言人備課時間第七周上課時間第八周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1、識記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的涵義 2、理解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含義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以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幫助學生充分認識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含義,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重點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含義難點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含義
教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建議導入新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中華民族精神得到豐富和發展,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本課學習的內容就是中華民族精神。 教學過程一、中華民族之魂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1頁材料,并思考所提出的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這一材料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 1、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 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 2、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地位 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3、中華民族永不泯滅 一個重要原因是:民族精神永不泯滅。偉大的民族精神,熔煉一華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國人民救亡圖強、前仆后繼的奮勇抗爭之中更彰顯于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之中。 二、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1、基本內涵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總結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教師點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2、團結統一 中華民族的先民很早就認識到,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體必須結成整體,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這種整體意識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認同和升華,成為團結統一精神。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2頁“土爾扈特東歸”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這一事實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 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無論在國家順利發展、興旺發達的時期,還是在祖國面臨危難、生死存亡的關頭,都迸發出強大力量,使任何征服活分裂中華民族的企圖都不能得逞。 3、愛好和平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3頁“世紀寶鼎”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中華民族素來以熱情好客、睦鄰友好、崇尚交流著稱于世,以“禮儀之邦”享譽于史。在當代國際社會中,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發展道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廣泛贊譽。 4、勤勞勇敢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3頁“專家點評”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中華民族歷來把吃苦耐勞、勤儉節約、艱苦樸素、不畏強暴、英勇頑強視為重要的優良晶格。正是這種勤勞勇敢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將勤勞勇敢精神發揚光大,使艱苦奮斗成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世人矚目的業績。 5、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出自《周易》,中華民族永無止境的創業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 在歷代中國中國人民的創業實踐中,自強不息精神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列舉熟悉的典故和名言,用來說明中華民族是如何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的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略 三、永遠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 1、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4頁“文化名人”材料,并思考屈原身上體現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相輔相成,無不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無論什么時期,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愛國主義僅僅是一個口號、一種情感嗎?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 2、愛國主義是具體的 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作為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形成的對祖國的最深厚感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 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3、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5-76頁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中華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凝聚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課堂總結 本節內容主要講述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明確了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容。我們要從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中,體會中華民族精神的意義,在實際行動中弘揚愛國主義。
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 篇三
【學習目標】
1、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2、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課前預習】
1、嘗試完成學案中的填空及相關思考題
2、把你的疑問寫下來
【學習過程】
情境導入:閱讀書本p71,思考,聯系中國百年滄桑之變,從這兩個鏡頭來看,你認為魯迅所說的“中國的脊梁”體現了什么精神?
1、中華民族之魂
(1)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_________________(中華民族精神與中華文化的關系)
(2)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
①是維系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____________.
②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_______________.
③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____________.
④是_______________.
(3)永不泯滅的中華民族精神
2、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基本內涵是:中華民族形成了以 為核心, 、 、
、 的偉大的民族精神。
情境:中國體育健兒在北京奧運會上奪取了51枚金牌,100枚獎牌的輝煌成績,這必將進一步激發全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產生巨大推動力,愛國主義有什么作用?在當代中國如何堅持愛國主義?
3、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1)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2)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特點:
a、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 。
b、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 ,也有 。
c、在當代中國, 與 ____ 本質上是一致的。
②意義:
a、無論什么時期,愛國主義都是 ,是各族人民 。
b、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______________。
【課后反思】你的心得,你的困惑
【課堂練習】
1、20世紀初,被譽為當時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這里所說的“中國人的脊梁”體現了( )
a. 愛國主義精神 b. 集體主義精神
c. 偉大的民族精神 d.奉獻精神
2、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作用表現在( )
①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
②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
③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
④指導中國前進方向的決定力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
a. 愛好和平 b. 愛國主義 c. 勤勞勇敢 d.自強不息
4、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碑亭里,豎立著《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這塊巨大的石碑。碑文記敘了土爾扈特蒙古部族在遠離放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經過萬里跋涉,重返祖國的過程。這里“土爾扈特東歸”所展示的是( )
a. 集體主義精神 b. 勤勞勇敢精神
c. 團結統一的精神 d.愛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5、我國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是( )
a.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 堅持用“三個代表”的思想武裝頭腦
c. 堅持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
d.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
6、XX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5號載入飛船成功著陸,宇航員楊利偉在經歷了中國人第一次太空旅行后,重新踏上祖國的大地,證明我國航天工作者創造了非凡的業績,體現了 的載人航天精神。( )
a.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b.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講求科學“三老四嚴”
c. 萬眾一心,眾志成誠,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忍不拔,敢于勝利
d.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貢獻
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 篇四
1.教學內容:
⑴本課時內容為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單元第七課第一課時的內容。
⑵本課時主要闡述了中華民族精神與中華文化的關系, 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尤其重點闡述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
2.學生分析:
⑴學生在通過學習第六課,看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進一步深入理解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⑵這一課時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能透過我們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進一步探究其內在的本質,這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需要學生從形象思維能力向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提高分析文化的水平,具有正確看待文化的本領。
3.設計思想:
⑴依據新課標,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從校園文化生活資源入手,圍繞“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這一時事,通過“創設情境—問題設置—學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知識,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通過多媒體展示圖片與播放視頻資料設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通過學生朗誦或合唱引導學生進行情景體驗,從而在合作探究中生成知識。
⑵學習方法主要為合作討論法、主動學習法、活動參與法等。
4.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①知識目標:中華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及其核心。
②能力目標:從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不衰、飽受磨難而更加堅強的發展歷程中感受中華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善于結合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長期奮斗的歷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⑵過程與方法:
①圍繞“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這一時事,通過“創設情境—問題設置—學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知識。
②學習方法主要為合作討論法、主動學習法、活動參與法等。
③教學方法主要是設疑法、創設情境法、引導總結法等。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增強對民族精神的認同感;
②認同愛好和平、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民族優良品格,保持艱苦奮斗、積極進取的精神。
5.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與核心內容
6.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教學導入
新課教學
一、中華民族之魂1.中華民族精神與中華文化的關系
新課教學
2.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中華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
2)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水遠的精神火炬
3)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p81)
3.民族精神永不泯滅
新課教學
二、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1.團結統一
2.愛好和平
3.勤勞勇敢
4.自強不息
5.愛國主義
學以致用
知識回顧環節一 教學導入
新課教學
1、創設情境多媒體展示系列圖片(XX年校文化藝術節文藝晚會節目圖片)
2、問題設置
⑴請說出這些節目的名稱?
⑵這些節目雖然內容不同,但圍繞哪一個共同的主題而展開?
⑶長征精神是否是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
⑷這里涉及的精神與我們前面學習的中華文化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
3、通過學生合作探究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板書)
一、中華民族之魂1.中華民族精神與中華文化的關系(1)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2)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優秀的傳統中華文化之中環節二 新課教學
1、創設情境
多媒體展示
①cctv新聞聯播視頻之新聞特寫《長征展覽留言 心靈深處流淌的感動》
②一個特別節目介紹《我的長征》是新聞頻道XX年重點特別節目,該節目以每個普通的“我”重走長征路為主線,由“我”親自采訪長征相關人群,親眼發現長征沿途的新變化,親身體驗和感受長征的艱辛與豪邁。整體構思以重溫長征為線索,關注長征沿途地區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和人生經歷,以及參與者自身的感悟和變化,展現當地風土民情、民族民間文化、民生及發展狀況。
2、問題設置
①為什么時隔70年,人們觀看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時依然深受感動?
②XX年cctv新聞頻道重點特別節目《我的長征》為何要重走長征路?
3、通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新課
多媒體展示(板書)
2.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中華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
a.始終是維系中華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
b.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
c.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
2)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水遠的精神火炬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展示了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凝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水遠的精神火炬(p76)
3)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p81)
3.民族精神永不泯滅
因為它熔煉于輝煌的古代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國人民救亡圖強、前仆后繼的奮勇抗爭之中。更彰顯于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之中
環節三 新課教學
突破重點
1、創設情境
多媒體展示
長征圖片與《七律•長征》
2、問題設置
⑴從《七律•長征》中我們體會到了一種什么樣的長征精神?
⑵長征精神如何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3、通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新課
對學生進行指導,從而
在學生分組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總結
多媒體展示(板書)
二、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1.團結統一
1)形成:團結統一精神的形成源于先民生存和發展的實踐(整體意識)
2)反作用: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精神在祖國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
2.愛好和平
1)古代:中華民族素來以熱情好客、睦鄰友好、崇尚交流著稱于世,以“禮儀之邦”享譽于史
2)當代: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發展道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世界人民的贊譽
3.勤勞勇敢
1)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
2)勤勞勇敢,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
3)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將勤勞勇敢精神發揚光大,使艱苦奮斗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4.自強不息
1)含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反映了中華民族永無止境的創業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
2)地位:自強不息精神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5.愛國主義
1)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1)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a.與其他內涵的關系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
b.地位:
a.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b.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2)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是具體的
a.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b.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a.提倡理性愛國,反對民族主義情緒
b.愛國主義應該表現在實際行動中
建設和繁榮祖國;反對侵略,保衛祖國;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維護國家尊嚴,展現民族風采
環節四 學以致用
鞏固知識
多媒體展示課本思考題
環節五 知識回顧
歸納小結
1、多媒體展示本課時知識結構
一、中華民族之魂1.中華民族精神與中華文化的關系
2.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3.民族精神永不泯滅
二、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1.團結統一
2.愛好和平
3.勤勞勇敢
4.自強不息
5.愛國主義
2、多媒體展示課本p71圖及魯迅的名言進一步突出本課時《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
1、自主思考并發言
2、回答主題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暨薌城中學建校20周年”
3、自主閱讀課本p72專家點評:民族精神
4、學生合作討論
5、學生合作探究學習新課
6、學生合作討論并發言
注明: 長征精神是個人積極向上乃至中華民族整體奮進的一種精神,它的意義已經超越了時代!在新的歷史時期,重走長征路除了是向個人的極限挑戰,更是用真實體驗的方式回顧重溫這段特殊的歷史,真切地感受到先輩們的艱苦而偉大的革命歷程。
7、學生合作探究學習新課
8、學生朗誦或合唱
《七律•長征》(1935年10月)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9、學生合作討論并發言
10、學生合作探究學習新課(學生分為五小組對內涵的內容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基本內涵進行分析發言,并思考課本所舉的題目。)
思考:p72請你說說“土爾扈特東歸所展示的是什么精神?
思考:p73世紀寶鼎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民族品格。結合歷史和現實事例,你能對此作出自己的說明嗎?思考:p74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反映自強不息精神的典故、名言。你能說出這些典故和名言的來歷,并用它們來說明自強不息的精神嗎?思考:p75①我國有許多抒發愛國情懷的詩詞格言。你能說出它們的來歷嗎?你還知道哪些表達愛國情感的名言警句?②愛國主義應該表現在實際行動中。請結合例如中的一點,談談自己打算如何做。思考:p76你認為,不同時期歸來的海外學子身上折射出哪些共同的精神追求?11、學生發言,分析思考題
12、學生一起進行小結,并閱讀課本p71圖及魯迅的名言
回答:①“中國的脊梁”體現在哪些方面的精神?
②魯迅先生的名言強調了什么?
通過學生熟悉的校園文化生活資源引入課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從而在分析與感悟中形成新知。
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強合作控究的意識,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的能力。
從重大時事入手,引導學生注意政治學科的特點,關注時事,并學會分析時事。
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強合作控究的意識,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的能力。
設置活動,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并在活動中進行情感體驗。
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強合作控究的意識,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提高其歸納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強合作控究的意識,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提高其歸納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強合作控究的意識,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提高其歸納概括能力。
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并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能夠善于分析問題。
引導學生增強對民族精神的認同感;認同愛好和平、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民族優良品格,保持艱苦奮斗、積極進取的精神;
7.教學小結與反思:
這一課時起到銜接的作用,是第六課向第七課過渡的一課時,可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看待文化的能力。但課時內容多,如何引導學生通過探究而生成知識就非常的關鍵,這就要求各環節都非常的緊湊,因而事先一些活動的設計意圖應該讓學生了解,并做一定必要的準備。同時,知識的學習是教學的重頭戲,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同樣不能忽視,這也是思想政治學科的一個特點,因而如何設置情境、設置問題就非常的關鍵,因為這是一個導入,引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思考和參與,從而在知識的學習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達到教育教學的目標。
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 篇五
課題
執筆人
李曉濤
編寫日期
-9-24
執行人
羅石文
執行日期
三維
教學
目標
1、知識目標◇識記 :(1)民族精神的含義 (2)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3)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理解: (1)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 (2)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3)愛國主義內涵的具體性和歷史性 ◇分析 結合事例分析,說明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2、能力目標結合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及愛國主義的具體性和歷史性,樹立聯系觀點和發展觀點,提高辯證思維能力3、情感、態度、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提高對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的認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為中華民族精神繼承和發揚貢獻自己的力量
重點
難點
重點: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
難點:探究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愛國注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教法
教具
教法:探究法、舉例法、歸納法
教具:多媒體、傳統教具
教學過程
特色教案
一、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
課件展示圖片資料:第一幅:魯迅先生是照片;第二幅:航天英雄楊利偉。
課堂探究:
聯系中國百年滄桑之迷,從這兩個鏡頭來看,你認為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的脊梁”體現了什么精神?
(一)、中華民族之魂 1、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 2.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 3.民族精神永不泯滅(二)、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1、團結統一精神的的巨大作用課堂探究:請你說說“土爾扈特東歸”所展示的是什么精神。探究提示:2、愛好和平的優良傳統及其深遠影響課堂探究:世紀寶鼎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民族品格,結合歷史和現實的?攆蘼事例,你能對此作出自己的說明嗎?探究提示:3、勤勞勇敢的優良民族品格4、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是激勵中華兒女不斷進取的精神力量。課堂探究:你能說出這些典故和名言的來歷,并用它們來說明白強不息的精神嗎?探究提示:(三)、永遠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1.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課堂探究:閱讀教材74-75頁思考:你能說出它們的來歷嗎?你還知道哪些表達愛國情感的名言警句?探究提示:課堂探究:結合其中的一點,淡談自己打算如何做。探究提示:2.愛國主義是具體的(1)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2)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小結:
教學
后記
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識記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2)理解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
(3)結合自身實際把握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2.能力目標
(1)列舉一些歷史事實、名言警句,說明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進而認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結晶。
(2)列舉中國古代與現代的一些典型事例,體會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結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偉大的民族精神的體會,加深對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認同,在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上,自覺堅持愛國主義。
二、教學重點
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
三、教學難點:
(1)中華民族精神永不泯滅
(2)如何理解愛國主義
四、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2)討論法(3)多媒體演示法
五、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六、課時量: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中國夢》中國夢是一個什么樣的夢呢?我們怎樣實現中國夢?
生:略
師:實現中國夢,需要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需要凝聚偉大的民族精神。
講授新課
一、中華民族之魂
師:那什么是民族精神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71—72頁的專家點評的內容,并找出什么是民族精神?
生:略
師: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質。同學們結合上一節課我們學習的內容能不能來歸納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
生:略
1、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
snap1
2、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snap2
師: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人類四大文明古國,其中只有中華文化得到了綿延不斷的繼承和發展,而中華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是否是一帆風順的呢?
生:略
師:在未來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我們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艱難困難,我們中華民族會被這些艱難困難給打垮嗎?
生:不會
師:為什么呢?(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前面所學的知識進一步的分析,學會知識的靈活運用)
生:略
3、中華民族精神永不泯滅(為什么?)
snap3
師:雖然我們在前面的發展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有著較大的差距,當前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各國都在加強本國民族精神的建設,以此增強本國的綜合實力,下面請大家來猜猜這是哪些國家民族精神的內容?
生:略
師:那中國的呢?
二、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幻燈片展示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
學生活動:合作與分享
學生分為四組,分別對以下四項內容進行探討,并通過pk方式展示成果
內容
事例、成語、典故、名人、名言、歌曲等
團結統一
愛好和平
勤勞勇敢
自強不息
師: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都體現著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那如何理解愛國主義呢?請你結合視頻的內容,談談你如何理解愛國主義的?
三、永遠高揚愛國主義旗幟
師:播放視頻《錢偉長先生的愛國主義與國慶調查》
從視頻中我們感受到了什么?怎樣才是愛國?
學生:談論,發言(略)
(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層面去剖析視頻的內容,從而總結出如何理解愛國主義)
師:(歸納)
1、地位:核心、一面旗幟 2、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
師:從視頻中,不同的人對愛國就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行動,所以愛國更重要的在于具體的實際行動。
3、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師:新時期的愛國主義的主題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這說明了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而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這是我們下一節課將為大家重點介紹的內容,請同學們回去做好預習的工作。
本節課內容小結
八、板書設計
(一)、中華民族之魂
(二)、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三)、永遠高揚愛國主義旗幟
九、課堂鞏固
1、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艾青這句詩主要體現出( )
a.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
b.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
c.中華民族愛好和平
d.中華民族自強不息
2、在解決國際爭端問題上,中國政府一貫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堅決反對訴諸武力相威脅,這說明( )
a. 中國對任何問題的解決都放棄使用武力
b.熱愛和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
c.世界各國都是熱愛和平的
d.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3、背景材料:
XX年7月18日,41年不遇的超強臺風“威馬遜”正面襲擊海南,海南全省遭受 了狂風暴雨的沖擊。風雨中見精神。面對風雨,海南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同舟共濟,譜寫了一曲曲激昂的抗風壯歌。
結合材料分析海南人民在抗擊“威馬遜”中是如何體現偉大的民族精神。
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 篇七
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 教案
一、【課程標準】:
3.11歸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的表現,理解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弘揚民族精神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中華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中國共產黨對
民族精神的繼承和弘揚;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義;人人都應該是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和建設者
2.能力目標:運用發展的眼光分析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熱愛祖國,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1.如何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2.如何理解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之間的關系
3.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4.“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會真進”
四、教學方法
材料探究法 自主學習法 課堂討論法、講授法、角色扮演法
五、【新課教學】:
(一)中華民族之魂——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1.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
教材用3個“精神”來概括中華民族精神對中華民族所起的重大作用:始終是系ll|華符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節1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注意: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量;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敷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
課堂練習:
中華民族精神是( )
①中華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現②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③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④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是從中華民族精神與中華文化之間的關系來認識中華民族精神l(2)③④是從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的角度來認識。故①②③④均符合題意。
2.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偉大的民族精神為什么永不泯滅?因為它熔煉于輝煌的古代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國人民救亡圖強、前仆后繼的奮勇抗爭之中。更彰顯于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之中。
結論:中華民族精神貫穿于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全過程,并打上鮮明的時代烙印。
點撥:“專家點評”全面介紹了民族精神的含義及民族精神對一個民族而言的重要性。
課堂練習:魯迅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折射出
a.中華民族精神永不泯滅,貫穿于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全過程
b.中華民族是最優秀的民族
c.中華民族精神是世界}二最可貴的精神
d.不同的民族精神有不同的時代特色
答案:a
解析:a項說法正確且符合題意;b、c項說法錯誤;d項與題意無關。
(二)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1.團結統一
教材共講了兩點:第一,團結統一精神的形成源于先民生存和發展的實踐;第二,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精神在祖國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進發出強大的力量。
拓展延伸: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精神不僅表現在祖國面臨危難、生死存亡的關頭,在國家順利發展、興旺發達的時期也進發出強大的力量。
課堂探究:請你說說“土爾扈特東歸”所展示的是什么精神。
探究提示:土爾扈特在遠離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經過萬里跋涉,重返祖國,展示了
課堂練習: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希望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團結統一精神
①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②在祖國面臨危難、生死存亡的關頭方;可展示出來③是近代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產物④是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華民族的企圖都不能得逞的強大精神力量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d
解析:團結統一的精神,無論在國家順利發展、興旺發達的時期,還是在祖國;面,臨危難、生死存亡的關頭,都進發出強大的力量,故②說法錯誤;團結統一,中華民族的先民很早就認識到并普遍認同和升華,故③說法錯誤。①④正確,故選d。
2.愛好和平
為論證愛好和平這一民族精神,教材分為兩個層次加以說明。首先,指出中華民族素來以熱情好客、睦鄰友好、崇尚交流著稱于世,以“禮儀之邦”享譽于史;其次,在當代國際社會中,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發展道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課堂探究:世紀寶鼎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民族品格,結合歷史和現實的?攆蘼事例,你能對此作出自己的說明嗎?
探究提示:歷史上,可結合中國與日本、印度等國友好往來的史例來說明;現實當中,可結合中國在伊拉克問題、朝核問題上的原則、立場來說明。
課堂練習: 在解決國際爭端問題上,中國政府一貫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堅決反對訴諸武力相威脅,這說明
a中國對任何問題的解決都放棄使用武力
b.熱愛和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
c.世界各國都是熱愛和平的
d.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答案:b
解析:a、c項說法錯誤;d項與題意無關。正確答案為b。
3.勤勞勇敢
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正是這種勤勞勇敢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將勤勞勇敢精神發揚光大,使艱苦奮斗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點撥:“專家點評”闡釋了勤勞與勇敢內在的統一性。
課堂練習:勤勞勇敢精神
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富、生死于度外②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③奠定了④就是為了追求真理,堅持正義,置個人榮辱、貧富、生死于度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已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將勤勞勇敢發揚光大,使艱苦奮斗成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故②說法錯誤;④說法片面,也應排除。正確答案為c。
4.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周易》的這句話,反映了中華民族永無止境的創業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自強不息精神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課堂探究:你能說出這些典故和名言的來歷,并用它們來說明白強不息的精神嗎?
探究提示:通過查閱有關資料,弄清這些典故和名言的來歷,結合它們的寓意來說明其蘊涵的自強不息精神。
課堂練習:“大禹治水”是孺皆知的故事,大禹一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強小息的典范。這說明
a.自強不息精神已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恒的梢神力
b.自強不息精神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
c.只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中華民族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d.自強不息這一概念最早出自《周易)
答案:a
解析:b、c項說法均錯誤;d項與題意無關。正確答素為a。
小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過程形成的中華民族精神。
(三)永遠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
1.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點撥:“文化名人”介紹了古代偉大的愛固詩人-一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偉大民族精神。
課堂探究:你能說出它們的來歷嗎?你還知道哪些表達愛國情感的名言警句?
探究提示:“茍利固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和民族英雄林則徐的愛國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的名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是魯迅的愛國名句。
課堂探究:結合其中的一點,淡談自己打算如何做。
探究提示:結合高中學生的實際。來談自己的打算,不要脫離實際泛泛而談。
2.愛國主義是具體的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當代中國,建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就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注意:考查一種言行是否愛國。必須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進行審視,否則,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
點拔:“專家點評”結合鄧小平同志的語錄,感悟愛國主義的具體性。體會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的一致性。
課堂探究:你認為,不同時期班歸來的海外學子身上折射出哪些共同的精神追求?
探究提示:盡管所處年代不同,但他們熱愛祖國,為祖國的繁榮和富強而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的熱情是相同的,折射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民族精神核心——愛國主義。
中華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展示了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凝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水遠的精神火炬。
課堂練習:
鄧小平談到愛國時曾經說:“難道祖國是抽象的嗎?不愛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愛什么呢?”這說明
①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②愛國主義不是具體的,而是抽象的③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④愛國就是愛社會主義
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②說法錯誤;④的說法抹殺了愛國主義的時代性,也不準確;①③說不正確且符合題意。故正確答素為b。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六。[板書設計]: 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
第一框題 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
ⅰ中華民族之魂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關系。
偉大民族精神的作用。
ⅱ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ⅲ 永遠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在當代中國,愛國與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 篇八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框有三目,第一目從中華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現為切入點,引發出中華民族精神,并重點分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第二目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分別講了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在中華民族身上的表現,第三目以愛國主義在中華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為切入點,講了愛國主義的具體性歷史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因此,它回答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教材編寫的意圖和該部分的地位 從教材編寫的意圖來看,該部分知識是在講了我們的中華文化之后,將我們的民族精神,因此,不難看出,這體現了我們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而本課的第二框與綜合探究,講的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弘揚民族精神的意義和如何弘揚,它回答的是為什么和怎么辦。因此,本框的內容可以說是第六課的深入,又是第二框和綜合探究的基礎,起著承上起下的作用。
二、學生分析。
1、學生已有歷史、政治生活等科目的知識儲備,需要我們我們充分挖掘這部分資源。
2、由于西方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我國在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和中華民族精神培育工作上的欠缺,我們的部分學生民族觀觀念國家觀念淡漠。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基本內涵、核心,愛國主義的具體性和歷史性。
能力目標:從歷史和現實的事例中體會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感受愛國主義的精神支柱作用,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樹立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為弘揚民族精神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教學重點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
確定的依據:學生只有理解了什么是中華民族精神,才能為第二框和綜合探究打下基礎
五、教學難點
從愛國主義的具體性和歷史性理解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確定的依據:如何使學生真正樹立愛國主義思想,把愛國主義思想貫徹到具體行動中
六、教學方法:采取多媒體教學,討論、閱讀、分析歸納法
七、教學的整體思路
通過情景導入,引發學生在情感態度上的共鳴,進而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在過程中展示、識別、確認、提煉觀點,從而形成正確的理念,最后落實到行動中。
八、教學過程
(一)、中華民族之魂
展示:魯迅所說的中國的脊梁和神5載人飛船的成功著陸。
探究:魯迅所說的中國的脊梁指什么精神?它有什么作用?(閱讀思考)
1、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
學生應該能從課本上找到答案。
教師要啟示學生文化的力量是什么
探究: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
中華民族精神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哪?
2、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展示四幅圖片
土爾扈特東歸
中華大鼎
勞模精神
千手觀音表演者的故事
以上材料,展示出什么精神?
歸納: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探究: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分析我們中華民族是怎樣體現出這些精神的?(討論)
1團結統一: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
抗日
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
歡迎連戰訪問
反對—
引導學生認識到:團結統一精神無論在國家順利發展、興旺發達的時期還是在祖國面臨畏難、生死存亡的關頭,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使得任何征服火分裂中華民族的企圖都不能得逞。
2、愛好和平
學生可能舉例:
鄭和下西洋堅持和平外交
加強與西域的聯系
我國在朝鮮核問題上的主張
我國在聯合國機構改革問題上的主張
反對恐怖主義—
引導學生認識到;
1)、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
2)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3、勤勞勇敢。
可能出現的例證
大慶精神
樂義精神
勞模精神
西柏坡精神
父母辛勤勞作—
引導學生認識到:
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李業根基。中國共產黨將這種精神發揚光大,使艱苦奮斗成為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4、自強不息精神。
學生可能舉例:
課堂探究材料
司馬遷
張海迪—
引導學生在榜樣的事例中樹立自強不息的精神。
這樣處理教學重點的依據是:通過情景導入,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引起共鳴,啟發學生思索 通過課堂探究過程,讓學生從歷史和現實的舉例中形成觀點,利于學生思維活動鋪開,克服理論教化的弊端。
3、永遠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
(1)、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探究:屈原的身上折射出怎樣的精神?這種精神有什么作用?
結論: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他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使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探究:我國的愛國是聚和名言。說出它的來歷并思考你還能知道哪些表達愛國情感的名言警句?每人至少要想出兩個。
探究:愛國主義應表現在行動山。你打算如何愛國?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幾個方面:
1、奮勇殺敵
2、反對
3、不做對不起國家和人民的事情
4、愛護環境—-
還可能出現喊口號的情況,假大空
可以分析這幾個方面:
針對假大空的情況,可以講清愛國主義要落實在實際行動中,幫助學生樹立求真務實的態度。
針對奮勇殺敵等情況,可以分清他的適用范圍。
由此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認識到:
2、愛國主義是具體的,歷史的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時期有共同的要求,但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當代,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是一致的。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
教師點撥:考察一種言行是否愛國,要放到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審視,否則,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
使學生感悟鄧小平同志的語錄,體會愛國主義的具體性歷史性,體會在當代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是一致的。
探究:p75-76不同時期歸來的海外學子身上折射出那些共同的精神追求?
結論:愛國主義
探究的目的:感悟模范人物的愛國情感,產生思想的共鳴。
課堂練習:
選擇題
1、中華民族精神是
①中華文化力量的表現
②維系中華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
③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
④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使中華民族之魂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考察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一起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
2、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個體必須結成整體,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這種整體意識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認同和升華,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
a團結統一 b愛國主義 c勤勞勇敢 d熱愛和平
3、中華民族素。來以禮儀之邦享譽于史,在當代國際社會中,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卓名中華民族具有———的精神。
a團結統一 b愛國主義 c勤勞勇敢 d熱愛和平
4、勤勞勇敢精神
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
②奠定了中華文化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
③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的重要組成部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典故,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精神中的—-精神。
a團結統一 b自強不息 c勤勞勇敢 d熱愛和平
2—5考察民族的精神的基本內涵。
6、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團結統一 b自強不息 c勤勞勇敢 d愛國主義
7、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是
a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
b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個民家的愛國情感
c立足實際,做好本職工作
d自強不息,奮發有為
8、鄧小平說:“難道祖國是抽象的嗎?不愛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愛什么哪?”這說明
a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b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c每位中華兒女,包括港澳、中國臺灣、海外的愛國同胞,都必須擁護社會主義
d中華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
6—8考察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如何愛國。
非選擇題:
1、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斗志更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精神永不泯滅。
回答:(1)、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是什么?
(2)、為什么說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
考察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及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
2、材料一、新中國初升的太陽,召喚著海外赤子。錢學森、彭桓武等一批科學家,毅然放棄了在國外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大彭桓武被問到為什么會過時,他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會國才需要理由。“
材料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繼派出大批訪問學者、留學人員,加上自費出國留學人員,已經有一大批海外科技人才。如今,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已形成熱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兩則材料共同體現了什么精神?如何理解這種精神的積極意義?新時期如何發揚這種精神。
考察: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愛國主義精神的意義。
新時期如何發揚愛國主義精神。
本文由用戶唯憾夢傾城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4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