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一区二区_日本不卡视频_成人福利视频网站_中国av在线免费观看_亚洲小视频在线观看_久久人爽爽人爽爽

兵車行一 《兵車行》(優秀3篇)

《兵車行》(優秀3篇)

兵車行 篇一

一、課文悟讀

一切優秀詩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觀生活實踐在詩人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杜甫的雖然寫于唐天寶中后期,但那慘別的圖景,悲憤的訴說,至今仍然觸動著我們的審美體驗。從課文的注釋看,詩人的描述是有事實基礎的,但詩人的反映又不局限于幾件歷史事實,而是以一定的事實為基礎,概括地反映了更多更深的東西。詩中借役夫之口道出“點行頻”,也就是說不是一時一地或一人一次所經歷的事,否則,“二百州”“千村萬落”“邊庭流血成海水”的廣闊圖景就反映不出來。連年戰爭、連年征兵,用兵時間之長,服役地域之廣,盡由“行人”口中道出,這便是詩人的藝術概括。惟其如此,才能把唐玄宗窮兵黷武,開邊不已的擴張戰爭,給國家、人民(包括少數民族)造成的巨大災難,強烈地集中地反映出來,這是其一。其二,在藝術概括的反映中,詩人并非冷眼旁觀,純客觀地轉述見聞。詩人對所述事件的態度、感情也不是通過他直接出面議論或抒情來表現的,而是通過下列幾種方式表現出來的:一是表現在對事件、人物和場景的選擇和描述上,如詩的開頭不是歡樂的出征,而是凄慘的訣別;二是在此基礎上對人物的肯定或否定:役夫由“吞”而“吐”,不敢“吐”而不得不“吐”,語語辛酸,字字血淚,作者是同情役夫的;三是在結構安排及句式節奏的處理上,強調突出某些內容,使之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詩人的感情。如詩中有些內容的前后呼應,五言七言的交錯運用,都是為渲染戰爭造成的災難,強調突出役夫們的怨恨激憤。所以說詩人飽含深情地敘事,字字句句都流露出詩人的深情,鮮明而強烈地顯示了詩人對窮兵黷武政策的譴責和抨擊,表現了對人民群眾的深深同情和關切。

二、亮點探究

1.“耶娘妻子走相送”(),“卻看妻子愁何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同為杜甫的詩,同有“妻子”之語,意思是否一樣呢?

探究學習:在古漢語中,“妻子”是兩個單音節詞,指老婆和兒女,“子”讀重音;現代漢語中,“妻子”專指配偶,“子”讀輕聲。在中,確實可解釋為老婆和兒女;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里,“妻子”應理解為偏義復詞,即單取“妻”之義,因杜甫的“子”其時年紀尚小,尚不知“愁”。這首詩寫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正月,杜甫五十一歲,可是他的兒子年齡卻小。上元二年(76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的“嬌兒惡臥踏里裂”,亦可知他的孩子較小。由此可知,循文探意,具備古今語言文字知識是必要的,但按照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2.第一段“慘別”撼人心魄,詩人是如何描寫的?

探究學習:詩一開頭,一個“走”字寫出了“行人”被驅趕著上路,更寫出了家人老小不忍親人離去,而又不得不讓親人離去,又惟恐這一離去竟成永別的心情。多少人被征發,多少人追趕送別,詩人只寫了一句“塵埃不見咸陽橋”,多么具體而又形象。這個“不見”,更“見”得“行人”之眾多,送行者之眾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詩人從視覺轉而寫到聽覺,巧妙地運用了動詞:牽(衣)、頓(足)、攔(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畫面。藝術地概括了不義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形成了一個強烈的懸念,抓住瀆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3.詩中幾個數詞有何作用?

探究學習: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數詞卻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難結合。可是中的幾個數字用得非常自然貼切,融入了詩的意境。例如“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十五”“四十”,這里準確地反映了當兵者的年齡,具體陳述“點行頻”,以示情況的真實可靠。又如“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這句話里的數詞并非實指,是略數,寫出了“點行頻”對生產所造成的破壞以及田園荒蕪的景象。詩人馳聘想像,從眼前聯想到全國,從一點推及到普遍,兩相輝映。這不僅擴大了詩的表現容量,而且加深了詩的表現深度。

4.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點?

探究學習:先說一下“行”。“行”是古代詩歌中的一種文體。樂府詩中詩題稱“歌”或“行”的很多。這種詩體,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古代有“從軍行”的樂府舊題,但杜甫卻自擬樂府新題創作,繼承并革新了樂府民歌體。為了表達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絕句、律詩那種格律嚴整的形式,而選用了靈活多變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節奏疾徐頓挫,極富表現力。如開頭兩個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來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個五字句,表現了“行人”那種壓抑不住的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傳神。此外,詩人還采用了民歌接字法,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等,這樣蟬聯而下,累累如貫珠。朗讀起來,鏗鏘和諧,優美動聽。詩的最后還采用通俗口語,如“耶娘妻子”“牽衣頓足”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話,給詩增添了感染力。

5.一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什么?

探究學習: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在藝術表現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這首敘事詩,無論是第1段的描寫敘述,還是后一段的代人敘言,詩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會在全詩之中。其次在敘述次序上參差錯落前后呼應,變化開閩,井然有序。第1段的描寫為第2段的傾訴作了渲染鋪墊;第2段的長篇敘言又進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場面描寫的思想內容,前后相互補充,相互輝映。再次,敘事、抒情和議論緊緊結合,水乳交融。如描述了“千村萬落生荊杞”的荒涼景象后,就憤慨地責問“租稅從何出”;在痛訴種種不幸之后,詩人又發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嘆,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憤之情。這樣敘議結合,既使主題突出,又使感情回環往復,極具感染力。

6.杜甫為什么讓役夫講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這樣的話呢?是不是重男輕女的觀念真正變了呢?

探究學習:如果說在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屬于“正常”,那么重女輕男則是“反常”。這種反常觀念是戰禍未已,征兵不斷,“邊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異常的苦難造成了“正常”觀念的被扭曲 www.1mi.net ,而不是封建意識的真正改變。詩人這種翻案之筆,反常之語,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們內心的憤激和控訴。

是不是真的生女兒好呢?詩人沒有說,也不必說。因為如果都是生女兒的話,無可嫁之“比鄰”;退而言之,縱然“生女猶得嫁比鄰”,可是比鄰之男何處尋呢?由此可見,生男生女都無法擺脫悲慘的命運。詩人留給讀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

三、選題設計

1.讀,深刻思考:杜甫為什么被后人尊為“詩圣”?

研究方法:

(1)讀史了解杜甫其人:早年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到京就選,“舉進士不第,困于長安”。求官失敗,父親又死,家庭困難到“衣不蓋體,嘗寄食于人”的境地。

(2)讀史了解時代背景:天寶年間,大唐帝國日趨衰落,可是統治者仍舊不斷對外侵略;天寶十年,楊國忠派御史到處抓人,送到軍中;軍隊由長安渭水咸陽橋開出,出現一幅慘絕人寰的畫面。

(3)杜甫思想心態分析:覺醒:由個人趨向社會,由浪漫趨向現實;目標:暴露社會罪惡,反映民生疾苦;價值:是信史,是實錄,標志著杜詩“光芒萬丈”的現實主義起點。

參讀書目:

(1)《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語錄摘編:《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從手,持中;中,正也。”可見“史”是一種執筆記事而中正不阿的人。

2.從看歌行體語言的音樂性。

研究方法:

(1)從押韻上研究:共用八韻,四平四仄,互相調換。一押蕭韻,二押真韻,三押紙韻,四押齊韻,五押問韻,六押質韻,七押皓韻,八押尤韻。轉韻時,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韻。

(2)從聲調上研究:摹聲疊詞和頂真手法。

(3)從句式上研究:開頭三字句、七字句,音調鏗鏘,錯落有致;第三段五字句,申訴轉為憤恨。句式由短變長,表現語言急促。

參讀書目:

(1)《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詩韻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3)《怎樣合轍押韻》,北京出版社。

兵車行 篇二

人教版《語文》(必修)第五冊

杜甫

標 認知目標 杜甫詩意。

能力目標 誦讀、鑒賞。

情感目標 杜甫的品質。

教學

重點 詩意。

教學

難點 詩意。

教學

方法 鑒賞。

教學

課時 3 課時

教  學  過  程

第一課時

教學

環節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備  注

導入

新課 以杜甫與李白的思想對比而導入  新課。

誦讀提示 這首詩屬于歌行體。歌行體的詩長于敘事,且多含感嘆之意,而這首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治集團連年發動“開邊”戰爭,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顯然已超出感嘆而變為怨憤,這是全詩的基調。必須始終把握住這個基調,才能讀好這首詩。

1、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戰土,這是詩人親眼所見,要表達出詩人“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感情,聲音要沉重一些。前四句可用平調讀,最后兩句當用升調讀——這是本段的高潮點,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

2、第二段開頭兩句是詩意轉換處,可以讀得平緩些,聲音稍稍放低,但“點行頻”王字為下文敘事總綱,須重讀。以下直至結尾皆用“行人”口氣讀,但其中的抒情語字字都融合著詩人的感情,要跟敘事語區別開來。 本段可分三層:前六句為第一層,先敘事后抒情。敘的是服役時間過長,占去人的大半生,讀時當有怨而不傷之意,至“歸來頭白還戍邊”,怨情稍稍加重。讀后宜作一頓,為下文直抒胸臆作鋪墊。下文“邊庭”二句有怨有憤,為本段高潮點,應當讀得擲地有聲。中間四句為第二層,極言戰爭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危害。用“君不聞”領起,是“行人”問“長者”,也是詩人訴諸讀者,感情十分強烈,有指控之意。最后兩句為第三層,這是“行人”為自己也為同伴們申訴委屈,讀時聲調放低些,寓怨憤于嗟嘆之中;讀完可作稍長停頓,如樂曲中的半終止,為轉換話題作鋪墊。

3、第三段前半段寫秦兵家庭的困難。“長者”二句是承上啟下話,當用比較柔和的調子讀。“敢申恨”者,不是無恨,而是“申”亦無用,有奈何不得之意。“且如”四句當一氣讀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從何出”稍稍振起,因為“行人”的怨憤在這句話中表現得含蓄而又深刻。后半段順勢說到“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簡直令人悲痛欲絕,讀至“生女”二句當再作低回之勢,聲調凄楚。

最后四句為全詩高潮所在。“君不見”一句當突然振起,有指點之意。“古來”一句道盡戰場的慘景,也集中地表達了“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加以強調,使人能想見此中情景。

在范讀與學生朗讀中體會詩人的情感。

整體感知 《兵車行》是歷史生活的真實記錄。

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對邊疆少數民族發動頻繁進攻。八載(749),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內),久攻不下,后雖僥幸取勝,但所部六萬三千人損失大半;到這年冬天,所派駐龍駒島(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軍覆沒。十載(751)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又奉命進攻南詔(主要轄境在今云南省),結果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由于這兩次戰爭中喪師巨萬,朝廷乃大舉征兵。這件事,在《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二》里有生動的記載: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時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圖景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兵車行》這首詩,很可能就是詩人見到這樣圖景的當時或其后不久寫的。

但詩人把這個歷史鏡頭捕捉到自己的詩中來,不過是拿它作為一出社會悲劇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圖是揭露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壓迫。因此,緊接著這個序幕,就通過“行人”答問逐層深入地展示這出悲劇的內容:“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這是說丁壯們無限期地超期服役;“邊庭流血成海水”——這是千百萬戰士戰死沙場;“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粑”——這是說全國農村生產凋敝;“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這是說人民連生計都無法維持,而朝廷依舊通索租稅。可見,這種藝術概括方式的基本點是,由點到面、由現象到本質地勾畫出安史之亂前的一個歷史時期里社會的真實狀況。讀完這首詩,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難,而且能觸摸到詩人那顆同情人民的火熱的心。

這首詩的意義還不止于此,更為重要的是,它表現了詩人反對“開邊”戰爭的堅定立場。“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意未已”,說明他認識到這種不義的戰爭是一切苦難的根源;他敢于把戰爭的責任加在最高統治者身上,這樣的勇氣是當時眾多的詩人所不具有的。詩人的這種立場是一貫的,在《前出塞•其一》中他寫道:“君己富士境,開邊一何多。”這正是杜詩人民性之所在。

作業  背誦詩歌。

第二課時

教學

環節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備  注

導入

新課 考察背誦而導入  新課。

1、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2、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1、這是對前兩句“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所作的形象說明,讀罷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長發,15歲開始用頭巾束發。如今,一個剛到柬發年齡還不怎么會束發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遠離父母的北方去“防河”,這是何等可憐啊!所以,連里正也動了心,替他束發。人過40,頭發漸白,又剛從前線回來,理當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線去。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統治者的殘酷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2、

這兩句寫社會心理的變化。在封建社會里,人們重男輕女,生男則喜,生女則悲;可是現在不同了,反以生男為“惡”,生女為“好”。這種變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負擔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實造成的,反映了人們心靈受傷害之深。這兩句主賓分明:上句是自我寬慰之辭,為“賓”;下句是哀嘆之辭,為“主”。以自我寬慰烘托哀嘆,更顯出哀嘆之深。這樣的心理變化也是對統治者窮兵顆武政策的有力控訴。

鑒賞要點 章法嚴密

先說形式。這首詩的結構方式古稱“一頭兩腳體”。全詩共三段:第一段(即“頭”)共6句(按樂句計算,下同),一韻到底;第二、三段(即“兩腳”)各 14句,并四次換韻。從整體看,節奏整齊而又略有變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結,橋之則三,合則為一。

再說內容。其特點有二:一是前后呼應,例如第一段以“牽衣頓足攔道哭”寫戰土家屬,頗有生離死別之意,下面就用“邊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沒隨百草”來證明“行人”此去決難生還;又如第二段以“千村萬落生荊妃”“未生隴畝無東西”寫農村生產凋敝,第三段再說“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二是層層遞進,這在“行人”答話里表現極為鮮明。這篇答話由“點行頻”三字領出,接著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營田”為例加以證明,又以“武皇開進意未已”說明頻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質,使意境加深一層。循此繼進,先以“君不聞”翻出一層新意,揭露“開邊”戰爭給農業生產造成極大危害,土地無人耕種,荊花遍野;后說本地區人民無以為生而朝廷依舊催索租稅,意境又深。再順勢說到戰爭怎樣改變了傳統的社會心理,以半寬慰半哀嘆的方式將怨憤之情暫時隱藏起來。經過如此層層蓄勢,最后更以“君不見”翻出又一層新意,描繪了古戰場的陰森景象,將滿腔的怨憤一齊渲泄出來,也表達了人民強烈的反戰愿望。

生動的場景描寫

詩的開頭寫士兵家屬前來送別的場面。前兩句為“賓”,寫出征士兵。“轔轔”“蕭蕭”是聽覺形象,令人有人馬雜沓之感,可以想見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視覺形象,表明一切準備就緒,只待一聲令下就要出發。后四句為“主”,寫士兵家屬,突出地描寫了他們的動作細節。“走”,表明這些人聞訊后立即跑了來,心情萬分急切。他們料定,很可能這是生離死別,所以一見面就“牽衣”而泣,“頓足”而呼;待到隊伍出發了,他們攔在道上,不讓自己的子弟離去,而且哭得更厲害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了震天巨響,仿佛吞沒了一切……。詩人用這些細節給這個場面渲染了極其凄慘的氣氛,借此表達了人民對無休止的“開邊”戰爭的怨憤,使這首詩具有明顯的傾向性。

結尾寫青海戰場的景象,好像是用攝影機拍下的一個全景鏡頭:漫山遍野,白骨縱橫,在陰沉的天色和橡檬細雨中,不時地閃出磷火,傳來凄厲的鬼哭聲。如此陰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詩人這樣來描繪古戰場,其意仍在諷今——揭露“開邊”政策的罪惡,頗能發人深思。

作業  課后第二題。

第三課時

教學

環節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備  注

導入

新課 直接導入  。

拓展延伸

伸 1.“耶娘妻子走相送”(《兵車行》),“卻看妻子愁何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同為杜甫的詩,同有“妻子”之語,意思是否一樣呢?



2.第一段“慘別”撼人心魄,詩人是如何描寫的?

3.詩中幾個數詞有何作用?

4.《兵車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點?



5.《兵車行》一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什么?



6.杜甫為什么讓役夫講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這樣的話呢?是不是重男輕女的觀念真正變了呢?

 1、在古漢語中,“妻子”是兩個單音節詞,指老婆和兒女,“子”讀重音;現代漢語中,“妻子”專指配偶,“子”讀輕聲。在《兵車行》中,確實可解釋為老婆和兒女;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里,“妻子”應理解為偏義復詞,即單取“妻”之義,因杜甫的“子”其時年紀尚小,尚不知“愁”。這首詩寫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正月,杜甫五十一歲,可是他的兒子年齡卻小。上元二年(76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的“嬌兒惡臥踏里裂”,亦可知他的孩子較小。

2、詩一開頭,一個“走”字寫出了“行人”被驅趕著上路,更寫出了家人老小不忍親人離去,而又不得不讓親人離去,又惟恐這一離去竟成永別的心情。多少人被征發,多少人追趕送別,詩人只寫了一句“塵埃不見咸陽橋”,多么具體而又形象。這個“不見”,更“見”得“行人”之眾多,送行者之眾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詩人從視覺轉而寫到聽覺,巧妙地運用了動詞:牽(衣)、頓(足)、攔(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畫面。藝術地概括了不義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形成了一個強烈的懸念,抓住讀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3、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數詞卻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難結合。可是《兵車行》中的幾個數字用得非常自然貼切,融入了詩的意境。例如“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十五”“四十”,這里準確地反映了當兵者的年齡,具體陳述“點行頻”,以示情況的真實可靠。又如“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這句話里的數詞并非實指,是略數,寫出了“點行頻”對生產所造成的破壞以及田園荒蕪的景象。詩人馳騁想像,從眼前聯想到全國,從一點推及到普遍,兩相輝映。這不僅擴大了詩的表現容量,而且加深了詩的表現深度。

4、先說一下“行”。“行”是古代詩歌中的一種文體。樂府詩中詩題稱“歌”或“行”的很多。這種詩體,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古代有“從軍行”的樂府舊題,但杜甫卻自擬樂府新題創作《兵車行》,繼承并革新了樂府民歌體。為了表達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絕句、律詩那種格律嚴整的形式,而選用了靈活多變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節奏疾徐頓挫,極富表現力。如開頭兩個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來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個五字句,表現了“行人”那種壓抑不住的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傳神。此外,詩人還采用了民歌接字法,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等,這樣蟬聯而下,累累如貫珠,朗讀起來,鏗鏘和諧,優美動聽。詩的最后還采用通俗口語,如“耶娘妻子”“牽衣頓足”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話,給詩增添了感染力。

5、《兵車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在藝術表現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這首敘事詩,無論是第1段的描寫敘述,還是后一段的代人敘言,詩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會在全詩之中。其次在敘述次序上參差錯落前后呼應,變化開闔,井然有序。第1段的描寫為第2段的傾訴作了渲染鋪墊;第2段的長篇敘言又進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場面描寫的思想內容,前后相互補充,相互輝映。再次,敘事、抒情和議論緊緊結合,水乳交融。如描述了“千村萬落生荊杞”的荒涼景象后,就憤慨地責問“租稅從何出\”;在痛訴種種不幸之后,詩人又發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嘆,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憤之情。這樣敘議結合,既使主題突出,又使感情回環往復,極具感染力。

6、如果說在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屬于“正常”,那么重女輕男則是“反常”。這種反常觀念是戰禍未已,征兵不斷,“邊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異常的苦難造成了“正常”觀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識的真正改變。詩人這種翻案之筆,反常之語,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們內心的憤激和控訴。

是不是真的生女兒好呢?詩人沒有說,也不必說。因為如果都是生女兒的話,無可嫁之“比鄰”;退而言之,縱然“生女猶得嫁比鄰”,可是比鄰之男何處尋呢?由此可見,生男生女都無法擺脫悲慘的命運。詩人留給讀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

課堂小結 一切優秀詩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觀生活實踐在詩人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杜甫的《兵車行》雖然寫于唐天寶中后期,但那慘別的圖景,悲憤的訴說,至今仍然觸動著我們的審美體驗。從課文的注釋看,詩人的描述是有事實基礎的,但詩人的反映又不局限于幾件歷史事實,而是以一定的事實為基礎,概括地反映了更多更深的東西。詩中借役夫之口道出“點行頻”,也就是說不是一時一地或一人一次所經歷的事,否則,“二百州”“千村萬落”“邊庭流血成海水”的廣闊圖景就反映不出來。連年戰爭、連年征兵,用兵時間之長,服役地域之廣,盡由“行人”口中道出,這便是詩人的藝術概括。惟其如此,才能把唐玄宗窮兵黷武,開邊不已的擴張戰爭,給國家、人民(包括少數民族)造成的巨大災難,強烈地集中地反映出來,這是其一。其二,在藝術概括的反映中,詩人并非冷眼旁觀,純客觀地轉述見聞。詩人對所述事件的態度、感情也不是通過他直接出面議論或抒情來表現的,而是通過下列幾種方式表現出來的:一是表現在對事件、人物和場景的選擇和描述上,如詩的開頭不是歡樂的出征,而是凄慘的訣別;二是在此基礎上對人物的肯定或否定:役夫由“吞”而“吐”,不敢“吐”而不得不“吐”,語語辛酸,字字血淚,作者是同情役夫的;三是在結構安排及句式節奏的處理上,強調突出某些內容,使之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詩人的感情。如詩中有些內容的前后呼應,五言七言的交錯運用,都是為渲染戰爭造成的災難,強調突出役夫們的怨恨激憤。所以說詩人飽含深情地敘事,字字句句都流露出詩人的深情,鮮明而強烈地顯示了詩人對窮兵黷武政策的譴責和抨擊,表現了對人民群眾的深深同情和關切。

作業  課后練習

[1]

兵車行 篇三

【學習目標】

1.在誦讀中體會詩歌意蘊含蓄的特點。

2.了解七言古詩的有關知識。

3.學習詩人“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

【學習障礙】

1.理解詩人的創作風格。

2.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及內容。

【學習策略】

一、作者溯源法

1.杜甫思想的歷史根源。

有關資料:

杜甫是一個“儒家者流”,有詩為證:

如早年的詩《奉贈鮮于京兆》中“有儒愁餓死,早晚報平津”;如《奉贈韋左丞文》中“紉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如晚年多自稱“腐儒”,《江漢》一詩中寫道“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因年已老大,有時也自稱“老儒”,如《出江陵南浦》一詩中的“社稷纏妖氣,干戈送老儒”,《憶昔》中“愿見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書郎”等。

杜甫為什么能以一個“儒家者流”成為偉大的作家呢?

①儒家思想雖然屬于封建思想體系,但其中不乏“入世”主張“有為”的積極因素。杜甫在他的人生態度上正是接受了儒家這一精神,很有孔子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頑強性。

②儒家學說雖然主張“尊王”和“忠君”,但同時也主張“愛民”,反對暴君“獨夫”,提倡“民為邦本”“民為貴”,這些思想對杜甫都有很大的影響。

③杜甫不僅繼承了儒家思想中進步的一面,在某種程度上還批判了儒家思想中落后的一面,他敢于正視現實、批評現實,也要求改變現實。在任何窮困的情況下,他都沒有停止他的吶喊。

2.杜甫的幾種進步思想。

①人道主義的思想。這是杜甫的基本思想。在杜甫一生中,大而對于國家人民,小而對于妻子、弟妹、朋友,一直到犬、馬、雞、魚、蟲等物類,都無不貫穿著這一思想。如《病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②熱愛祖國的思想。他經常關心祖國的命運,歌頌祖國的大好山川,在很多詩中都有所體現。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等。

③熱愛人民的思想。在《江月》《登樓》《赴奉先詠懷》等詩中都有所體現。

④熱愛勞動的思想。第一,他不輕視體力勞動;第二,他不輕視體力勞動者。如在《暮春題瀼西草屋》《信行遠修水筒》等詩中都有所體現。

⑤無貴、無富的幻想。由于艱難生活的親身感受,由于生活經驗的豐富,杜甫到了晚年,對社會現實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如《述懷》中寫道“無貴賤不悲!無富貧亦足!”用他自己的詩句來證明,就是:沒有“朱門酒肉臭”也就沒有“路有凍死骨”。

3.杜甫的詩為何稱為“詩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存詩一千四百多首,縱觀他的篇什,能以時間為序,真實地反映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社會問題,體現歷史的面貌。杜詩具有強烈的人民性,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和對統治集團的強烈不滿。杜詩的偉大還在于他那博大的思想內容和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的完美結合,因而風韻獨步,后人無法比擬。

4.李白、杜甫風格的差別。

李白、杜甫生活在同一時代,都經歷了唐帝國的鼎盛期和安史之亂。然而李白師承道家藝術精神,形式上注重自由的民歌樣式,充滿出世的思想內容。杜甫秉承儒家藝術精神,形式上講求格律的嚴謹,充滿現實的思想內容。二人如兩山對峙,雄踞詩壇。

二、背景溯源法

是歷史生活的真實記錄。

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對邊疆少數民族頻繁發動進攻。八載(749),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內),久攻不下,后雖僥幸取勝,但所部六萬三千人損失大半;到這年冬天,所派駐龍駒島(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軍覆沒。十載(751)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又奉命進攻南詔(主要轄境在今云南省),結果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由于這兩次戰爭中喪師巨萬,朝廷乃大舉征兵。這件事,在《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二》里有生動的記載:

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時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圖景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這首詩,很可能就是詩人見到這樣圖景的當時或其后不久寫的。

但詩人把這個歷史鏡頭捕捉到自己的詩中來,不過是拿它作為一出社會悲劇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圖是揭露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壓迫。因此,緊接著這個序幕,就通過“行人”答問逐層深入地展示這出悲劇的內容:“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這是說丁壯們無限期地超期服役;“邊庭流血成海水”——這是千百萬戰士戰死沙場;“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這是說全國農村生產凋敝;“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這是說人民連生計都無法維持,而朝廷依舊逼索租稅。可見,這種藝術概括方式的基本點是,由點到面、由現象到本質地勾畫出安史之亂前的一個歷史時期里社會的真實狀況。讀完這首詩,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難,而且能觸摸到詩人那顆同情人民的火熱的心。

這首詩的意義還不止于此,更為重要的是,它表現了詩人反對“開邊”戰爭的堅定立場。“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說明他認識到這種不義的戰爭是一切苦難的根源;他敢于把戰爭的責任加在最高統治者身上,這樣的勇氣是當時眾多的詩人所不具有的。詩人的這種立場是一貫的,在《前出塞》中他曾寫道:“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這正是杜詩人民性之所在。

三、詠誦解讀法

這首詩屬于歌行體。歌行體的詩長于敘事,且多含感嘆之意,而這首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治集團連年發動“開邊”戰爭,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顯然已超出感嘆而變為怨憤,這是全詩的基調。必須始終把握住這個基調,才能讀好這首詩。下面談幾點意見供參考:

1.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戰士,這是詩人親眼所見,要表達出詩人“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感情,聲音要沉重一些。前四句可用平調讀,最后兩句當用升調讀——這是本段的高潮點,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

2.第二段開頭兩句是詩意轉換處,可以讀得平緩些,聲音稍稍放低,但“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總綱,須重讀。

以下直至結尾皆用“行人”口氣讀,但其中的抒情語字字都融合著詩人的感情,要跟敘事語區別開來。

本段可分三層:前六句為第一層,先敘事后抒情。敘的是服役時間過長,占去人的大半生,讀時當有怨而不傷之意,至“歸來頭白還戍邊”,怨情稍稍加重。讀后宜作一頓,為下文直抒胸臆作鋪墊。下文“邊庭”二句有怨有憤,為本段高潮點,應當讀得擲地有聲。中間四句為第二層,極言戰爭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危害。用“君不聞”領起,是“行人”問“長者”,也是詩人訴諸讀者,感情十分強烈,有指控之意。最后兩句為第三層,這是“行人”為自己也為同伴們申訴委屈,讀時聲調放低些,寓怨憤于嗟嘆之中;讀完可作稍長停頓,如樂曲中的半終止,為轉換話題作鋪墊。

3.第三段前半段寫秦兵家庭的困難。“長者”二句是承上啟下語,當用比較柔和的調子讀。“敢申恨”者,不是無恨,而是“申”亦無用,有奈何不得之意。“且如”四句當一氣讀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從何出”稍稍振起,因為“行人”的怨憤在這句話中表現得含蓄而又深刻。后半段順勢說到“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簡直令人悲痛欲絕,讀至“生女”二句當再作低回之勢,聲調凄楚。

最后四句為全詩高潮所在。“君不見”一句當突然振起,有指點之意。“古來”一句道盡戰場的慘景,也集中地表達了“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加以強調,使人能想見此中情景。

四、知識梳理法

1.生字詞注釋

轔轔(lín lín):車輪轉動聲。

干(ɡān)云霄:干,沖。

荊杞(qǐ):荊棘和杞柳。

啾啾(jiū jiū):凄厲的哭叫聲。

2.通假字

耶娘妻子走相送耶,通“爺”,讀yé,父親。

3.一詞多義

信 信知生男惡 確實。

皆明智而忠信 語言真實,引申為誠實,講信用。

忌不自信 相信,信任。

今行而無信 信物,憑證。

自可斷來信 使者,送信的人。

信耗莫通 消息,書信。

低眉信手續續彈 任意,隨便。

欲信大義于天下 通“伸”,shēn。

4.詞類活用

或從十五北防治 名詞作狀語,向北。

便至四十西營田 名詞作狀語,向西。

長者雖有問 動詞作名詞,問題。

5.特殊句式

(1)被動句

行人但云點行頻 (意念上的被動句)

被驅不異犬與雞

(2)倒裝句

未休關西卒 (謂語前置)

(3)省略句

去時里正與裹頭 (介詞“與”后省略賓語“之”)

或從十五北防河 (省略介詞“于”,防于河)

便至四十西營田 (省略介詞“于”,營于田)

禾生隴畝無東西 (省略介詞“于”,生于隴畝)

【研究性學習】

鑒賞示例(鄭慶篤)

天寶以后,唐王朝對西北、西南少數民族的戰爭越來越頻繁。這連年不斷的大規模戰爭,不僅給邊疆少數民族帶來沉重災難,也給廣大中原地區人民帶來同樣的不幸。

據《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于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這段歷史記載,可當作這首詩的說明來讀。而這首詩則藝術地再現了這一社會現實。

“行”是樂府歌曲的一種體裁。杜甫的沒有沿用古題,而是緣事而發,即事名篇,自創新題,運用樂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

詩歌從驀然而起的客觀描述開始,以重墨鋪染的雄渾筆法,如風至潮來,在讀者眼前突兀展現出一幅扣人心弦的巨幅送別圖:兵車隆隆,戰馬嘶鳴,一隊隊被抓來的窮苦百姓,換上了戎裝,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開往前線。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著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橫跨渭水的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云際回蕩。“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個家庭支柱、主要勞動力被抓走了,剩下來的盡是些老弱婦幼,對一個家庭來說不啻是一個塌天大禍,怎么不扶老攜幼,奔走相送呢?一個普通的“走”字,寄寓了詩人多么濃厚的感情色彩!親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屬們追奔呼號,去作那一剎那的生死離別,是何等倉促,何等悲憤!“牽衣頓足攔道哭”一句之中連續四個動作,又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表現得細膩入微。詩人筆下,灰塵彌漫,車馬人流,令人目眩;哭聲遍野,直沖云天,震耳欲聾!這樣的描寫,給讀者以聽覺視覺上的強烈感受,集中展現了成千上萬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令人觸目驚心!

接著,從“道旁過者問行人”開始,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讓當事者,即被征發的士卒作了直接傾訴。

“道旁過者”即過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言辭,又是詩人親耳所聞。這就增強了詩的真實感。“點行頻”,意思是頻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詩眼”,它一針見血地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萬民無辜犧牲,全國田畝荒蕪的根源。接著以一個15歲出征,40歲還在戍邊的“行人”作例,具體陳述“點行頻”,以示情況的真實可靠。“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武皇”,是以漢喻唐,實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膽地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最高統治者,這是從心底迸發出來的激烈抗議,充分表達了詩人怒不可遏的悲憤之情。

詩人寫到這里,筆鋒陡轉,開拓出另一個驚心動魄的境界。詩人用“君不聞”三字領起,以談話的口氣提醒讀者,把視線從流血成海的邊庭轉移到廣闊的內地。詩中的“漢家”,也是影射唐朝。華山以東的原田沃野千村萬落,變得人煙蕭條,田園荒廢,荊棘橫生,滿目凋殘。詩人馳騁想像,從眼前的聞見,聯想到全國的景象,從一點推及到普遍,兩相輝映,不僅擴大了詩的表現容量,也加深了詩的表現深度。

從“長者雖有問”起,詩人又推進一層。“長者”,是征夫對詩人的尊稱。“役夫”是士卒自稱。“縣官”指唐王朝。“長者”二句透露出統治者加給他們的精神桎梏,但是壓是壓不住的,下句就終究引發出訴苦之詞。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終于說出來,這樣一闔一開,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懼心理,表現得極為細膩逼真。這幾句寫的是眼前時事。因為“未休關西卒”,大量的壯丁才被征發。而“未休關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開邊意未已”所造成。“租稅從何出?”又與前面的“千村萬落生荊杞”相呼應。這樣前后照應,層層推進,對社會現實的揭示越來越深刻。這里忽然連用了幾個短促的五言句,不僅表達了戍卒們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現出那種傾吐苦衷的急切情態。這樣通過當事人的口述,又從抓兵、逼租兩個方面,揭露了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加給人民的雙重災難。

詩人接著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還能嫁給近鄰,男孩子只能喪命沙場。這是發自肺腑的血淚控訴。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但是由于連年戰爭,男子的大量死亡,在這一殘酷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卻一反常態,改變了這一社會心理。這個改變,反映出人們心靈上受到多么嚴重的摧殘啊!最后,詩人用哀痛的筆調,描述了長期以來存在的悲慘現實:青海邊的古戰場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陰風慘慘,鬼哭凄凄。寂冷陰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這里,凄涼低沉的色調和開頭那種人聲鼎沸的氣氛,悲慘哀怨的鬼泣和開頭那種驚天動地的人哭,形成了強烈的對照。這些都是“開邊未已”所導致的惡果。至此,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也揭露得淋漓盡致。

是杜詩名篇,為歷代摧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在藝術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敘事之中。這篇敘事詩,無論是前一段的描寫敘述,還是后一段的代人敘言,詩人激切奔越、濃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匯在全詩的始終,詩人那種焦慮不安、憂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現在讀者面前。其次在敘述次序上參差錯落前后呼應,舒得開,收得起,變化開闔,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馬嘶、塵煙滾滾的喧囂氣氛,給第二段的傾訴苦衷作了渲染鋪墊;而第二段的長篇敘言,則進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場面描寫的思想內容,前后輝映,互相補充。同時,情節的發展與句型、音韻的變換緊密結合,隨著敘述,句型、韻腳不斷變化,三、五、七言,錯雜運用,加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如開頭兩個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來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個五字句,表現“行人”那種壓抑不住的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傳神。用韻上,全詩八個韻,四平四仄,平仄相間,抑揚起伏,聲情并茂。再次,是在敘述中運用過渡句和習用詞語,如在大段代人敘言中,穿插“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和“君不見”“君不聞”等語,不僅避免了冗長平板,還不斷提示,驚醒讀者,造成了回腸蕩氣的藝術效果。詩人還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等,這樣蟬聯而下,累累如貫珠,朗讀起來,鏗鏘和諧,優美動聽。最后,采用了通俗口語,如“耶娘妻子”“牽衣頓足攔道哭”“被驅不異犬與雞”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話,是杜詩中運用口語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評及此,曾這樣說:“語雜歌謠,最易感人,愈淺愈切。”這些民歌手法的運用,給詩增添了明快而親切的感染力。

(選自《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

【同步達綱練習】

一、閱讀下文,完成1~5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1.下列篇目哪些是杜甫所做?

①《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②《望廬山瀑布》

③《飲中八仙歌》

④《望岳》

⑤《春望》

⑥《北征》

⑦《示兒》

⑧《琵琶行》

2.“行”是樂府歌曲的一種,下列哪些篇目不屬于樂府體?

①《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②《長恨歌》

③《夢游天姥吟留別》

④《麗人行》

⑤《春夜喜雨》

⑥《贈汪倫》

⑦《江畔獨步尋花》

⑧《彭衙行》

3.下列詩句,哪個與其他不同?

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②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厥。

③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處處潛悲辛。

④十室幾人在,千山空自多。

⑤萬姓瘡痍合,群兇嗜欲肥。

4.下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車轔轔”。轔轔,眾車聲。《詩經•秦風•車鄰》:“有車鄰鄰。”

B.“馬蕭蕭”。蕭蕭,馬鳴聲。《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

C.“行人弓箭各在腰”。行人,即路人。

D.“耶娘妻子走相送”。“耶娘”即“爺娘”,妻子指妻子兒女。

5.“干”字大致有五種意義:A.樹干;B.冒犯、沖犯;C.水邊,河岸;D.與“濕”相對;e.求取。將合適的意思分別填入下列各題后的括號里。

A.哭聲直上干云霄。( ) B.時墨者東郭先生將北適中山以干仕。( )

C.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 D.柏雖大干如臂,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 )

E.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

二、閱讀下文,完成6~11題。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6.下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道旁過者”即過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

B.“裹頭”,古代男子留長發,十五歲用頭巾束發。

C.“邊庭”,邊疆。庭,舊時屋前空地。邊疆大多是空地,故稱“邊庭”。

D.“武皇”,指漢武帝。詩中抨擊漢武帝為開拓邊疆不惜窮兵黷武的事情。

7.下列虛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行人但云點行頻 但,但是,表轉折關系。

B.或從十五北防河 或,或許,表推測。

C.況復秦兵耐苦戰 況復,更何況。

D.信知生男惡 信,相信。

8.杜甫在《前出塞•其一》中言“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與本文段的 意思相近,都有批評之意。

9.本文段的詩眼是 ,這是造成民不聊生的直接原因。

10.“窮年憂黎元,嘆息腸中熱”,對人民的深切同情,是杜甫詩歌內容的一重要組成部分。下列詩句中不屬于這個特色的一項是( )

A.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 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B.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

C.吁嗟乎蒼生,稼穡不可救。 安得誅云師,疇能補天漏。

D.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于。

11.連年的戰爭,為人民帶來無盡無止的災難。沉重的賦稅、勞動力的短缺等因素直接造成了農村經濟的破產。杜甫面對搖搖欲墜的唐王朝,發出了一聲聲吶喊。下面詩句中不屬于其政治主張的一項是( )

A.君臣節儉足,朝野歡呼同。 B.誰能叩君門,下令減征賦?

C.群盜相隨劇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D.眾僚宜潔白,萬役但平均。

參考答案

【同步達綱練習】

一、1.③④⑤⑥ 2.⑤⑥⑦

3.③(嘆自己,其余皆為嘆民生)

4.C

5.A(b) B(e) C(c) D(a) E(d)

二、6.D 7.C

8.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9.點行頻 10.D 11.C

本文由用戶糖娃娃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4991.html

(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久久综合 | av电影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 精品美女久久 | 亚洲精品影院 |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毛片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高清毛片一区二区 |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播放 | 日韩精品小视频 | 手机看片在线 | 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 黄网在线免费观看 |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欧美人成在线 | 亚洲福利电影 | 国产黄色一级大片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伊人伊色伊影伊综合网 | 精品在线看 | 色五月激情综合网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二区 | 欧美一级免费看 | 免费观看一级淫片 | 成人影院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九九热在线视频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 午夜小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av | 亚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 成年无码av片在线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人成免费网站 | 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 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 欧美精品第一页 | 午夜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