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3 篇一
“來,大家一起吃年夜飯,為新年干杯!”新年到,備佳肴。無論是香噴噴的風干羊肉,還是美味耐嚼的牛肚,也比下上小華山人最愛吃的雞蛋餃子。
蛋餃配雞湯,美味到起飛。瞧瞧多大的一口鍋呀!里面盛滿了雞湯,雞肉,蛋餃,嘖嘖,再撒上一把蔥花。“哈哈哈哈,雞湯鍋子來了!”奶奶端著鍋走了上來,我徑直奔上去,只管夾蛋餃。
美味的蛋餃吸收了雞湯的精髓,太好吃了!嚼一口,肉里的湯汁爆漿,像是在嘴里跳舞一樣,即使有些燙,但是你還會豪不猶豫地吞下去。細細品味蛋餃后,再喝一口雞湯,幸福感爆棚。
全家圍在一起做蛋餃,也十分有意思。先準備一些食材:雞蛋、豬肉、荸薺、蔥花、姜等。將肉剁成肉沫,放上切碎的荸薺,再放入蔥花等配料,放入調料攪拌均勻。把雞蛋打成蛋液,攪拌。將少量蛋液倒入平底鍋,小火煎,等到煎成餅狀時,放入肉餡,包起來就大功告成了。做蛋餃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可難了。我包的蛋餃完全沒了樣子,要么就是皮大了,要么就是肉少了。
吃雞蛋餃子是六安過年的風俗,我們要把這“香噴噴”的風俗傳下去。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300字 篇二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自己特殊的風俗,當然,我的家鄉也不例外,我的家鄉的風俗是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族傳統的`祭祀活動。每到這天,牧民們都要成群結隊地前往敖包祭祀,他們要在敖包上安放佛像,豎立經幡,并將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后,喇嘛們開始焚香燃燈,誦經念咒,乞求神靈保佑,群眾們則從左向右圍著敖包轉三圈,希望迎來豐收年。
敖包是蒙古語,意義堆子或鼓包。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因為他們認為高大雄偉的山上,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敖包是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腳石;在敖包旁邊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等等。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們焚香燃燈,頌詞念經。
正因為有了各個地區不同的風俗習慣,才有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我們一定要好好傳承下來。
六年級下冊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3 篇三
我的`家鄉在無錫,那里有山有水風景秀麗,也有著各種傳統節日,而我參與最多的是無錫的清明節
每年的四月份春暖花開是無錫最美麗的季節,在那個時候所有的花兒都綻放起來,那些樹郁郁蔥蔥,綠油油的草地上花兒都顯得格外美麗。可是往往在這個美麗而又寂靜的時候,總會迎來我們那悲傷的節日——清明節。
記得每次清明假期,我家的國外親戚都會來到上海一起開車到無錫去掃墓,看一下已去世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和一些已過世的親戚。我們會上山去燒香祭拜,我總會見到那些大人都會拿著花,在那兒默默地祈禱。掃完墓后我們還總是會去參觀以前曾祖父和曾祖母住的老房子,爺爺奶奶們也會回憶起他們小時候的點點滴滴。每次聽著他們的述說,我都會幻想起老人們的童年,讓我身臨其境仿佛回到了他們的年代。看好老房子后我們會在一起聚餐聊著閑話,每次清明節的聚餐都是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候。總是在這個時候,他們都忘記了剛才的憂傷,都會談論著各自的將來。
這就是我家鄉無錫的清明節,有悲傷、又有歡樂,又有童年的回憶,又有豐盛的美食,這些點點滴滴都構成了我們每次回家鄉的常態。
家鄉的風俗 篇四
白若希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雖然我們的國家地大遼闊,每個地區的風俗有千千萬萬,但我想,有一個風俗定有相同之處,那就是春節了。
春節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更是一年四季中最隆重的節日。滿分作文網家家戶戶都喜氣洋洋,一家人團團圓圓圍坐在桌邊,高高興興地吃年夜飯。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居住在深山密林中,人們都叫它“年獸”。每年除夕,它都出來濫殺無辜。有一年除夕,“年獸”掙斷了鐵索,又竄回村中去吃人咬牲畜。村民們與它拼死搏斗,才將它趕走。第二天大家相互登門慶祝,這樣就有了“拜年"的習俗。時間一長,人們逐漸找到了“年獸”的弱點:怕光、怕紅色、怕響聲。所以,除夕之夜每家每戶貼春聯、放鞭炮。這樣,“年獸”就不會再害人了。這一天,人們稱為“過年”,又稱“春節”。
到了除夕這一天可真熱鬧!家家趕做年夜飯,到處飄蕩著酒肉的香味。門前貼上紅紅的對聯,屋里貼上富有年味的“福”字。一家人歡歡喜喜圍坐在一起,包餃子,談論著趣事。吃年夜飯,一家人聚坐在一起,等待著新年鐘聲的敲響。“五、四、三、二、一!過年啦!”屋里洋溢著歡樂的笑聲。
春節這天早晨,孩子們紛紛向大人們拜年,說一些吉祥的話,表示對家人的祝福,大人們聽了這些美滋滋的話,都掏出腰包,給孩子們壓歲錢,頓時,孩子們心花怒放。
春節多么熱鬧的節日,一個家家都知曉的風俗,它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
家鄉的春節風俗六年級作文400字左右 篇五
在我的家鄉,不同的傳統節日都有著不同的習俗,有舞獅子,賞花燈等習俗。春節也不例外,關于春節的習俗有吃年夜飯,守歲,吃年糕,吃餃子……
每當春節來臨的時候,不管離家有多遠,不論事業進展得如何,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活,買上一張回家的車票,從異地趕到家鄉,開開心心地與家人團聚,一起吃年夜飯,聊一聊天,這一頓飯叫做“團圓飯”,象征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平平安安。
吃完年夜飯,人們會坐在一起敘舊話新,談談這一年所經歷的酸甜苦辣,這就叫做“守歲”。“守歲”就是在舊年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守歲”對于年長者和年輕人來說有著不同的意義,年長者守歲是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而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守歲”是春節的習俗之一。
新年的早晨,煙花爆竹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人們忙著串親戚,拜年,互相送出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我國北方地區在春節有吃餃子的習俗,而南方則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征著生活步步高。
河南悠久的剪紙風俗 篇六
馮越
河南民間剪紙歷史悠長,在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朵鈔》中就有一段描寫出售剪紙的盛況,由此看來,早在宋代剪紙已經在民間流傳起來了。
剪紙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呢,從前有一個叫做“花丫頭”的人,她只能靠剪名堂紙來賺錢養活自己可是奔忙一天只能賺幾分錢。她心里想著肯定是我技術不好,剪出來不好看,所以沒人買我的剪紙。她四處拜訪,偶然間她看見路口有一位老奶奶在給別人剪紙,老奶奶手上的剪刀像活的一樣,轉幾個圈就完成了。花丫頭立刻前去拜師,可老奶奶不緊不慢的從后背拿出一把剪刀說:“孩子,你把它磨好,再來找我。”花丫頭日復一日地磨,磨石也換了一塊又一塊,花丫頭在這個艱難的磨剪子的過程中,技術不斷提高,終于磨了一年,把剪子磨尖銳了,可是她再去找老奶奶卻再也找不到了。他拿著老奶奶的剪刀去剪名堂紙,剪得差不多和真的一樣,從此花丫頭名聲大起。
剪紙要的是耐心,手不能亂抖動,剪錯一下,這張紙就廢了(但可以廢物利用哦),眼也要集中注意力。想要好看不只要有高超的技術,還要心平氣和,心不能煩躁,要把自己當成剪刀,這樣剪出的紙才好看。剪紙也可以任由你的發揮,任由你的想象,剪出你自己獨一無二的剪紙。
河南剪紙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由一張紙和一把剪刀然后“嚓,嚓”幾下就完成了;第二種是由你勤勞的雙手撕(但是你的指甲必須很長才能做手撕畫),手撕畫在我們當地可有名了,只要你技術高撕出來可好看,怎么樣,剪紙有趣吧!
我真自豪我的家鄉有這樣優秀的風俗,希望他永遠的流傳下來。
家鄉的春節風俗六年級作文400字左右 篇七
在我的家鄉莆田,春節有一個特別的風俗,那就是要過兩次年,一次是在大年三十,另外一次是在大年初四,并且初四比大年三十舉辦的更隆重。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呢?
據說,在明代中后期,福建常受倭寇侵犯。明嘉靖四十一年農歷十一月二十九莆田城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據兩個月之久,直到次年正月二十五,倭寇才退去,出去逃亡的百姓才返回家中,開始掩埋遇害親友尸體。當時年節已過,大家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決定在二月初四補過除夕。過年要貼大紅春聯,可是原先探亡時家家戶戶都貼白聯,那怎么辦呢?于是人們在哀悼親人與吉慶佳節的矛盾中選擇一個折衷的辦法,那就是在剛貼的白聯上覆蓋上大紅春聯,將白聯露出一截,表示心有余哀。這也是莆田特有的白頭春聯的由來!
后來,為了紀念莆田這段悲慘的歷史,莆田老百姓除了和以往一樣在農歷十二月三十夜過除夕,還約定把農歷二月初四補"做歲"改為正月初四"做歲",并將稱為"做大歲",一直延續至今。
這就是我們家鄉過春節的風俗,是不是很特別。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幸福在當下,更要努力在當下!
家鄉的風俗 篇八
郝梓洋
今天是農歷二月初二,每年的今日,媽媽總是帶著我,到理發店里去理發,我不知道為什么非要在這個時候去理發?而且總說“二月二,龍抬頭”個好日子。還聽年邁的老人說在今天理發,將會是“人中之龍”。
一大早,媽媽就大步流星地跑過來,直接把我從溫暖的被窩里拽了出來:“快,快,起來了,今天理發店的人很多,早點去早點回。”我扭扭捏捏,嘴里不時的嘟囔著,不情愿地起了床。一切安排好了,我們就出去了。
果然不出我媽媽所料,還沒到理發店,就就已經堵上了,幸好媽媽騎得是電動車,可以擠過去。到了理發店,我和媽媽找了個位置坐下了。終于到我了,我洗好頭……
在路上,我問媽媽:“二月二,龍抬頭。怎么來的?”媽媽說:“傳說武則天做了皇帝,玉皇大帝很氣憤,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龍王不忍心看到百姓受到旱災,于是偷偷下了一場大雨。玉帝知道了,就把龍王打下天,壓在大山下,只有金豆開火,才可以救龍王,百姓知道了,絞盡腦汁。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百姓把玉米做成爆米花,玉帝看到了,就讓龍王官復原職。”
二月二日真是個好日子。這就是我家鄉的習俗。
本文由用戶南國貓覓海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26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