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的隨筆是一種記錄教師對教育過程的觀察、思考和感想的寫作方式。它們既可以是對個別孩子的深度觀察,也可以是對教育事件的個人反思,或者是對于教育實踐的改進建議。通過隨筆,教師能夠記錄下自己的心路歷程,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時也為彼此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平臺。
以一篇幼兒園教師的隨筆為例:“今天,我看到小杰在和其他孩子玩耍時顯得很害羞。我觀察到他經常獨自在一旁,不愿意參與集體活動。我想,這可能是因為他還不太適應幼兒園的環境,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我們一起玩耍和交流。于是,我決定在明天的活動中,多關注小杰,引導他和其他孩子互動,幫助他逐漸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幼兒園教師的隨筆1
因為以前幼兒都是在紙上縫,所以今天可以說是幼兒第一次布上進行刺繡。而布不象紙易爛所以在布上繡比在紙上繡要快,在我轉到第四組的時候就看到張詩文小朋友已經把一朵花的輪廓繡完了,王樂怡和李浩博小朋友在繡完一個輪廓時繡線還剩下很長可是他們就把線剪下扔到垃圾桶里了。曹竹云小朋友繡品的被面的線打結了,但她在繡時注意看被面了所以她及時將被面打結的線放松拉直后再從新從正面拉出,原來打的結就沒有了。還有的小朋友將繡布的一角不小心繡到了被面。雖然這些小問題在老師的幫助下解決了,可是不代表下次這些問題不會出現在別的小朋友的操作中,所以根據今天幼兒的操作情況,在下次的刺繡活動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繼續引導幼兒欣賞繡品秀麗的圖案,文靜的色澤,細致的繡工和傳神的形象,了解刺繡針腳細密、色彩淡雅的特點。平、光、齊、勻、和、順、細、密的八大特點。
二、紙和布上刺繡因材料不同,所以在下次在布上刺繡應有不同要求即:針角要細、要密。
三、要引導幼兒學會節約,當發現一個輪廓繡完時而線還剩下很長時,應該查找看是否有和這條線彩色相同的輪廓,爭取將剩下的’長的繡線有較利用起來。
四、在下針和拉線時要注意到繡品四個角不被繡到,還要注意到繡品正面的同時注意繡品的背面,看看繡品的背面是否與正面一樣平與整。
在本次活動中雖然出現了許多的問題,但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慢慢解決。這節活動課讓我感動和驚喜的是,我在幼兒的操作過程中沒有聽到孩子的吵鬧,沒有看到孩子的東張西望,更沒有看到孩子遇到困難時的畏懼;反而讓我感受到了孩子們的寧靜、專注和滿足。尤其在伴隨著悠揚的古箏樂曲,穿梭于每幅幼兒色彩鮮艷的繡品時,仿佛穿越時空來到了古時的繡坊,使我被這種古老的傳統文化所震撼。希望這種震撼能由我傳遞下去。
幼兒園教師的隨筆2
今天午睡,大部分孩子都已經進入了夢鄉,而燦燦還跟往常一樣,始終不肯入睡,并且還時不時發出一些小聲響,當我走到他的身邊的時候,他就馬上緊閉雙眼,佯裝睡著了。當我一離開,他馬上故伎重演,這樣反復幾次,我生氣了,走過去對他說:“燦燦,你發出這樣的聲響,影響別的小朋友睡覺,你做的對嗎?如果你還不睡覺,老師真的生氣了,老師不喜歡不聽話的孩子,老師真的不喜歡你了。”
燦燦聽了我說的話,咕嚕從床上爬起來,小聲的問我:“老師,你真的不喜歡我了嗎?”得到我的肯定答案后,淚珠順著燦燦的眼夾流了下來,燦燦邊哭邊小聲對我說;“老師,你不要不喜歡我,好嗎?”“那你告訴老師,你為什么不好好睡覺呢?”“老師,因為我睜著眼睛,你就可以來到我身邊,跟我說話了。”哦,原來是這樣,我明白了,燦燦平時不愛說話,有時讓他回答個問題,他通常是默不作聲,時間長了,說實話,我也就不那么關注他了,沒想到,卻給孩子的.心靈造成這么大的傷害。
我摸著燦燦的頭真心的對孩子說:“你是一個乖孩子,老師永遠都喜歡你。”
燦燦笑了,不一會兒就進入了甜甜的夢鄉,看著燦燦那帶著微笑熟睡的臉,我自責而又慚愧,孩子,我沒有想到,是你用這種方式提醒了老師所犯的錯誤,讓老師知道了以后該怎樣來對待每一個孩子。
謝謝你,孩子!
幼兒園教師的隨筆3
慕辰是我們班長得比較高,身材微胖的孩子。才入學時總是由姥爺姥娘接送。一段時間后姥娘告訴我,孩子爸爸媽媽一直在外上班,所以孩子基本跟著他們。看得出來姥娘姥爺特別疼孩子,來學校是老娘親自把小椅子搬到她身旁,把積木端到她身邊。只要慕辰稍有不滿情緒,姥娘就會陪著她,詢問是不是有小朋友欺負她了。還囑咐她身邊的小朋友不要欺負慕辰,和她好好玩。由于姥娘的過分疼愛,甚至是溺愛,導致慕辰養成了不少壞習慣。如:
1、自理能力差,現在我們班的孩子大多能自己去接水,送小杯子回家。慕辰卻做不到,即使去廁所也需要老師幫著脫、提褲子。
2、脾氣暴躁,愛發小脾氣,愛哭。有一次我們進行音樂課,音樂課進行不到10分鐘,就聽到了慕辰的哭聲,老師只能中斷了課,并詢問原因。
3、有些蠻橫,和小朋友產生矛盾總是用暴力解決。倩倩不小心站了她的位置,她就用嘴去咬她。
發現問題后,老師及時與家長交流孩子存在的問題。家長總是說:孩子在家特別聽話,也很懂事;孩子不跟著爸爸媽媽,我們要照顧好她,也希望老師在學校多照顧照顧孩子。
為了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我們進行了家長開放日活動,把孩子平時的表現做成了小視頻,并搜集了大量的幼兒一日生活活動圖片。讓家長通過觀看影像發現自家孩子身上的不足。家長開放日非常成功,家長看到了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實況,知道了孩子的優點和不足。開放日結束后慕辰的姥娘找到了我們,并主動說:“看到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我們慕辰確實有些缺欠”。慕辰的老娘很愿意接受老師的意見,配合老師。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慕辰有了很大的變化:來園后會自己主動搬小椅子,還會給其他小朋友搬座位呢;在活動中學會了謙讓分享,變得更獨立了。看到孩子的進步,家長特別高興,老師也為之高興。
幼兒園教師的隨筆4
教育隨筆一:孩子是我們的監督者
記得我第一次下幼兒園見習時……
早上,我起了個大早來到幼兒園,跟主班老師打過招呼后,便來到洗手間洗手,這時第一位到園的孩子也來到洗手間洗手,小女孩望著我叫“老師”。“哎”我心里高興的應著。不一會兒小女孩突然瞪著我說:“鄧老師昨天才說要節約水資源,洗手時不能開那么大的水,你還開那么大,哼!”我聽完她的話后又驚又羞地冒一身冷汗。愣了一下后,我連忙整理一下臉部尷尬的表情。蹲下來對孩子說:“不好意思,我昨天沒來聽課,不過謝謝你告訴我,我以后一定注意的。你真聰明,老師說過的`話都記著呢!”這時小女孩高興的對我說:“不用謝。”然后蹦蹦跳跳地出去了。真是深受教育啊……在幼兒園里你的一行一舉都有這么多的孩子在監督著,可不容得有一絲的錯誤和馬虎啊!
見習生活中,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真的讓我學到了很多!
教育隨筆二:不要剝奪孩子動手的機會
現在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只可惜太多的家長卻因為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而在有意無意中剝奪了孩子許多成長的機會,
比如,生活中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孩子吃的橘子、雞蛋、蘋果、核桃等等,都是父母事先去了皮的,為的是孩子吃起來容易,更不會遇到什么危險。可是不知道這些父母有沒有意識到,他們在為孩子提供這些方便的同時,不僅剝奪了孩子親手實踐的機會,而且剝奪了孩子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悅,甚至會因此養成孩子害怕挫折、不思進取的不良品性,從而耽誤孩子的一生。
教育隨筆三:多給孩子講故事
幼兒園的孩子們,大多3-6歲,正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如果能讓孩子多聽故事,多說兒歌,多朗誦散文,將對孩子以后的口語表達、說話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的孩子年齡不大,但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聽故事。
早上,孩子們到園的時間等等不一,為了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不讓早到的孩子感到無事可干。每天早上,我都播放故事磁帶或音樂磁帶。我發現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針對孩子們愛聽故事的特點,我將聽故事這一環節穿插在午飯、睡覺前后和放學前,個多月下來,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孩子們在午飯期間邊聽故事,邊做飯前的準備工作,一舉多得。
孩子們從聽的故事中學到了不少的生活常規,自覺性提高了。
孩子們敢大膽舉手講話,并且口語表達能力大幅度提高。
講故事有諸如以上的好處和功效。我們當老師的又何樂而不為呢?
幼兒園教師的隨筆5
今天剛來幼兒園不久,郭子儀小朋友就被媽媽抱著走進幼兒園,抱在懷里的郭子儀還在又哭又鬧,他的媽媽嘴里不時說“不聽話就讓老師關小屋”。孩子聽了她的話哭鬧的更加厲害。
我趕緊走過去抱過孩子,詢問孩子哭鬧的原因。郭子儀的媽媽生氣地對我說“早上不吃飯,我說不吃飯就讓老師關小屋,他就開始又哭又鬧”。我明白了孩子是怕自己在房子里。為了消除孩子的害怕心理,我明確地告訴他老師會像媽媽一樣照顧小朋友,絕不會讓小朋友自己呆在一間房子里。得到老師的承諾,郭子儀不再哭鬧,和其他小朋友去玩了。
“關小屋”這件事我還從別的家長中聽到,當時沒有在意,通過今天郭子儀哭鬧這件事情,使我明白必須要對孩子進行勇敢教育,讓他們坦然對待困難,勇敢面對很多事情。同時還要和家長達成共識,希望家長平時不要恐嚇孩子,要從小培養孩子活潑開朗勇敢的性格。
“老師,天上飛來了什么?”
今天的風很大,天空中不時會有刮起的土和小草。從廁所回活動室的路上,郭海洋突然指著天空大聲地喊起來:“快看哪,天上什么飛來了?”。我和小朋友都隨著他指的的方向看去。只見從北方有一個很大的白色東西向南方飛來,隨著那個白色東西越來越近,小朋友有的說是飛機,有的說是大鳥,甚至有的小朋友還說是飛碟。白色的物體離我們很近了,終于看出了是一個很大的白色塑料布,小朋友們都露出了失望的表情。
回到活動室,很多孩子還在討論著那個白色的塑料布。我見他們還對那塊塑料布那么感興趣,就問他們塑料布怎么會飛到天上去呢?通過討論孩子們明白了風大了就會吹起來,很大的風會給人們帶來很多不便,甚至還會把大樹房子吹到等很多危害;但小一點的風可以給人們帶來很多好處,例如發電,吹干衣服等。我又問孩子們塑料布和塑料袋飄在空中好不好?有的孩子說很好看,可有的孩子說不講衛生。針對這些我又對他們進行了環保教育,讓他們懂得塑料袋舊電池等這些東西,對環境破壞非常嚴重,不能隨便亂扔,看到垃圾要撿起來放到垃圾桶,從而培養了孩子們的環保意識。
幼兒園教師的隨筆6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重溫“紀錄”
重溫“紀錄”--讀《讓兒童的學習看得見–個體學習與集體學習中的兒童》有感
作者:陳茹彥單位:傅堅敏學前教育名師班
我曾經跟隨朱家雄教授一起研究了《解讀童心》的課題,研究的重點就是記錄孩子的行為,解讀行為背后孩子的經驗,讓作為老師的自己學習去看懂孩子的學習,從而真正的走近孩子,實施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
那時的研究是在懵懵懂懂中邊實踐邊感悟邊整理,有了一些獲得但還是缺乏理論的支撐。而今,我翻看了一本《讓兒童的學習看得見–個體學習與集體學習中的兒童》書籍,讓我深深的感受到那時的研究那時的記錄是多么有意義的一件事,是蘊含著豐厚內涵值得教師好好探究的一門學問。
聯想到現在名師班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何為名師?我想只有一個能真正理解兒童讀懂兒童的老師才能算得上是一位名師。那么怎樣才能“讀懂”呢?就像朱家雄教授在此書的序言中所指出的:孩子是本讀不懂得書,“讓兒童的學習看得見”,其意義并非是要客觀地、真實地去看清楚兒童在學些什么或者是如何在學習的……“看得見”依賴于記錄,這本書里的“記錄”并非一般意義上的記錄,即非看到什么記什么。這里的“記錄”意味著作者對所記錄的兒童的學習是經由了選擇的過程,也經由了意義賦予的過程,記錄就成里“紀錄”。紀錄是使學習過程的本質和每個兒童使用的.學習策略看得見(盡管是局部的)……紀錄使解讀、重溫和評估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紀錄可以從認識論的視角下學習……
“紀錄”常常是我們教師撰寫案例的一種手段,通過實錄兒童的活動過程,分析看到的兒童可能獲得的經驗,思考自身的教育行為如何有效地推動兒童的發展。但是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我們應該關注到紀錄的過程是辨證的,以情感為紐帶,也是富有詩意的,紀錄不僅伴隨著知識建構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紀錄孕育了知識建構。紀錄是一種敘述形式,既是每個人內部的交流,也是人際之間的交流,因為紀錄為紀錄者和閱讀紀錄的人提供了反思和學習的機會。
“紀錄對于孩子來說有特別的價值,因為孩子們可以在描述的形式下,面對他們自己所做的一切,看到老師從他們的工作中提煉出的意義。在孩子的觀點中,這就意味著他們所作的是有價值有意義的。由此,他們從無名小卒的不被察覺狀態走出,發現自己的”存在“,發現自己所說和所做的是重要的,被別人傾聽和欣賞:這就是價值。”特別喜歡這段話,做老師就應該把每個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去欣賞。書中提到“馬提古茲曾經說,我們需要這樣的教師:有的時候是指導者,有的時候是設計者,有的時候是幕布是背景,有的時候是督促者。教師應該是既甜蜜又嚴格的,他是個電工,他分發顏料,他甚至是觀眾–有時觀看,有事鼓掌,有的時候保持沉默,充滿感情,有的時候提出質疑,有時熱情鼓掌。”
紀錄讓孩子的學習看得見,紀錄讓老師的學習看得見。
感謝您花時間閱讀本文。如果您覺得幼兒園教師的隨筆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我們非常希望您能夠將其分享給更多的人。最后我們將繼續努力,為您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內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由用戶William White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qingqu1.cn/64530.html